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因子与炎下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其作用可分为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通过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可望进一步认识IBD的发病机制,为诊断和治疗IBD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红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例肺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自体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RBC-CuZn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的RCIA功能,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及良性肺病患者;癌瘤切除后RCIA功能有所恢复;肺癌患者RBC-CuZnSOD活性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并对这些变化及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激活因子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触发和维持结肠粘膜炎症的生化因素有待探讨。诸多研究结果表明,脂类介质是IBD的重要参与者,对其生化通路进行调控可能是治疗IBD的一种新策略。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是可由很多种类炎症细胞合成的一种磷脂...  相似文献   

4.
α—干扰素致甲状腺自身免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阐明α-干扰素(IFN-α)致甲状腺自身免疫的机制,应用IFN-α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培养系统,观察在不同浓度的IFN-α作用下,6例正常人和9例AITD患者的T细胞、T细胞亚群、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以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发现IFN-α对体外的T淋巴细胞呈普遍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抑制性T细胞(CD8/CD11b)亚群表现的尤为显著。IFN-α的这种抑制和刺激作用同样表现在AIT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不具有选择性。根据免疫系统T细胞亚群调节平衡学说,临床应用IFN-α诱致的甲状腺自身免疫作用可能与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有关。IFN-α有刺激B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作用,而B细胞、巨噬细胞功能的亢进可能也是导致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是基于临床、内镜、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的结果。最终诊断为功能性肠道疾病的患者常因怀疑IBD而作广泛检查。寻找非侵入性IBD筛选方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其目的是要找到一种特异、敏感的标志或标志组合,以替代现有昂贵的侵入性诊断方法。对临床医师而言,另一个问题是预测复发和观察疾病活动程度时遇到的困难。本文就应用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监测IBD活动性、鉴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及区分IBD和肠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确立IBD诊断的标志 一、血清学标志 核周抗…  相似文献   

6.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探讨DC免疫功能变化在IB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自IBD患者(n=11)外周血中分离和纯化DC及T细胞,按间接免疫荧光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HLA-DR及B7-1的表达水平,检测DC诱导自体混合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结果:IBD患者 DC表面 HLA-DR、 B7-1的表达水平及 DC诱导自体混合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19.6VOF±1.3VOF,18.7VOF±1.6VOF,12310cpm±146cpm)明显高于对照组(13.6VOF±1.2VOF,12.8VOF±1.4VOF,P<0.05,8660cpm±120cpm,P<0.01)。结论: IBD患者DC免疫功能亢进。提示DC免疫功能亢进可能与IBD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狭窄≥50%的冠心病(CHD)患者18例,对照组11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AP),同步检测运动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g)、血栓素B2(TXB2)、6-酮类固醇-前列腺素F10(6-ketoPGF10)、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并根据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将CHD患者分为AP、非AP及阴性三组(各6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P组运动前后血浆Fg、PAI活性、TXB2、An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P组、阴性组及对照组,并且运动后的血浆TXB2、AngⅡ水平增加更显著;而运动前后的血浆t-PA含量及活性水平却结果相反。揭示,基础水平血浆t-PA活性低、PAI活性高的CHD患者,其血浆TXB2、AngⅡ水平亦高,t-PA的促血小板解聚作用减弱,剧烈运动易进一步强烈激活血小板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发AP发作。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70例糖尿病(DM)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指标(血小板GMP-140、血浆TXB2、血浆6-酮-PGF1α),并一30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DM有血管病变者(DMI组),的血小板GMP-140、血浆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血管病变者(DMⅡ组,P〈0.05);血浆6-酮-PG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DM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且此变化在血管病变发生前即已出现,血管病变发生后更为明显,其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血栓栓塞及其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炎症性肠病(IBD)伴有血栓栓塞已引起人们关注,其形成归因于血栓前状态,包括血小板增多、自发聚集和活化、血管内皮受损、凝血因子改变及凝血途径激活、抗凝物质缺乏、纤溶过程失调等一系列变化。本综述IBD血栓前状态的有关指标异常及其与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IBD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和今后的治疗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炎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氏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合称炎性肠病(IBD)。在我国,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但研究显示,IBD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感染(如细菌及毒素、病毒等)、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等关系密切。1IBD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UC主要侵及大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病变由远端向近端连续性发展,少数累及回肠末端;粘膜表面有很多纵行的糜烂、溃疡及炎性息肉,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是隐窝脓肿。CD在全胃肠道均可发生,以肠道为主,呈跳跃式或节段性分布的全壁层炎性病变,粘膜呈匐行性、裂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效应体CD23分子的表达与调控。方法:利用细胞培养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比较了CRF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B细胞膜CD23的表达,并研究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和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对CD23的调控作用。结果:CRF患者外周血CD23+B细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IL-4能促进CRF患者和正常人B细胞CD23的表达;IFN-γ可显著抑制IL-4诱导的B细胞CD23的表达。结论:CRF患者存在B细胞的激活;CRF患者和正常人一样,外周血B细胞CD23表达受IL-4上调和IFN-γ下调影响;CD23分子不仅是CRF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效应体,而且可能参与这些患者免疫紊乱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对IBS这种功能性疾病的“器质性病变”和神经功能改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进而衍生出新的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法。作为检验国际胃肠病学进展的美国胃肠病周(DDW )荟萃了近一年来国际上IBS的研究进展 ,本文结合文献复习综合简要介绍如下。  一、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感染后IBS(PostinfectiousIBS)仍然是目前学者探讨的热点 ,本次会议不仅探讨了感染、炎症在IBS发病中的作用 ,而且还从治…  相似文献   

13.
核因子-κB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 (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反应的异常、特别是肠黏膜局部免疫反应的紊乱有关[1 ] 。研究发现 ,各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甚至有自身放大作用的细胞因子网络 ,促进炎症反应 ,导致黏膜损伤 ,在IB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 。然而IBD中这些细胞因子的调控及释放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 ,随着对核因子 κB(NF κB)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入 ,其与细胞因子释放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高度的…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162例腔隙性梗塞(LI)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并测定了其中30例高聚患者的血小板内TXA2和cAMP含量及例LI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发现L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TXA2、cAMP含量变化及DI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同时对30例高聚LI患者进行了颈动脉系统颅外段B型多普勒超声断层扫描,发现动脉硬化阳性率73.3%,表明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导致的微栓塞是LI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超急性期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动态变化规律,制备了SD大鼠AMI模型,观察以AMIO~4h的BRS变化及其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发现AMI30分钟时即有BRS钝化现象,以1h时最为明显。BRS钝化与BP及心脏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6.
胰岛淀粉样蛋白(LA)是2型糖尿病(DM)人的胰岛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主要成分为胰岛淀粉样蛋白肽(LAPP),LA的形成可能与胰岛B细胞蛋白内切酶活性降低有关。临床研究提示IA沉积和胰岛素分泌下降相关,在DM动物的发生过程中IA出现先于血糖升高。实验研究发现IA原纤维对胰岛细胞有毒性作用。此外,LA沉积还可减少胰岛血供和直接侵害胰岛细胞,损伤胰岛功能。因此,LA在2型DM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伯氏疟原虫中分离、提纯的免疫抑制因子(ISF)对小鼠脾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注射ISF后第7天、第12天,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脾中的B细胞、CD4和CD_8 ̄+细胞。结果:ISF注射组小鼠的阳性B细胞和CD4 ̄+T细胞百分数明显下降(P<0.01),而阳性CD8_8 ̄+T细胞百分数则显著升高(P<0.01);ISF的抑制百分率可连续至12天或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揭示:ISF可通过诱导CD8_8 ̄+T细胞数目增多,同时造成B细胞和CD_4 ̄+T细胞百分数相对下降。ISF可能依诱导CD_8 ̄+细胞的效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起下调作用,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效应体CD23分子的表达与调控。方法:利用细胞培养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了CRF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B细胞膜CD23的表达,并研究重组人白介素4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CD23的调控作用。结果:CRF患者外周血CD23B细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IL-4能促进CRF患者和正常人B细胞CD23的表达;IFN-γ可显著抑制IL-4诱导的B细胞CD23的表达。结论:  相似文献   

19.
IGF—1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细胞、B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存在IGF-1受体,也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方式产生IGF-1。IGF-1具有促进淋巴组织增生、调节T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完成、控制胸腺素功能等免疫调节作用,并使能I型糖尿病动物和患者缺陷的CD8^+T细胞增生,恢复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从而中止自身免疫反应,保护胰岛β细胞。IGF-1有望用作I型糖尿病的预防药物,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妊娠与炎症性肠病安子元综述徐大毅审校(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太原030001)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在我国并非罕见,并有逐渐增多趋势,本文对近年来生育、妊娠和IBD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IBD和生育最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