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N×特青示范田中试区与肥料试验田各处理小区稻株分析结果表明:抽穗后,亚种间杂交稻N×特青比常规稻特青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灌浆速度快;地上部各器官占植株干重比例,前者叶片比重大于茎,后者茎比重大于叶。亚种间杂交稻对肥料反应敏感,抽穗后,干物质累积,植株高度,每穗总粒数和粒重均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在高肥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但增施氮肥后,灌浆速度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2.
利用卡尔费休容量法测定妥布霉素晶体中的水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妥布霉素固体颗粒在常用滴定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大,采用常规的卡氏容量法难以快速精确的确定其水含量。本文讨论了两种新方法:第一种是改变滴定溶剂的组成,向其中添加一定量的甲酰胺[甲酰胺∶甲醇(1∶3,V/V)]以提高样品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第二种方法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把样品溶于纯甲酰胺中,把妥布霉素固体样品转化成液体样品,再通过测定液体样品的水含量间接确定妥布霉素固体的水含量。两种方法都能精确测定妥布霉素的水含量,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分析速度更快。上述两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在卡氏工作溶剂中溶解度不大的氨基糖苷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稻N_(98S)/特青从苗期就开始表现有多种形态和生理上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表现平均优势的是亩有效穗数(10.52%)和每穗实粒数(31.25%);表现对“三系”杂交稻华优桂_(44)竞争优势的是亩有效穗数(15.92%)和千粒重(5.22%)两项。理论产量超亲优势达11.00%,竞争优势达19 76%。表明N_(9AS)/特青有较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5.
间甲酚的毒理学和皮肤防护研究苏树祥,张东普间甲酚是某些高效低毒农药的主要原料。并用作脂溶性电影呈色剂的原料。因此,本品获得较广泛应用。由于本品不仅可发生急性吸入中毒,还可引起皮肤的伤和皮炎[1]。本研究对本品进行了毒作用评价,并观察了四种皮肤防护剂的... 相似文献
6.
方少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3-34
目的 研究潜伏期应用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作用。方法 57例阴道分娩初产妇,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即实验组30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药物选择地西泮,实验组药物选择间苯三酚。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并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一产程时间较短,宫口扩张平均速度较快,产后出血量较少,宫颈水肿消失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潜伏期应用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作用较大,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11)
目的总结和分析间充质干细胞(MSCs)制剂临床试验注册现状。方法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临床试验登记注册网站上检索2014年12月15日前登记的MSCs临床试验项目,使用SPSS 17.0软件对研究项目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全球共开展430项MSCs临床试验,中国101项,数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主要的研究疾病为移植物抗宿主病、骨关节炎、肝硬化和多发性硬化等。MSCs临床试验的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脐带和脂肪组织,分别占44.4%、20.0%和12.8%。MSCs临床试验以Ⅰ、Ⅰ/Ⅱ和Ⅱ期临床试验为主,共计351项,占81.6%,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且试验设计参差不齐。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制剂临床试验适应证广,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前期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蒋锡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9):408-410
本文综述近年来对人与动物种间药物动力学比例研究资料,此项研究期望在生理学基础上,从人与实验动物模型探讨其药物动力学种间等值比例,合理估测人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对临床药理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应用早晚季稻共77个品种采取人工和自然光长共15级处理,除1981年中季种植外,于1980~1987年早晚两季种植合共进行8年17季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对日长反应实际存在有早稻的无感与弱感,晚稻的强感与极强感共4个类型,按品种对光温联应可分为无感光、弱到中感温,弱感光、中感温,强感光、中感温和极强感光、中到强感温四个类型。同时建立了各代表类型品种最优回归方程式,极强感光型具有严格的出穗临界日长,超过此日长不能抽穗,强感光型品种则随着叶龄增大对日长要求放宽。 相似文献
12.
吴长维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2,(1):114-118
为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强水稻种植业在毛里求斯农业中的竞争性,本试验验进行了边疆四造的少耕直播栽培。结果表明: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技术配套,此法能简化栽培工序,节省用工成本,产量不亚于全耕移栽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由~(60)Co-γ辐照诱导的水稻抗白叶枯病突变体培育而成的辐竹_2及辐竹_2选两个品种的遗传方式,证明该两个品种的抗性遗传受多基因控制。根据超亲遗传现象,判明供试抗源的基因分布为非集中分布型。对辐照突变体筛选的有关问题及突变体的利用途径开展了讨论。并对这类多基因遗传的突变体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价值作出较为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抗性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强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89,(3):82-91
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寄主内含物对抗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稻株中硅的含量多抗性较强;感病品种一般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氮或氨基酸;抗性品种受病菌侵染后呈现迅速的褐色反应,这与酚的含量有密切关系。这种迅速的褐色反应是稻瘟病菌侵入后寄主产生的一种过敏性反应,在微细结构上表现为表皮细胞或薄壁细胞膜破碎而颗粒化以及叶绿体崩散。这些颗粒化物质可能是寄生为了阻碍入侵病菌进一步生长或使其死亡而产生的植物保护素。实际上,抗性或致病性是水稻品种与病菌生理小种间基因对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用网袋法研究了早稻稻杆,晚稻稻杆,红萍(Azolla imbricata (Roxb)Nakai)及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在水田耕作层的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干物重、含氮量、含磷量和含钾量的残存百分率(y)均可用y=a·t描述,其中t为分解时间,a、b为回归系数,有机物中氮的释放速度慢于磷钾的释放速度,分解残留物的氮含量趋向1%。有机物氮含量(%)与干物重消失50%所需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R=-0.997 5。 相似文献
16.
左清凡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0,(2):93-98
应用加速氩离子辐射水稻干种子,分析了M_2数量性状(抽穗日数、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等)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力随吸收剂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各性状都在60~120Gy剂量范围内表现较高的遗传力。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也因处理剂量的不同而有变化,以吸收剂量60~120Gy范围能诱发奋性状较大的遗传变异。M_2各性状的相对遗传进度因吸收剂量的不同差异较大,但各性状都有一个适宜剂量范围。在各自的适宜剂量范围内,各性状能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7.
对华南地区5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的水稻品种早造16个、晚造17个作了研究,新复极差测定表明: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近期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早稻经历了从高秆大穗型到早期矮秆多穗型又到近期半矮秆的改良大穗型的品种发展过程。晚稻近期品种向着大穗多穗型的方向发展,与同化产物分配有关的千粒重与结实率,早、晚稻近期品种均未得到较大的发展。近期品种株高,早稻向半矮秆方向发展,基部节间加粗,茎壁增厚。晚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期品种冠部功能叶,早稻略有减小,晚稻稍有增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四种不同的基因模式:1.重复配子致死;2.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3.单位点孢子体不育性;4.互补孢子体不育性。讨论了利用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克服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U.Oryzas)的41个菌株,对9个水稻品种作抗病性鉴定。利用Tai氏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估测和分析各供试品种及病原菌株遗传型稳定性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抗原品种与病原菌株之间存在很显著的互作。根据平均病级及抗病性稳定性程度,把水稻品种划分为8个类型,还根据致病力的强弱及致病性的稳定性的程度,把病原菌株划分为6个类群。本文对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鉴定中的“标准鉴别品种”应具备的条件提出初步意见。还从供试菌株中筛选出一套具有稳定致病力的鉴别菌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