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我国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SALS)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41例SALS患者和134名健康对照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进行SMN基因缺失筛查.缺失频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4例SALS患者和3名健康对照分别检出SMN2基因第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缺失频率分别为2.84%(4/141)和2.24%(3/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1,P=1.000).此外,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出SMN1基因纯合缺失.结论 SMN基因纯合缺失与我国SALS患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单细胞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并探讨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可行性,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显微操作技术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淋巴细胞,制备单细胞DNA模板.分别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引物延伸预扩增两种方法扩增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单个淋巴细胞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因第7、8号外显子,计算其阳性率,建立SMN1基因的单细胞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并应用该项技术及限制性酶切对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正常对照者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共扩增60个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SMN1基因第7号外显子,其中54个扩增成功,阳性率为90%;引物延伸预扩增共扩增10个外周血单个淋巴细胞,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SMN1基因第7、8号外显子,在20个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中共有17个单个淋巴细胞扩增成功,阳性率为85%.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引物延伸预扩增两种方法对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单个淋巴细胞扩增后经限制性酶切显示SMN1基因缺失,结果与全血基因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一致.结论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引物延伸预扩增方法各有优缺点,巢式聚合酶链反应耗时短、操作简便,可作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单细胞基因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脊髓性肌萎缩症6个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7例、父母12名、胎儿6例.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对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囚及脊髓性肌萎缩症修饰基因进行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SMNI基凶缺失,羊水标本分别通过直接离心沉淀和细胞培养进行DNA分析.结果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分析提示6个家系中7例患者及1例胎儿(家系Ⅳ)呈SMNI基凶纯合缺失,与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一致;11名父母及5例胎儿的SMNI拷贝数为1,1名母亲(家系V)SMNI拷贝数为2,均为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分析显示.6个家系中10名成员SMN2拷贝数为1,15名成员SMN2拷贝数为2;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分析.6个家系中3名成员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NAIP)基冈缺失,其余家系成员正常.结论 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为一快速而可靠的基凶榆测及定量分析方法,可准确检测SMN基凶及脊髓性肌萎缩症修饰基凶的缺失突变并分析基因拷贝数,适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携带者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对20例Ⅰ~Ⅲ型SMA患者及15名健康人进行SMN基因第7、第8号外显子的缺失检测。结果 7例Ⅰ型SMA患者的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全部缺失;Ⅱ型SMA患者5例,其SMN基因第7外显子全部缺失,第8外显子有4例缺失;而在8例Ⅲ型患者中只有1例检出第7、第8外显子缺失;所有健康人均无SMN基因第7、第8外显子的缺失。结论:PCR—RFLP技术可作为诊断Ⅰ、Ⅱ型SMA的有效手段,而Ⅲ型SMA患者的基因诊断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SMA患者进行基因诊断。诱导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作为细胞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测序检测SMN2基因转录产物,半定量RT-PCR检测VPA干预前后SMN2mRNA的表达。结果RT-PCR扩增出266bp和212bp两条带,分别为全长转录产物(fl-SMNmRNA)和转录时跳过外显子7的产物(SMNΔ7mRNA);VPA干预后,fl-SMNmRNA和SMNΔ7mRNA表达均比干预前明显增加,有量效关系(干预前以及1、2、5、10mmol/LVPA干预后fl-SMNmRNA和SMNΔ7mRNA的表达分别为0·210±0·035、0·282±0·041、0·351±0·020、0·450±0·052、0·553±0·035,P<0·05和0·670±0·026、0·703±0·050、0·750±0·024、0·807±0·042、0·870±0·034,P<0·05);且fl-SMNmRNA增加的幅度大于SMNΔ7mRNA,fl-SMNmRNA/SMNΔ7mRNA的比值也逐渐增大。结论SMA患者神经元样细胞SMN2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VPA可能抑制选择性剪接并改善SMN2的转录,从而有望成为治疗SMA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M235T基因多态性与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Sequenom系统检测,经头部MRI确诊的202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及105例经MRI排除LA的正常对照者AGTM235T基因多态性。结果脑白质疏松症患者AGTM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两组间TT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GT基因M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能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50名健康人、51例临床确诊SMA患者SMN2基因7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并以已确定只有3个拷贝的SMN2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结果50名健康人中有2名SMN2拷贝数为0;51例患者中SMN2拷贝数为1、2、3、4的例数分别为8、22、16、5例;患者两性之间SMN2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N2拷贝数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0.682,P=0.000);24例死亡患者中,具有1及2个拷贝SMN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3.8及22.7个月,两组间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SMA患者,SMN2可能对SMN1基因缺失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SMN2拷贝数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对患者SMN2拷贝数的研究也为基于增加SMN2全长功能蛋白表达的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78例脑梗死患者和62名健康对照人群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脑梗死组GG基因型、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者分别为0.67、0.29和0.04。对照组依次分别为0.72、0.25和0.03。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9和0.1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山西地区汉族人群中,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与脑梗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SporadicParkinson'sDisease,S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196例健康人和85例SPD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利用x2检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两组间BDNF基因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BDNF基因多态性与SPD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患者ApoE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 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心内科就诊的4193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技术定性检测其外周全血基因组中ApoE和SLCO1B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in1基因-842G/C位点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检测46例SAD患者和52名健康老年人的Pin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分布特征,并通过比值比(OR)分析基因与SAD之间的关系。结果:Pin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842G/C)与SAD的发病风险不相关,C等位基因与G等位基因的OR=0.90(95%CI=0.37~2.19),而GG基因型与非GG型基因频率在SA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n1基因启动子-842G/C位点多态性可能并不是SAD发病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与SAD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人类血小板同种异型抗原系统-1(HPA-1)和HPA-2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血栓形成患者108例及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日常查体者16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HPA-1、HPA-2多态性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血小板糖蛋白基因HPA-1、HPA-2多态性在脑血栓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糖蛋白基因HPA-1、HPA-2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汉族人白细胞介素-6-174G/C(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IA)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和182名健康者(对照组)的IL-6-174G/C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IL-6-174G/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6-174(G/C)G等位基因频率为69.51%,对照组为56.8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考虑C等位基因频率增高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人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序列、基因缺失情况及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在儿童型SMA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错配PCRRFLP分析对34例拟诊为儿童型SMA(Ⅰ型18例,Ⅱ型11例,Ⅲ型5例)的患者、20名SMA患者的健康家系成员及20名健康人进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7号外显子缺失检测,并选择1例SMA患者的SMNc和1例健康人的SMNt基因7号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结果34例拟诊SMA患者31例(91.2%)有SMNt7号外显子缺失,其中Ⅰ型18例,Ⅱ型10例,Ⅲ型3例,所有健康人均无SMN7号外显子缺失。SMNc和SMNt基因7号外显子测序长度均为187bp,两者的序列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T→C),与国外报道一致。结论中国人儿童型SMA基因序列与国外报道一致,Ⅰ~Ⅱ型基因缺失频率高,Ⅲ型缺失频率较低,错配PCRRFLP可作为诊断Ⅰ、Ⅱ型SMA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CN9A基因多态性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搜集134例癫痫患者及正常对照组73例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序法检测rs10930210位点多态性,比较该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SCN9A基因rs10930210位点多态性在癫痫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SCN9A基因rs10930210位点多态性与癫痫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FⅦ基因多态性对FⅦa活性的影响,探讨FⅦ基因多态性与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PCR方法检测FⅦ多态性基因型。结果凝血功能障碍和正常组FⅦ基因-402G/A和IVS7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Ⅶ基因-402G/A多态性与血浆FⅦa活性有关,FⅦ基因-402G/A和IVS7多态性与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IL-6-634C/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对中国湖南汉族314例脑梗死患者和326例与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进行IL-6-634C/G基因多态分析,并经基因测序证实.结果 在中国湖南汉族人群中,IL-6-634C/G存在GG、CG、CC 3种基因型;3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L-6-634C/G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湖南汉族人群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1722位点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166例MG患者和233名健康对照者CTLA-4基因启动子区域-1722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G患者中CTLA-4基因-1722位点CC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P<0.01),C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不同性别、合并胸腺瘤否、临床分型、发病年龄等不同组之间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LA-4基因-1722位点CC基因型与MG明显相关,有必要对CTLA-4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AD)患者血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和淀粉样β蛋白前体16-17(β-APP16-17)外显因子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02—2019-08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32例AD患者纳入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门诊或健康体检的老年自愿者32例纳入正常组,均接受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和相对定量竞争RNA扩增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对比分析2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ApoE基因型频率整体高于正常组(P<0.05);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β-APP16-17表达水平高于ε2、ε3等位基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无ApoEε4等位基因间App16-17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oEε4基因是A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其等位基因对患者的β-APP16-17表达影响不明显,但在目前发现的基因片段中,该基因的表达可为下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173G/C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脑梗死关系。方法筛选298例脑梗死患者及203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MIF基因-173G/C多态性在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频率。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存在MIF基因-173G/C多态性,但MIF基因-173G/C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1.795,P=0.180)。两种等位基因频率两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χ~2=0.362,P=0.548)。结论 MIF-173G/C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发生无关,G/C等位基因可能不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