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建华  苏薇  文艳  崔巍  邱玲 《检验医学》2012,(10):795-798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者血清胆汁酸谱的特征,为阐明胆汁酸引发的能量代谢相关机制和探寻新的肥胖生物治疗靶点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方法检测体检人群中10名表观正常对照者、10例超重者和10例单纯性肥胖者血清胆汁酸谱的特征。结果表观正常对照组、超重组和单纯性肥胖组血清中14种胆汁酸亚组分均有表达,其中的石胆酸(LCA)、牛磺胆酸(TCA)、牛磺石胆酸(TLCA)和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的表达水平最低;14种胆汁酸亚组分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肥胖组的胆汁酸谱中以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和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增高为主;超重组及单纯性肥胖组血清游离型胆汁酸(FBA)和结合胆汁酸(CBA)水平稍低于表观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者血清胆汁酸谱中以GCDCA和TCDCA增高为主,但各种胆汁酸亚组分的表达水平与表观正常者相同。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17例(男12、女5,年龄24-50岁)重型糖尿病患者胆汁中胆汁酸组成的质与量改变。对照组由8名健康人组成。测定了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中下列胆酸的含量(毫克%):牛磺胆酸(TX),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胆囊胆汁中(?)的绝对含量和百分比量均升高,分别升高至2.9倍及2倍。在游离胆汁酸中发现(?),其含量百分比平均为6.1%。正常人胆汁中(?)仅为痕迹量。与此改变平行发生的是初级(?)含量与含牛磺酸的胆汁酸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已陆续开展血清结合胆酸的测定,经与常规肝功能试验比较,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拟有关胆汁酸的代谢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简介,以供参考。 胆汁酸的生成 正常人胆汁的胆汁酸可分为二大类:一、游离胆汁酸,占少量,主要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及小量熊脱氧胆酸(UDCA)和石胆酸(LCA)。二、结合胆汁酸,由游离胆汁酸分别和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成,占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石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胆汁酸谱差异,分析其对胆石病的辅助诊断价值及可能的成石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胆石病患者(n=33)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51)共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同时检测胆石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15种胆汁酸的水平,并对检测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多个变量的分析,从而建立胆石病的临床诊断模型,筛选出合适的胆汁酸生物标志物,并对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的统计学意义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成功构建出胆石病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2组甘氨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牛磺熊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牛磺石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酸代谢轮廓对临床诊断胆石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有望用于胆石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在肺炎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80例肺炎患者(肺炎组)、108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106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胆汁酸谱[5种游离胆汁酸,包括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miR-18a水平与血清疏水性胆汁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健康对照组、轻度ICP组、中度ICP组、重度ICP组孕妇各40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miR-18a水平,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疏水性胆汁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水平;并与血清miR-18a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轻度、中度和重度ICP组患者血清miR-18a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轻度ICP组,中度和重度ICP组患者血清miR-18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中度ICP组,重度ICP组患者血清miR-18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孕妇血清miR-18a水平与疏水性胆汁酸水平无相关性(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ICP组患者血清miR-18a水平与疏水性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r=-0.847~-0.531,P0.05)。结论 ICP患者血清miR-18a明显降低,随病情加重,miR-18a水平越低,miR-18a水平与血清疏水性胆汁酸水平呈负相关,可能在IC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内分解以及在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其中胆酸、鹅脱氧胆酸为初级胆汁酸,二次代谢产物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为二级胆汁酸,总称为总胆汁酸(TBA),其生成与代谢物浓度变化能灵敏反映肝功能变化。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患胆管疾  相似文献   

8.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初级胆汁酸(胆母鸡及鹅脱氧胆酸)。在肠道内以初级胆酸为原料,在肠道菌酶的作用下形成次级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等)。胆汁酸由肝细胞内的微粒体、线粒体、溶酶体合成,主要以结合的形式分泌到胆汁中,在胆汁中含量可达69%。胆汁进入肠腔后,在回肠和结肠,绝大部分胆汁酸被肝细胞所摄取,又因肠肝循环基本上属于闭锁式的.故外周血循环中胆汁酸的浓度较低。当肝胆有疾病时,循环血液中的胆汁酸含量即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故血清中总胆汁酸(TBA)可作为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诊断指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早期新生儿黄疸足跟血胆汁酸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的新生儿250例,出生72 h用干血纸片法采集足跟血样标本备检。根据小时龄胆红素值将纳入新生儿分为溶血性组(20例)和观察组(118例),再按照病因将观察组分为生理性组(50例),母乳性组(42例)和感染组(26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备检标本的15种胆汁酸亚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血标本中15种胆汁酸亚组分均有表达,其中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石胆酸(GLCA)和牛磺石胆酸(TLCA)水平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新生儿黄疸早期胆汁酸代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有助于新生儿可能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预测及其相关病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胆汁酸负荷试验对肝脏疾患的诊断有用,但对血中升高的胆汁酸成分的详细情况则不明确。作者在进行熊脱氧胆酸负荷试验后接着又进行了食物负荷试验,将奥山氏的高压液相色谱法与固相酶柱结合来进行血清胆汁酸分析,研究了15种成分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本文报道了其中变化颇大的游离型熊脱氧胆酸(UDC)、甘氨酸熊脱氧胆酸(GUDC)和甘氨酸鹅脱氧腿酸(GCDC)三种。受试者为健康人(N组)4名、急性肝炎恢复期患者(AH组)5例、慢性肝炎(CH组)5例及肝硬化(LC组)5例。清晨空腹,口服UDC 300 mg后,分别在30、60、120、180分钟抽血,然后进食作为早餐服用试验所需的食物(牛奶200ml、蛋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建立同时测定人体血清中15种胆汁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分析方法。方法通过同位素标记的胆汁酸作为内标,使用乙腈对血清中的胆汁酸进行提取,采用Waters BEH C18色谱柱,对15种胆汁酸进行分离。使用串联质谱进行检测,在负离子模式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分析血清中胆汁酸的浓度。结果 15种胆汁酸在1.0~6 000.0n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3;目标物的定量限为1.0~10.0nmol/L;低、中、高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7.1%~108.3%,日内、日间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8%。所开发的方法被应用于检测24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标本,健康者的胆汁酸以甘氨酸结合型为主,游离型胆汁酸和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浓度相对较低。男性血清中脱氧胆酸浓度显著高于女性,男性血清中甘氨熊脱氧胆酸浓度显著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MS/MS法能有效分离并定量检测人血清中15种胆汁酸的水平,其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有望作为临床血清15种胆汁酸检测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在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时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4-01/2004-12在大连医科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28例,同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和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标本各12例作为对照,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不同种类胆汁酸及总胆汁酸水平,也与常规肝功能监测指标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加以比较,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指标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所有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肝硬化组、肝移植组术前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或肝功能延迟恢复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明显降低(P<0.05),且比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的变化提前发生,随着供肝功能的恢复它们将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总胆汁酸及胆酸/鹅脱氧胆酸比率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及肝功能延迟恢复的早期诊断指标,其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9种甘氨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浓度,建立ICP疾病的胆汁酸谱,以增加对IC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用柱前衍生RP—HPLC法测定11例ICP患者,11例乙肝患者,11名正常孕妇血清9种胆汁酸浓度。结果 ICP患者血清胆汁酸以甘氨胆酸(GCA)和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增高为主,约为正常孕妇的20倍,GCA:GCDCA约为3.5:1;ICP患者血清游离胆汁酸的浓度与正常孕妇相似;ICP与乙型肝炎伴转氨酶轻中度增高的胆汁酸谱也不同。因而ICP患者的胆汁酸谱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对ICP进行诊断及与乙肝进行鉴别诊断。结论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ICP患者的特征胆汁酸谱,将有助于IC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肝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常规肝功能试验在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够理想。近年来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空腹和试餐后结合甘胆酸,对肝胆疾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我们用原子能研究所甘胆酸药盒检测38名正常人和58例各种肝病血清结合甘胆酸(CG)含量,并同时测定了肝功能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胆汁酸是胆汁中一类24碳胆烷酸羟基衍生物总称,属内源性有机阴离子。人类胆汁中胆汁酸有15种,主有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少量石胆酸(LCA)及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胆汁酸合成、分泌、重吸收及加工转化等均与肝、胆、肠等脏器密切相关,故肝、胆、肠疾病必然影响胆汁酸代谢,而胆汁酸代谢异常又必然影响其功能及胆固醇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七味肝胆清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及对总胆汁酸、甘胆酸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确诊的86例慢性胆囊炎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联合组给予七味肝胆清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胆囊功能、总胆汁酸、甘胆酸、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74.42%(32/43)(P<0.01)。治疗1个月后,2组胆囊壁厚度较治疗前缩小,胆囊收缩率较治疗前增加;且联合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胆囊收缩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总胆汁酸、甘胆酸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味肝胆清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妇产科门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48例和健康孕妇48例纳入课题研究,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组孕妇和正常孕妇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差异。结果 ICP组患者的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重度ICP组患者的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高于轻度IC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可以作为ICP诊断和轻度、重度分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胆酸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指标在肝胆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分析甘胆酸相对于总胆汁酸等常规肝功能指标的优越性。方法对240例临床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甘胆酸水平,同时检测总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常规肝功能指标。结果肝胆疾病患者血清甘胆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比常规肝功能指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论本研究表明检测肝胆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患者的甘胆酸水平对于及时诊断这些疾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血清胆汁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患者78例,以及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检测并比较受试者血清胆汁酸、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水平。结果 Child-Pugh分级为 A、B、C级的肝移植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分别为(1.41±0.28)、(1.91±0.19)、(2.04±0.08)mol/L ,均高于健康者[(0.79±0.09)mol/L ,P<0.05]。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均高于A级患者(P<0.05)。在术后第5、7天,出现排异反应的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高于未出现排异反应的患者。出现排异反应的患者血清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低于术前水平,且术后第5、7天水平均低于未出现排异反应的患者(P<0.05)。结论血清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比值能够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是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良好指标,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血清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作者对174例肝病患者作了早晨空腹血清总胆汁酸(F.TBA)浓度测定,并对9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熊脱氧胆酸(UDCA)经口负荷试验,结果如下。 F.TBA:正常人(40例)的值均小于10μmol/L。在各种肝病患者(174例)中,急性肝炎初期、肝硬变(失代偿型)、肝内性胆汁郁滞和肝外梗塞性黄疸病例的F.TBA的异常率达100%;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病例,其值分布于正常至高度异常之广范范围内。各种肝病间的F.TBA值颇多重叠,单次测定不能作出鉴别诊断。作者对急性肝炎恢复期患者(20例)进行一年的追踪观察发现,有12例初次F.TBA测定正常者,均不转变为慢性肝炎;而在8例初次F.TBA测定异常者中,有6例转变为慢性肝炎。从而认为,对F.TBA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