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疏肝利胆颗粒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等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第2天给予胆汁回输,疏肝利胆颗粒每日1剂口服。总疗程28 d。每日记录胆汁引流量,分别于术中及服中药后7 d、14 d、28 d留取新鲜胆汁,检测胆汁总胆红素(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胆汁酸(TBA)、胆固醇(CHO)、磷脂(PL)、钙离子(Ca~(2+))浓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胆汁TBIL、UCB、CHO、Ca~(2+)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TBA、PL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利胆颗粒可以明显增加胆汁排出量,增加胆汁中总胆红素的排出,提高胆汁酸和磷脂的浓度,使胆汁趋向正常,从而降低胆汁成石性,对防治术后结石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大柴胡汤联合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LCBDE、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大柴胡汤治疗。结果:术后4、8 d时,观察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胆汁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胆汁中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d,两组患者胆汁中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术前4 d(P<0.05),总胆汁酸水平均高于术前4 d(P<0.05)。结论:大柴胡汤能加速LCBDE术后患者胆红素的代谢;熊去氧胆酸能增加LCBDE术后患者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胆固醇水平。大柴胡汤和熊去氧胆酸联合应用,能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术后胆汁代谢,从而加速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胆合剂对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胆汁、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肝胆湿热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例。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照组术后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清胆合剂治疗,疗程为8 d。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胆汁引流量、胆汁成分(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胆固醇含量)及肝功能[包括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胆汁引流量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胆汁总引流量为(2 701.94±621.20)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 188.94±788.1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胆汁成分方面:术后第4天和第8天,2组患者的胆汁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及观察组的胆汁胆固醇含量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2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的胆汁钙离子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利胆消石合剂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两组分别脱落3例和7例,最终中药组完成治疗32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ERCP术后予常规对症治疗,中药组在该基础上予利胆消石合剂口服5 d。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5日于鼻胆管取胆汁检测总胆汁酸、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总胆固醇、钙离子、β-葡萄糖苷酶(β-Gase)及糖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5日,中药组TBIL、非结合胆红素(UCB)浓度和UCB%低于对照组,在复发患者中,中药组β-Gase浓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利胆消石合剂能够改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胆汁的成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宁对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总胆红素、血淀粉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常规基础治疗加ERCP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胆宁治疗。结果:2组总胆红素、血淀粉酶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宁能降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总胆红素、血淀粉酶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方对胆道术后患者胆汁成分及成石趋势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31名符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患者,分成两组。中药组:口服小柴胡汤加减方,制成中药制剂包50mL于术后第1周开始,给予早、晚中药制剂包各1包,连续30日;对照组:不服利胆药物,仅按胆道术后常规处理。运用生化分析仪分别于术中、术后第1周、第3周、第5周检测胆汁成分。结果 :中药组在胆汁代谢方面相对于对照组能够提高胆汁酸含量,术后第3周、第5周有显著差异(P〈0.01);能够降低总胆红素及游离胆红素含量,相对于对照组术后第3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周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加减方能够有效调节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磷脂的含量及比例,从而抑制胆石的形成,这可能是小柴胡汤加减方防止胆石形成、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小柴胡汤加减方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内源性及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ase),减少游离胆红素含量,从而抑制胆色素结石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胆胃舒颗粒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3例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OX回归模型对术后是否给予中药预防、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量、憩室、胆总管十二肠瘘、EST切开大小、乳头球囊扩张、术中碎石等11个可能影响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ERCP术后6~10年期间,中药预防组和对照组累计胆总管结石复发概率分别是8.5%和19.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术后是否中药预防、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术中碎石因素对术后复发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胆总管结石大小、憩室、胆总管肠瘘、EST小/中切开、乳头球囊扩张对术后复发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RCP取石术后患者采用胆胃舒颗粒治疗,具有利胆通腑、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功效,可降低结石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SpyGlass DS系统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SpyGlass DS系统联合ERCP手术患者(n=23,试验组)和单纯接受ERCP手术患者(n=51,对照组),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结局、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更短(P<0.05),试验组一次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5.65%vs 72.55%,P<0.05),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70%vs 21.57%,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括约肌和肝胆功能表达水平均降低,试验组括约肌的基础压、收缩压高峰值、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ALT、AST和TBil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yGlass DS系统在ERCP取石手术中适用效果更好,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胆总管结石治疗手术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术后胆汁成分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术后患者结石的形成或复发.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肝胆科患者40例,其中行胆肠吻合术2~3个月后患者经"T"形引流管引出的胆汁(观察组)和因"胆囊息肉"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胆总管内的胆汁(对照组)各20例.对比两组胆汁中与结石成因相关的成分,如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钙离子和黏蛋白等.结果 观察组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黏蛋白测量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04.01±61.06) μmol/L vs (674.68±162.68) μmol/L、(138.78±40.24) μmol/L vs (441.13±94.30) μmol/L、(65.23±21.22) μmol/L vs (233.56±71.96) μmol/L、(0.80±0.23) mmol/L vs (1.98±0.64) mmol/L、(4.43±1.42) μg/L vs (6.29±2.04) μg/L],而总胆汁酸测量值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633.06±89.82) μmol/L vs (474.89±75.21)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肠吻合术后胆汁成分的变化在短期内不会导致结石的形成或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予以ERCP治疗,术后常规抑酶、抑酸、抗感染;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观察比较2组患者右上腹部疼痛、发热和黄疸的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KP)、血淀粉酶(AMY)、血清胆石形成生化指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鼻胆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2组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能降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和提高胆汁引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术后胆总管炎症、促进肝功能早日恢复、降低术后淀粉酶和增加胆汁引流量,防治术后结石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次胆汁培养结果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择期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方法胆总管结石需行ERCP术取石患者2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5例)与对照组(110例)。实验组于术后半小时起使用广谱抗生素,对照组不使用抗生素。分别于ERCP术后半小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自鼻胆管内抽取胆汁送细菌培养。结果本研究患者ERCP术后均未发生胆管炎。术后半小时实验组胆汁培养阳性率及菌落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第1天、第2天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及菌落计数较对照组同时段均明显下降(均P<0.05)。实验组术后第1天胆汁培养阳性率(18.3%)及菌落计数[(4865±124)CFU/ml]较术后半小时胆汁培养阳性率(24.3%)及菌落计数[(5376±212)CFU/ml]均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第2天胆汁培养阳性率为16.5%,胆汁培养菌落计数为[(4795±158)CFU/ml],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照组术后半小时、第1天及第2天胆汁培养阳性率、菌落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ERCP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但胆汁培养阳性率较高,使用抗生素可降低胆汁培养阳性率,从而有可能降低结石的复发率,但其使用时间以24h为宜,进一步延长用药时间,其抗菌效果增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消炎痛栓预防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6月期间在上我院治疗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ERCP术前30 min予以消炎痛栓肛塞,对照组直接进行ERCP术.比较2组淀粉酶水平及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结果 术后6 h、24 h对照组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ERCP术前直肠应用消炎痛栓能有效预防术后胰腺炎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胆汁中病原菌及耐药性。方法选取从2016年8月-2018年8月于汉中市三二〇一医院接受ERCP取石术的10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组(n=50)和术后组(n=50)。术中组在进行ERCP取石术中收集胆汁,而术后组在进行ERCP取石术48 h后收集患者胆汁。将所收集的胆汁标本分别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胆汁中所含病原菌种类,对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采用仪器法。结果收集的胆汁共培养出病原菌76株,其中真菌3株(3.94%),革兰阳性菌24株(31.57%),革兰阴性菌49株(64.49%);术中组发现病原菌44株,术后组发现病原菌32株;对术中组和术后组中所发现的不同病原菌种类分布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ERCP取石术胆汁中病原菌及耐药性的分析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为患者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拟利胆排石汤配合针刺联合ERCP、EST术治疗胆管结石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经ERCP、EST术治疗胆管结石的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抑酶、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8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自拟利胆排石汤结合穴位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当天、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总胆红素、胰腺酶、白细胞计数水平及腹痛、腹胀评分。结果术后1d、术后3d复查总胆红素、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等数值及腹痛、腹胀评分较术后当天明显下降,其治疗组数值较对照组数值下降具有明显差异(P 0. 05)。术后5d,其血淀粉酶和白细胞计数数值,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5d,治疗组总胆红素水平、腹痛及腹胀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仍具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自拟利胆排石汤配合针刺联合ERCP、EST术治疗胆管结石可以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加快各项生化指标的恢复,特别是总胆红素水平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进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探讨优质护理在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需行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与WHOQOL-BREF量表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对进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rimary choledocholithiasis)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对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32例和对照就诊者(对照组)30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胆汁及胆石中Hp DNA表达,采用酶学比色法检测胆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lucuronidase,βG)含量。结果 利用比较平均循环数值(Ct) 法测定胆汁及胆石中Hp DNA 的表达水平, 观察组胆汁Hp DNA Ct 值为16.78 ± 9.28 ,对照组Ct 值3.75 ± 7.71 ,两组之间比较Hp D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分组两两比较胆红素结石组(16例),胆固醇结石组(5例),混合性结石组(11例)间胆汁及胆石中Hp D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外源性β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而内源性βG升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及胆石中存在Hp表达,但Hp表达与结石类型无明显相关。Hp可能通过内源性βG途径参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严格筛选纳入从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归纳评估ERCP手术对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35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行ERCP治疗共347例,其中9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或无法配合而未予以实施ERCP治疗,其中3例因术中穿孔转为开放手术治疗。1次性取净结石者311例(89.6%),结石2次以上(含2次)取净者27例(7.8%),放置胆道支架者9例(2.6%)。ERCP术后总胆红素(61.7±103.8)μmol/L;直接胆红素(34.7±59.6)μmol/L;谷丙转氨酶(62.8±74.2)U/L;谷草转氨酶(48.3±61)U/L。术后2 h血淀粉酶(115±162)U/L,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h血淀粉酶(124.7±215.8)U/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寒战、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功能术后明显好转(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4~6 d;出现并发症患者16例,其中急性胰腺炎占6例,急性胆管炎占5例,出血占3例,穿孔占2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显著,是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头孢呋辛联合硝酸甘油预防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eatography,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拟行ERCP检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6例,单盲抽样法分为试验组34例,分别于术中、术后加用头孢呋辛和硝酸甘油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对照组12例,不给予任何药物预防.结果 术后24h,试验组胰腺炎发生率(2.9%)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5.8%)比对照组(33.3%及41.7%)显著降低(P<0.05).对照显示,术前试验组血清淀粉酶值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术后6h及术后24h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 05).试验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2.9%,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呋辛联合硝酸甘油应用于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胆总管结石的成因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胃肠激素及胆汁生化在胆总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分为胆总管结石(CBDS)组(n=56)、非结石胆总管梗阻(NCBDS)对照组(n=16). ①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抽取胆汁作需氧菌培养及进行总胆汁酸(TBA), Ca2 , P2 和胆固醇(CHO)测定. ② ERCP术中取结石用PCR法行结石大肠杆菌检测. ③采静脉血行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检测. 结果:① CBDS组56例胆汁标本需氧菌培养中,有53例检出细菌(95%),NCBDS组16例胆汁标本中,有8例检出细菌(50%),两组细菌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PCR方法对11例CBDS患者结石进行大肠杆菌DNA片段检测,3例出现阳性(27%). ② CBDS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NCBDS组明显偏低(202±151 vs 315±161) ng/L,而生长抑素则明显升高(15±5 vs 12±3) ng/L,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③ CBDS组胆汁中Ca2 显著高于NCBDS组[(1.4±0.9 vs 0.7±0.3) mmol/L, P<0.05],TBA则显著低于NCBDS组[(12±6 vs 16±7) nmol/L, P<0.05]. 结论:胆汁理化性质改变、胆道感染及胃肠激素紊乱在胆管结石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口服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T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降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及提高胆汁引流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有利于控制术后胆管炎症,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残余结石排除,防治结石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