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蕾蕾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85-1486
传统的颅内外沟通瘤切除术需分为颅内部分切除和颅外部分切除两期手术,患者须承受两次大手术的创伤,也增加了治疗的周期、风险和费用.内镜经鼻颅内外沟通肿瘤切除术,能通过鼻腔这一自然通道直达颅底,避免了颅面毁损等严重并发症,是目前前颅底颅内外沟通瘤手术技术研究的国际热点和发展趋势.由于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位置特殊,与周围解剖关系复杂,神经血管交错,术后仍可发生各种颅内并发症,其中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更易发生.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1月单纯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了22例前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在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术中均能彻底切除肿瘤。复查鼻内镜或电子鼻咽镜见鼻咽部术腔黏膜上皮化好,鼻咽颅底CT扫描未见肿瘤复发。无一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出血。术侧鼻腔功能良好,无不适感。结论鼻内镜术式损伤小,并发症少,能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的勃膜和结构,符合现代医学的微创原则。较传统手术微创、出血少、生理干扰小、不影响颌面部发育,肿瘤切除更彻底;如确实肿瘤出血凶猛,无法控制,可经鼻腔进行快速有效填塞,随时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颅底及颅鼻眶沟通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与颅底重建的适应证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总结本院收治的110例前颅底及颅鼻眶沟通脑膜瘤,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据肿瘤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行颅底修复重建。【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88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5例;临床痊愈85例,好转23例,死亡2例。随访79例,肿瘤复发5例,行第2次手术切除。【结论】对于此类患者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必要时颅底修复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CT和MRI诊断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和MRI在诊断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CT与MRI表现。结果:7例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中有1例合并脑积水。4例行CT和MRI扫描,2例仅行CT扫描,1例仅行MRI检查。冠状位CT扫描见筛骨骨质缺损,MRI见鼻腔内囊状异常脑脊液信号,并向上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其内有少量脑组织信号。结论:CT和MRI能正确诊断该型脑膜或脑膜脑膨出,CT显示颅底骨质缺损大小、部位优于MRI,MRI可清楚显示疝出物及其与脑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鼻眶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眶部PNET的CT和MRI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位于鼻眶部并向颅底或颅内浸润,呈不规则状、边缘不清。CT表现:6例病变主体呈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8例肿瘤均呈纵向生长,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突破筛板侵及颅内,脑组织受累6例,于前颅凹形成肿块5例,于中颅凹形成肿块2例。MRI表现:8例肿瘤主体T1WI呈等信号5例,低信号3例,T2WI呈等信号2例,高信号6例。MRI增强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强度曲线呈速升-平缓型。结论 儿童、青年患者发生累及鼻眶部的实性肿块,内部伴坏死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沿纵轴生长侵犯硬脑膜以及易向颅底、颅内转移是鼻眶部PNET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颅底是由额骨、蝶骨、颞骨及枕骨组成,它是上面的脑及脑膜与下面的眼眶、副鼻窦及鼻咽部之间解剖上相互交错的通路。颅底部肿瘤多与颅底骨有关,可以起源于颅底骨,也可以由颅内或鼻咽部肿瘤侵入颅底,最常侵犯颅底的肿瘤是转移性病变,颅底骨原发性肿瘤罕见,且病变部位较深,侵犯范围广,手术难度大,不易得到病理证  相似文献   

7.
颅眶沟通性肿瘤的CT诊断与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这类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头部横断加冠状,平扫加增强的CT扫描检查,结果:颅眶沟通瘤15例,其中原发于眼眶向颅内生长者7例,原发于颅内向眼眶生长者8例,结论:CT扫描的高密谋分辨度率,使这类肿瘤得以显示,提高了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论断水平,为临床正确处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神经内镜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典的颅面联合进路结合神经内镜对20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鼻-眶-颅沟通性肿瘤进行切除,并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颅骨瓣修复前颅底缺损.结果 20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肿瘤全切率75%,次全切除率20%.部分切除5%,良性肿瘤4例,至今全部存活;恶性肿瘤16例,2年生存11例,3年生存8例,5年以上存活6例.结论 神经内镜能够有效地帮助颅面联合进路完整切除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同时具备良好地照明.切除范围广,增加了手术的安全和彻底性,适合应用于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手术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鼻沟通性肿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6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颅鼻沟通性肿瘤。结果:本组17例病变均经鼻腔内镜辅助下行额下入路,一期手术切除并行颅底重建。手术全切14例,大部切除3例,均恢复良好,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11.8%。无死亡病例。病理结果:脑膜瘤8例(其中不典型脑膜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5例,嗅神经鞘瘤1例,鳞状细胞癌2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结论:鼻腔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入路开颅行颅鼻沟通性肿瘤一期手术切除,并进行颅底重建疗效肯定,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MRI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MRI表现形式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鼻咽部病理证实,并有明确颅底或颅神经受损症状的鼻咽癌患者86例。经颅底及鼻咽部轴位T1WI,T2WI和冠位、矢位T1WI扫描。47例行增强后轴、冠、矢位T1WI扫描。结果 侵犯翼突者56例,斜坡54例,卵圆孔(包括蝶骨大翼)28例,岩尖27例,枕骨1例。71例有2个以上联合病变。表现形式有:①正常颅底骨皮质无信号带中断;②骨髓内T1高信号脂肪影被肿瘤信号代替;③骨内病灶强化;④穿过颅底神经孔的条状强化影。有颅内侵犯者44例。结论 MRI是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本组19例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基底部均位于中鼻道,仅位于鼻腔者4例,累及邻近副鼻窦者15例,其中1例侵及眶后间隙。肿瘤表现为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结节状,匍行性生长,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15例患者进行随访,5例患者再次复发。结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除能够对其进行较准确诊断外,还可明确判断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临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薄层高分辨CT扫描和快速容积扫描在颅底颜面骨折中的价值。方法通过57例不同部位颅底、颜面骨折的薄层高分辨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单纯颅底骨折13例,单纯鼻骨骨折10例,单纯眼眶骨折7例,单纯颧骨骨折4例,复合性骨折24例。高分辨薄层CT扫描图像均清晰现实骨折线的类型状态。结论薄层高分辨扫描及容积扫描3D图像是显示和诊断颅底等不规则骨骨折不可缺少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8,23(1):56-57
目的:着重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65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5例IP的CT表现特征,以鼻中道为中心的一侧鼻窦和/或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仅鼻腔受累者18例,一侧鼻腔及鼻窦均受累者47例。鼻腔及鼻窦有膨大并骨质破坏者43例。软组织肿块强化者23例。术后IP复发者13例(20%);恶变者9例(14.3%)。结论:CT检查对IP的病变部位、范围、程度等能准确确定,可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仿真内镜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螺旋CT 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5 例( 男18 ,女7)鼻部疾病患者行螺旋CT 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多平面成像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鼻内镜、手术所见对照分析。结果 螺旋CT 多平面重建图像从不同角度、各种切面、多方位地显示了鼻、鼻咽部及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的情况。CT 仿真内镜显示鼻内正常解剖结构、鼻部病变的位置、范围与鼻内镜所见类似,并可进入鼻内镜无法到达的腔道,如鼻窦内、狭窄的鼻道内以及梗阻病变的远端。结论 螺旋CT多平面成像和仿真内镜成像是对轴位CT 的重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CT及临床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多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多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可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有鼻窦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检查是诊断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海绵窦肿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窦肿瘤的CT和MRI资料,包括垂体瘤25例、鼻咽鼻窦肿瘤29例、鞍旁脑膜瘤14例、鞍旁胆脂瘤3例、三叉神经鞘瘤6例、海绵窦转移瘤4例、鞍区脊索瘤5例、鞍旁软骨肉瘤2例和鞍旁骨软骨瘤1例.[结果]双侧海绵窦受累26例,单侧受累63例.肿瘤表现为病变侧海绵窦扩大和外缘膨隆(89例)、海绵窦CT密度异常并不同程度强化(62例)、海绵窦MR信号异常并不同程度强化(68例)、颈内动脉受累(76例)和颅底骨质破坏(47例).[结论]海绵窦肿瘤主要表现为海绵窦形态、密度或信号异常、颈内动脉及邻近结构受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及鼻咽部NKTC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鼻腔病变为主者21例,其中14例鼻中隔受累,6例伴有鼻咽和(或)口咽受侵,2例软腭受侵.鼻腔病变者10例,鼻腔肿块呈铸型,肿块增强后密度同肌肉相仿;1例上腭受侵者及2例后鼻孔受累者病变密度不均可见气泡影.咽淋巴环为主者7例,5例显示增厚的咽壁管腔面毛糙、不光滑,1例显示表面气泡影.鼻腔病变为主者14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6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12例显示骨质侵蚀破坏.28例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鼻及鼻咽部NKTCL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虹  刘荣波  杨慧  梁传余 《华西医学》2001,16(2):143-14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6例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6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14年,除1例在术后6月局部复发外,余随访至今,无复发。复发的那例,在再次局部切除后,已随访近2年,无复发。结论:鼻腔鼻窦骨母细胞瘤是良性肿瘤,局部彻底切除,同时保留邻近的重要器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Imaging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and the nasal cavity provides important anatomic inform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suspected neoplasia. The primary modalities employed are conventional film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lthough plain sinus films remain the screening procedure of choice, CT is the preferred modality for more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and the nasal cavity. When soft tissue discrimination is required, MRI is indicated. Imaging studie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limits of disease, not to diagnose maligna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