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室性早搏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析比较60例冠心病患者(A组)与6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B组)的HR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A组HRT较B组明显减弱或消失;与B组比较,A组TO、TS及TO+TS异常率增高(P<0.01),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压力反射间接调节作用明显减弱,HRT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危险分层,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我院2004年152例(A组)、2005年156例(B组)ACS患者,统计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情况.结果:A、B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率分别为19.1%和19.9%,其中用于降血脂者又分别占89.7%和80.6%.结论:临床实践中ACS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例很低,且剂量偏小,他汀类药物用于ACS患者的治疗尚需进一步重视及规范.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早期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最近两年中的热门研究课题。对于ACS患者 ,有效治疗开始越早 ,就越能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率。降脂治疗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并降低已形成的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稳定斑块。其改善冠心病预后的作用已被临床多项大规模试验所证实 ,故已成为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以前的临床试验多选择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一般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后 3个月~ 6个…  相似文献   

4.
陈奕  秦明明 《海峡药学》2014,(7):100-10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胆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外。还具有多种多效性或不从属于胆固醇的作用,在这些多效性作用中有内皮功能、平滑肌细胞、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和炎症的改善。使之特别适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诊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7例,随机分为他汀组363例,对照组344例,观察两组病例病死率。结果他汀组死亡13例,病死率3.58%;对照组死亡29例,病死率8.43%,两组死亡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中除了积极应用基础治疗,应加强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以有效的稳定稳定冠脉粥样斑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度,对心血管疾病早期二级预防具有有益作用。近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7.
刘玉玉  王义成  马姝颖  幺雯 《河北医药》2011,33(12):1833-1834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和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的特点及其与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06例(急性脑卒中组)(脑出血组47例,脑梗死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55例.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存活组(84例)与死亡组(22例)的动态心电图(Holter).比较各组HRV时域指标...  相似文献   

8.
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检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组及5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组(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室射血分数(LVEF)3项指标,并观察3项指标与1年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震荡初始(TO)为(-0.38±2.34)%,震荡斜率(TS)为(2.30±1.10)ms/RR;扩张型心肌病组震荡初始为(-0.38±2.26)%,震荡斜率为(4.67±2.86)ms/RR;对照组震荡初始为(-2.26±3.16)%,震荡斜率为(8.60±6.84)ms/RR,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为(-0.28±1.86)%,震荡斜率为(2.00±1.00)ms/RR,LVEF为(32.46±6.24)%;14例急性心肌梗死非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0.21±1.23)%,震荡斜率(2.30±1.10)ms/RR,LVEF为(50.46±8.26)%。两组比较:震荡初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斜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各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各指标与1年内的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窦性心率震荡不一定能预测死亡率,死亡率的高低在于该种疾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孙珺  张国江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2):908-910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1~3周的92例AMI患者和7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AMI组和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获取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以及HRT的3个参数,即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AMI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TT、TO高于对照组,TS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RT在AMI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尤以TT和TS差异显著,HRT可作为AMI后再发心脏事件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检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琳 《淮海医药》2009,27(1):14-15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 turbalance,HRT)现象特征及进展期(NQMI)和确定期(QMI)患者的预后。方法43例进展期和41例确定期心肌梗死患者进行2411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震荡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2组间的差别。结果进展期患者TO、TS值较确定期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进展期心肌梗死患者较确定期患者预后较好,窦性心率震荡可作为预后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徐晓  曹丽  赵静  陆琨  王韧  黄宇冲  郑林林  马燕  张建平  韩卫星 《安徽医药》2011,15(12):1538-153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室性早搏的高血压患者58例(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的正常人51例(对照组),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其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高血压组T0高于对照组(P<0.05),而T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因此该项检查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预测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8例与对照组3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存活组75例与死亡组18例的24h动态心电图。比较各组间HRT的TO和TS。结果①与对照组TO、TS(-6.2±3.7)%、(13.4±5.6)ms/R-R间期比较,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组TO高(-3.4±6.3)%TS低(6.2±6.0)ms/R-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存活组TO、TS(-5.3±5.8)%、(7.1±2.2)ms/R-R间期比较,死亡组TO值高(-2.3±4.2)%、TS低(5.5±3.9)ms/R-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T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死亡及预后有关,可作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柳丽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9-3601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9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定量测量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获取心率变异(HRV)参数、24h内R-R期间的标准差(SDNN)、QT间期变异度(QTV)、QT问期变异系数(QTC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传统指标。结果观察组TS、SDNN值分别为(12.54±8.61)ms/RR间期、(93.24±23.02)ms,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93、4.130,均P〈0.05)。对观察组90例AMI患者作12~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4例,存活76例。存活组TS、LVEF值分别为(6.73±5.12)ms/RR间期、(0.574-0.15)cm,较死亡组显著性升高(t=7.956、4.590,均P〈0.05)。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RR=0.624,P=0.013)、LVEF(RR=0.825,P=0.011)、QTV(RR=0.754,P=0.030)三个指标均对高危AMI患者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将TO与TS相结合作为单一变量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与Ts相结合对AMI有着更佳的预测价值(RR=2.984,P=0.029),优于LVEF(RR=0.208,P=0.052)、QTV(RR=0.158,P=0.074)等指标。结论HRT作为新的心电学指标,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脂质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主要冠脉事件,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改善冠心病的预后,这些机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细胞增殖、降低血栓形成的倾向、降低损伤部位炎症反应等。我们设计本研究旨在观察短期服用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这一新的预测心脏性猝死方法,探讨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率〈50次/分为入组条件。采集单发室性早搏的前2个窦性RR间期及后20个窦性RR间期,根据公式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plope,TS)。结果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HRT均值TO:(1.03±0.97)%;TS:(3.87±1.93)ms/RR间期。提示本文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室性早搏后初始窦性心率加速现象消失。结论窦性心率〈50次/分的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也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窦性心率震荡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患者预后生存观察分析。方法对发病2周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选有室性早搏者行窦性心率震荡检查,测量并计算震荡起始和震荡斜率;对10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患者进行1年随访,按1年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生存组。结果①10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患者中死亡6例(5%),存活103例(95%)。②死亡组,TO值:0.004 6±0.010 6,TS值:(59±4.6)m s/RR I;存活组,TO值:-(0.003 7±0.011 9),TS值:(9.4±4.99)m s/RR I。结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减弱与消失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的高危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情况。方法 调查2012年7月—2013年5月所有ACS患者452例,调查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452例患者中有425例(94%)应用他汀类药物,最常用的他汀是阿托伐他汀,平均剂量16mg/d。15例(3.5%)患者应用强化剂量的他汀,96.5%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的他汀。27例没有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中,7例有他汀禁忌症,20例没有禁忌症。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入院时LDL—C水平无关。结论 在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高,但剂量不足,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对医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简称心衰组)和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50例(对照组),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分别计算震荡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的全程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并进行对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TO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TS与SDNN,SDANN,rMSSD呈负相关,且心衰组相关性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心衰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是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和危险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旭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41-374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血脂、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脂、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用药后血脂明显下降(P〈0.05),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A组,43例)、冠心病患者(B组,45例)和对照组(C组,42例)HRT的初始值(TO)和斜率(TS),分析其与3-12个月随访期心脏恶性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关系.结果 A、B组的TO值明显高于C组[(0.82士0.13)%、(0.69±0.09)% vs.(-0.67±0.07)%],但TS值明显低于C组[(1.92±1.79) ms/RR、(2.82±1.55) ms/RR vs.(6.81±2.61) ms/RR](P<0.05).A组发生不良事件12例,B组10例;与无不良事件发生者比较,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T2DM与冠心病患者的HRT异常,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HRT减弱更显著.HRT分析可作为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