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卷四脏腑积聚第九》云:"肺之积,名为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相似文献   

2.
陈宏  魏冬梅  尹钢 《新中医》2012,(10):145-146
积聚、癞瘕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积聚之名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灵柩·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中无“慢粒”(简称)病名的记载,但就其临床所见,可将其归于“(?)积”、“虚劳”、“瘀证”和“血证”等病的范畴。早在《灵枢·五变》篇即言:“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其所描述积聚证候与慢粒伴有贫血的临床表现相似。《诸病源候论》,说:“(?)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其描绘与慢粒巨脾坚硬  相似文献   

4.
《灵枢·百病始生》篇(下称《百病》)是《内经》中系统论述病因、病机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时邪正关系的重要篇章。篇中亦详尽地阐明了“积聚”的生成因素,病机和症状,余根据《百病》篇所论,探讨分析“积聚”的生成,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因素。一、得寒乃生“积聚”一症首见于《灵枢·五变》篇,其曰“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  相似文献   

5.
癥瘕亦称"积聚".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载:"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癥瘕,现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体虚复感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而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治法和临证用药等方面总结肖万泽教授从湿浊内蕴论治痛风的经验,并附验案。肖万泽教授认为痛风之发生,病机上责之湿浊内蕴,内湿致痹;因此在治疗上运用化湿祛浊、健脾通络的基本法则,随证调整用药,脾健则内湿不生,湿祛则血络自通,最终使体内气血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得以平衡,从而使机体分清泌浊之功能得以恢复平和。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6,(2):230-231
目的:阐述刘少明教授对痛症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对四例不同的典型痛证医案的分析,阐述陕西省名中医刘少明教授临床治疗痛证的特色。结论:刘少明教授认为痛证的病机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祛瘀通络、调和气血"为其大法,主张采用刺络放血疗法为主治疗痛证,该法能够使恶血邪气尽出,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痛证必消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肝硬化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癥积"、"臌胀"等范畴,中医谨守病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其在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上有所见长。吾师贾建伟教授从事肝病临床工作已逾30载,在基于经典论述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肝硬化患者多以"瘀热在里"为其基本病机,今兹表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吾师姜树民教授是辽宁省名中医,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逾30载,曾师从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后又随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学文教授学习数载,擅治内科脾胃病,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现将吾师应用寒热并用法治疗脾胃病所选用角药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角药应用举例1.1黄芪、知母、石斛温补凉润,益气升津。黄芪,味甘能补,性微温,为补益脾气、升举清阳之品。吾师以生品入药,最能补脾胃、升清气,补而不滞,且借其升浮上行之力,用于治疗胃溃疡  相似文献   

10.
李斯文教授扶正抑癌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吾师李斯文教授、主任医师,主攻肿瘤的防治研究,运用扶正抑癌理论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功效卓著。余有幸受李老师教导,侍诊左右,受益颇深。现将吾师扶正抑癌理论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扶正抑癌的理论基础李斯文老师是从中医学整体观点来认识肿瘤发病机制的。肿瘤是一全身性疾病,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证。首先发病的基础是正气先虚,其后邪气攻之而成积证,正所谓:“积之成也,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医宗必读》。“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景岳全书》。“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藏(脏)之气所为也”《诸病…  相似文献   

11.
<正>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吾师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临证运用本方远远超出《伤寒论》的治疗范畴,尤其擅长与他方合用治疗一些妇科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随诊过程中收录的医案3则,总结其治疗规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高渝  高子平 《四川中医》2020,38(3):60-61
通过整理吾师临床治疗关于多种皮肤病伴皮肤瘙痒不适的案例,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理论角度探讨、分析瘙痒的病因病机和论治特点,认为"不通、不荣"除了是疼痛的病机外,也是导致痒的两大病机,并提出运用"荣则不痒,通则不痒"对皮肤瘙痒进行辨证论治,荣之则补虚,通之则泻实。并简单整理两例皮肤瘙痒病证的治疗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临床诊治手足厥冷应准确判断肢厥冰冷属"阳虚寒凝"之"四逆汤证",还是"气滞络阻"之"四逆散证"。两大类病证,其病因病机不同,论治用药截然不同。吾师李庆生教授诊治此类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本文就吾师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厥冷并汗出验案作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14.
王檀教授认为,哮病具有迁延难治且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北方严寒之地其发病率更为突出。引起哮病发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病因无外乎外感及内因。提出"哮病主于火"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哮"为哮病的病机关键。从脏腑相干理论出发提出哮病因火、热而哮,因痰而作。治疗时,当辨清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调整脏腑功能,尤其脾胃的功能的健运。从火、热论治哮病,发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本病例,由于患者久病,久病及肾,长期应用苦寒清肺之药物,过度耗散命门之火,温煦无力,脾阳升发无力,无力运化水湿则内停;同时外侵体表,体表营阴瘀滞;命门火衰,肺阳不足,无力宣发卫气,卫阳内郁,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冲逆妄行;由于体表营卫瘀滞,火邪相对宣发无路,奔冲于上,搏击气道,发为哮病。结合症、舌、脉,初诊时以标证为主,即:营卫瘀滞,火邪内生,肺气奔迫之证候群为主,治疗上当以"急则治其标"为主;予身痛逐瘀汤加减,以解除其体表郁滞,使人体阳气宣散有路,则喘促、气短等症状,自然得到缓解;复诊后,标证得缓,本证渐显,以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肾不纳气之症候群为主;治疗上当"缓则治其本",金匮肾气丸加减,以善其后;整个治疗经过充分体现了吾师王檀教授从火论治哮病辨证思路,值得分享。  相似文献   

15.
亓鲁光从脾肾阳虚论治消渴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消渴基本病机一直沿用至今,治疗上多采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法。吾师亓鲁光教授在临床上发现消渴属阳虚证候者亦不少见,对此类病例采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连月卿 《光明中医》2012,27(2):371-372
妊娠恶阻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病症,以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不食、恶闻食气,甚则食入即吐,有如阻隔之感.恶阻病名最早出自《诸病源候论》,中医称之为"恶阻"、"子病"、"病儿"、"阻病、妊娠呕吐"等.中医药在恶阻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有非常好的经验和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病胁痛的治疗说易亦难 ,历代医家各有千秋 ,吾师朱良春教授有其特色 ,笔者仿吾师严于辨证 ,精于用药之特色 ,临床治疗各种肝病 (包括肝癌 )胁痛 ,历年来均收廉验之效。中医方书浩如烟海 ,雷丰《时病论》云 :“甚矣 !医道之难也。”陈修园则著《医学实在易》。如何面对难与易 ?笔者认为如能明彻辨证 ,则登中医之堂室也 ,中医之疗效 ,多在于辨证的本领 ,而辨证的本领赖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心悟 ,才能有选方用药的灵感。清代医家徐大椿之辨证用药“无一病不穷究其因 ,无一方不洞悉其理 ,无一药不精通其性” ,当为后世之楷模。吾遵师训 ,每重辨证 ,凡遇疑难杂病 ,均注重寻根探源 ,索隐无遗 ,用药随机应变 ,力求继承中有所创新 ,今略谈体会 ,旨在杏苑共兴。  相似文献   

18.
<正>吾师葛惠男教授系江苏省名中医,师承吴门医派名中医黄一峰,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与研究30余年。葛惠男教授临证中治疗顽固性腹痛效果显著,其辨证精准,处方用药配伍精巧,非常具有吴门医派特点,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气虚血瘀是其一大特色。笔者发现诸多久治不愈的顽固性腹痛患者,经吾师辨证诊治后效果显著,使患者摆脱疾苦;其常用处方益气活血方是黄一峰先生的经验方,后经葛师根据多年经验  相似文献   

19.
顾自悦教授认为脾胃病虽病机多样,但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脾虚胃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久病则气滞血瘀,虚在脾,实在胃;遵从"顺脾土之所喜,投其所好"的古训,各有所得者愈,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应顺脏腑之性,投其所好。应用百合乌药汤合平胃散治疗,兼顾脾虚湿重,胃热夹湿,气滞血瘀;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凉与温的侧重,注意升降、润而不滞,辛而不燥;结合经验应用萆薢,给邪以出路,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20.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根据临床表现,子宫肌瘤属于中医学癞瘕、癞积、积聚等范畴。吾师李坤寅教授师从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欧阳惠卿教授多年,从医执教二十五载,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有独到见解,今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