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纯血浆置换(PE)与其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E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次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水平、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O)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TBIL、DBIL、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T均显著降低、CHE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血清P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B、GLO水平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ALB、GL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E联用DPMA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能有效阻断肝损害的恶性循环,清除体内中、小分子代谢毒素及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有效降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A〉30%和30例PTA〈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均显著下降,PTA〈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显著下降,而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A〈30%组患者,PTA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和凝血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秀贤  黎建源  梁娟英 《内科》2008,3(6):845-84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TBIL、DBIL、TBA、ALT、AST升高,PT、TT、AFIT延长,FIB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患者与其凝血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单纯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检测、观察、统计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34%,对照组为43.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BIL、ALT、AST、NH3、Cr、PT指标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HE指标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6.67%,对照组为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后生化指标的改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83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72 h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及K、Na、C l的改善情况,以及PT、TB改善情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人工肝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ALT、TB、K、PT均明显降低(P均0.05),CHE升高(P0.05),治疗后72 h ALT、TB、CHE、Na、K、PT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弹,而人工肝治疗72 h后TB不反弹组、反弹但未超过治疗前组及反弹超过治疗前组近期疗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工肝治疗72 h后PT低于治疗前组近期疗效分别优于反弹但未超过治疗前组及超过治疗前组(P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改善,而第1次人工肝72 h后TB及PT反弹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可据此对人工肝治疗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比较两种不同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将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动-静脉通路(A—V)与单针双腔或三腔静-静脉通路(V—V)进行血浆置换。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TBil/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FT)、胆碱酯酶(ChE)的变化。两种血管通路进行血浆置换均可有效改善肝脏功能,降低病死率,A—V通路较V—V通路可更好地清除血清胆红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优于单针双腔静-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7.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1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其中10例联合人工肝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替比夫定可使HBV-DNA载量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好转;7例应用后2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其中4例于抗病毒治疗6周后,并结合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治疗,TBIL持续大于205 μmol/L,其中1例行肝移植治疗;9例患者于应用后2周出现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结论 替比夫定可明显抑制重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部分患者有肝功能波动,需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并及时调整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6例的临床资料,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9例患者痊愈或明显好转,存活率为56.98%;37例病情恶化或死亡,病死率43.02%。死亡组年龄大于存活组(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的疗效低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P<0.01);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而血清总胆红素、内毒素水平低于死亡组(P<0.01);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疗效高于晚期患者疗效(P<0.01),慢性重型肝炎存在的并发症也影响血浆置换的疗效。讨论血浆置换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白蛋白及内毒素水平有关。血浆置换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反跳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的疗效差。我们认为血浆置换治疗>5或6次后病情仍未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或反跳幅度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有条件者应尽早施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应用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和川芎嗪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疗效不如治疗组好;治疗组HBVDNA为2.38±1.23 lgcopies/ml,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为4.87±1.79 lgcopies/ml(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为46.5±12.4天,而对照组为59.3±17.2天(P〈0.01);治疗组死亡2例(5.0%),而对照组死亡5例(15.6%)。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川芎嗪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HBVDNA载量。  相似文献   

10.
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临床肝病常用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慢性肝炎患者142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将其结果与肝炎病变程度(病理分级和分期)对比分析.结果:ALT、AST、ALB和PTA在不同病理分级(炎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F = 6.812,6.592,10.131,3.247,P<0.05或0.01); ALT、AST、ALP、GGT、ALB、TBIL和PTA在不同病理分期(纤维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BIL、PTA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LB和病理分级分期呈负相关.结论:常用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PTA能反映慢性肝炎的炎症程度,但不能反映慢性肝炎的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患者252例,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122例和术后未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的ALT、AST、CHE、PTA、TBIL、ALB明显比未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有益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早期恢复及术后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在慢性重型肝炎时,分别采用FP、FP和FFP混合、FP和Cryo混合应用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时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评价3种血浆成分组合在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进行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检验指标。将52例PE治疗分为3组,分别为FP置换组(19例),FP+FFP置换组(24例,其中FFP占50%~60%),FFP+Cryo置换组(9例,其中Cryo的使用量为10单位),比较3组患者进行PE治疗后凝血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观察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 3组患者在PE治疗前凝血功能(PT、INR、APTT、)和生化指标(ALT、AST、TBil、TP、Alb)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治疗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3组患者在PE治疗后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血浆制品组合进行重型肝炎患者PE,置换前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PE可以明显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胆红素和ALT及AST含量。应用等量的PE患者体内的血浆后,重型肝炎患者的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重型肝炎126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进行科学的预测。方法将2001-10~2004-06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感染科收治的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26例,分为死亡组(82例)与生存组(44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亚型、生化指标、合并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重型肝炎患者在性别、亚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40岁与>40岁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生化指标上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值(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胆碱脂酶、甲胎蛋白、钠离子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死亡组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年龄、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胆碱脂酶、甲胎蛋白、钠离子及合并症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PE,并评价PE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以及该疗法的安全性,同时解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结果 PE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15例,有效率达58.14%,明显高于对照组(3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9,P<0.05).另外,治疗后血清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CHO)、胆碱酯酶(CHE)、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尿素氮(BUN)、肌酐(Cr)等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60岁年龄组患者有效率高于≥60岁年龄组(x2=5.21,P<0.05),早期有效率高于中期(,=4.34,P<0.05),隔日1次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每日1次或每周2次(x2=5.52、4.10,P<0.05).结论 PE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患者的年龄、病情分期及治疗频次是影响PE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 90例血浆置换患者治疗后,显效34例,有效33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74.4%。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浆过敏反应。对90例患者平均随访(23.5±4.1)个月后,全部患者总存活率达66.3%,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显著,但须警惕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7AA-H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17AA-H营养支持,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酸转肽酶(γ-CT)、碱性磷酸酶(AK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TP、ALB、TRF、PA、RBP、ALT、AST、TBIL、TBIL、DBIL、γ-CT、AK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TP、ALB、TRF、PA、RBP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ALT、AST、TBIL、TBIL、DBIL、γ-CT、AK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TP、ALB、TRF、PA、RBP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肝功能不全患者采用17AA-H作为氮源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治疗组成活率61.11%,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4-05~2015-11收治的62例肝炎后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 g,1次/d治疗,对照组采用苦黄注射液30 ml,1次/d治疗。两种注射液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基础治疗均为护肝治疗。观察2周、4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2周时,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碱性磷酸酶(ALP)及白蛋白(AL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TBIL、DBIL、ALT、GGT、ALP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BIL、DBIL、GGT、AL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疗效较好,具有良好的退黄作用,且可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肠内营养治疗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0例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肠内营养组(42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给予传统术后饮食,如流食、半流食等。观察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临床资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14 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及血浆D-二聚体(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4 d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否肠内营养治疗、总胆红素(TBIL)、CHE、PT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是否肠内营养治疗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HR=2.568,95%CI=1.047~6.297),而PT是其保护因素(P=0.031,HR=0.426,95%CI=0.196~0.926)。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TACE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改善凝血功能,还可以减少TACE治疗后并发症,是否肠内营养治疗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