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及可靠性。方法:对2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CTA)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0.933、特异度0.974、准确度0.968、阳性预测值0.857、阴性预测值0.989。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   《放射学实践》2009,24(4):396-39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冠心病患者同期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以CC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分析745个冠状动脉节段MSCT图像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得出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率≥500%)MSCT诊断的正确性,并分析钙化对其影响。结果:587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158个节段因运动伪影(27个节段)或管壁严重钙化(131个节段)无法进行血管评价。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97.9%、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97.7%。钙化积分≥1000的患者,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82%、68%、96%。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可行性。方法:5961例临床诊断CAD的患者进行CCTA检查,其中186例接受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对照分析其检查结果。1490例接受CCTA检查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结果:成像质量均在I~III级,无呼吸伪影图像。在186例CAD患者中,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度≥50%)的敏感性为96.72%,特异性98.95%,阳性预测值95.16%,阴性预测值99.30%,准确度98.56%。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清晰,对诊断CA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可疑冠心病患者核素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2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可疑冠心病(CAD)患者诊断中的关系。方法对4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MPI和CTCA检查,均在2个月内进行。MPI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可逆性和(或)不可逆性心肌缺血];CTCA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和中度及其以上狭窄(至少1支主要血管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40例患者的MPI和CTC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CA正常者中,90.1%的患者MPI正常;CTCA异常者中,55.2%的患者MPI正常;而MPI正常者中,61.5%的患者CTCA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CAG比较,CTC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分别为96.4%(27/28)、83.3%(10/12)和92.5%(37/40)。结论MPI和CTC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提供了不同但却互补的信息,两者应合理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50%)的价值。方法对同时接受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A影像判断血液动力学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150%)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5.5%,准确度为94.7%,阳性预测值为77.6%,阴性预测值为98.2%。结论16层CTA判断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相关性狭窄(≥150%)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统一体位在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统一的重组图像体位研究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统一体位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重组,分析应用CT血管成像(CTA)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T重组体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情况,将结果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共分析55例患者的220个血管分支,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发现62个血管分支狭窄≥50%,综合7个MIP重组体位和9个VRT重组体位,CTA发现58个血管分支狭窄≥50%(左主干5个,前降支21个,回旋支14个,右冠状动脉18个)。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58/62),特异性为92%(146/158),准确率为93%(204/220),阳性预测值83%(58/70),阴性预测值97%(146/150)。结论: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建立统一的成像体位有利于CTA与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6例疑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为标准评价CCTA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并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析其与经CAG确诊的冠脉狭窄程度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患者中共检出105个斑块。冠脉轻度狭窄以钙化斑块引起为主,冠脉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以混合斑块引起为主。CCTA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管腔轻度狭窄、混合斑块与中重度管腔狭窄存在相关性。结论:64层CCTA可在诊断冠脉狭窄的同时无创性评价斑块性质,可及时发现冠脉中脂质成分丰富的斑块,以便尽早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对照研究,探讨DS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不同性质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对管腔直径≥ 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分析,测量冠状动脉狭窄节段的程度及斑块的CT值。比较DSCT与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不同性质斑块导致的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①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及节段狭窄程度的判断与CAG具有高度一致性。②对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DSCT和CAG具有高度一致性,对非钙化斑块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2例因非钙化斑块冠状动脉狭窄<50%者,随访过程中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1.8%。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并辨别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8例冠状动脉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及其显示率,以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像特点。结果:图象优良率:优27.8%(5/18),良55.6%(10/18),差16.7%(3/18),优良率为83.3%;冠状动脉分段显示率为:右冠状动脉近段100%(18/18)、中段72.2%(13/18)、远段66.7%(12/18);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中段100%(18/18)、远段72.7%(13/18)左回旋支近段100%(18/18)、远段55.6%(10/18)。发现冠状动脉管壁欠光滑9例、钙化4例、管腔充盈缺损2例,冠状动脉变异2例,冠状动脉心肌桥1例。结论: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256层螺旋CT自由心率下CCTA对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高心率(≥80bpm)冠心病患者,均采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且自由心率下扫描,均在CCTA检查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GA)检查,且以CAG为金标准,计算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用Kappa检验对CCTA及CAG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检出467个冠状动脉节段,其CCTA图像质量可诊断率达到98.93%,CAG与CCT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显著,kappa系数均>0.8;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节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6.80%、92.93%、90.30%、97.71%、94.50%,对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冠状动脉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7.27%、99.03%、98.92%。结论:新型256层螺旋CT自由心率下CCTA对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冠脉造影(CAG)的特点及发病机制和围造影期的并发症,以指导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1998年12月~2003年2月间老年人AMI 564例,入选病例均为发病后12h内先给予溶栓和抗凝治疗,后行CAG。梗塞相关动脉(IRA)根据狭窄程度按Proudilit分级法。结果:CAG显示564例中病变血管狭窄<50%者74例(13.2%),次全梗阻和完全闭塞病变415例(73.7%);双支病变409例(72.5%);病变血管狭窄>75%者有394例(69.8%)454处病变即刻或择期行介入治疗,其成功率为100%。围造影期常见并发症为低血压、迷走反射、对比剂反应、室颤、动脉夹层等。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以多支病变为多,以严重狭窄和闭塞病变为主,发病机制主要为粥样斑块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围造影期常见的并发症低血压、对比剂反应、迷走反射等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2.
禹晖  张金赫  尹吉林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0-1322
目的:通过对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心脏双源CT(DS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PI及心脏DSCT检查;分别对MPI图像及DSCT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其中2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结果:DSCT显示有29例冠脉狭窄程度>50%,其中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拟诊疑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TA扫描采用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CAG结果 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评价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77.97%和85.71%,钙化斑块是导致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自身因素(18/28,占64.29%),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 的66.67%(20/30),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漏诊占假阴性结果 的23.33%(7/30). 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钙化斑块、心肌桥和小血管的狭窄病变本身均影响CTA评价狭窄的准确性,而非钙化斑块和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对探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搜集36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冠状动脉成像(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所有病例可用于评估的342支中,共显示病变166支,其中134支得到证实;32支64SCTCA诊断存在病变而CAG显示正常;10支CAG确诊的病变在64SCTCA未能显示。64SCTC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0.7%,特异性94.3%,准确性为87.7%,阳性预测值93.0%,阴性预测值83.8%。采用成组配对χ2检验,P=0.05,证明64SCTCA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确诊冠状动脉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不同程度病变的评估上,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85.7%,准确性为83.0%;中度狭窄的敏感性为96.9%,准确性为98.5%;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91.4%,准确性为95.9%。结论 64SCTCA在评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因而它适用于冠心病的前期筛查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定性定量判读的作用。方法:对34例临床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90%。②CT冠状动脉成像有65个血管段图像质量差,约占12%,造成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主要为钙化,心跳、呼吸伪影,少部分为管腔显示不良。结论:冠心病早期诊断中,CT冠状动脉成像可用作冠状动脉造影前筛选,CT冠状动脉成像阴性的患者不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的患者,可行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认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其三维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37例经EB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的患者,均又经常规心血管造影检查(CAG)。由两名不知其它检查结果的放射科医师将冠状动脉左主干(LM)和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近、中段评价后与造影结果逐段对照.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CAG结果≥2mm的21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EBCT可评价的有228(91.6%)个,无法评价的21(8.1%)个,影响因素最主要为广泛钙化遮蔽管腔。EBCT诊断冠状动脉各主干近、中段≥50%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1%、91.3%、72.4%、92.5%。其中左主干均为100%.前降支分别为90.4%、94.2%、84.5%和96.1%。结论:EBCT是较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虽然无法替代CAG,但极具临床应用潜力。局限性是空间分辨率低,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3月间收集可疑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扫描模式为常规冠状动脉检查模式;所有患者心率控制在45~70次/min之间。检查数据传输至AW4.3工作站,应用冠状动脉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0例中冠状动脉狭窄37例,其中轻度狭窄18例(狭窄率<50%),中度狭窄14例(狭窄率50%~75%之间),重度狭窄乃至闭塞5例(狭窄率>75%),无狭窄3例。狭窄区斑块分别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其中单一成分斑块14例,多种成分斑块同时存在23例。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上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可替代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作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超声评分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晓玲  谢永高  熊威   《放射学实践》2009,24(9):1047-1049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评分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178例因不同病因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于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IMT值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组与多支病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较早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早期估计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