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眼部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合并脉络膜结核瘤感染患者,主因双眼视物模糊2周就诊。经眼部检查发现右眼底颞侧视网膜广泛黄白色颗粒样病变,病灶边界可见黄白色奶酪样渗出,左眼下方视网膜大片黄白色渗出伴出血。在随访半年后发现左眼视网膜脉络膜隆起病灶,根据其全身及眼部临床特征,诊断为双眼CMVR伴左眼脉络膜结核瘤,予全身抗病毒及结核治疗后随访1年余,全身情况及眼部病灶稳定。  相似文献   

2.
作者等遇到1例患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继发拟眼部组织胞浆菌病的患者。在做荧光素血管造影时发生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男性,33岁,因右眼中心视力突然下降而就诊。患者未曾用药,无服阿斯匹林药物史。因有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矫正视力仅为20/60。眼底检查见视乳头周围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在赤道部有几个边缘整齐的小圆形病灶。中心凹上方呈青灰色病灶,其周围见浆液性视网膜隆起。  相似文献   

3.
近来作者观察到4例妇女患有一种急性的黄斑部病变,以往未曾知道有相似的疾患,故称之为“急性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病变”其特点:视力忽然减退,但不严重,病变位于黄斑部视网膜外层,相符于病变之外呈傍中心暗点。本4例妇女均口服避孕药。作者对4例病人均作了常规眼底检查,眼底摄影、荧光血管造影、并作视野检查、及内科一般体检及化验。对2例病人作了视网膜电流图及眼电流图(Electro-oculography)。眼部一般除黄斑区之外,其余均正常,黄斑区均有楔形棕红色块,其尖端指向黄斑中心,有时排列似蝴蝶,在裂隙灯下,可见病变在视网膜外层。荧光血管造影见脉络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正常,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RAP)在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改变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14只眼RAP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患眼病变部位在眼底彩色照相、FFA、ICGA及OCT图像中的改变特征。结果I期RAP3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有1个斑点状或结节状黄红色血管瘤样病灶分布,其在FFA及ICGA中均表现为对应的强荧光,且病灶两端有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相连,呈“发夹”状外观。OCT表现为病灶对应处视网膜内有斑点状或囊状强反光物质分布。Ⅱ期RAP6只眼,眼底检查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增厚,并有较多出血及硬性渗出分布。FFA及ICGA均显示黄斑区有1—2个斑片状或结节状强荧光灶出现,并有多支视网膜小血管与其吻合。OCT检查显示病灶对应部位神经上皮内或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伴有神经上皮层囊样水肿增厚、局限性脱离以及严重的PED。BI期RAP5只眼,眼底表现为黄斑区中央视网膜深层有黄红色盘状或片状新生血管样病灶分布。FFA及ICGA检查显示病灶呈强荧光改变,并均能观察到多支视网膜血管与其吻合。OCT显示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有团块状强反光物质分布,并与向上隆起的Bruch膜与脉络膜复合体相连。结论各期RAP病变在各种光学影像学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熟练掌握这些改变特征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目的观察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及OCT检查对先天性黄斑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经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及散瞳后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黄斑缺损的患者7例9只眼进行OCT以及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对比分析OCT图像特征。结果患眼OCT图像表现为黄斑病灶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随巩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的范围水平径为668~4 339 μm,垂直径为668~4 531 μm, 凹陷的深度为230~2 146 μm。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越向凹陷中央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越薄;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29、35 μm;7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缺失,其范围为61~807 μm;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不均,并见间断现象;脉络膜暗腔扩大。结论先天性黄斑缺损患眼OCT检查图像特征为病灶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层均出现结构异常。OCT对先天性黄斑缺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97-99)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光学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直接和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确诊的23例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CSC患者26只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彩色眼底像、FFA、ICGA、FD-OCT检查结果,重点观察灰色病灶在各种检查中的光学影像表现.结果 FFA早期所有患眼的灰色病灶处均有1~3个不等的活动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点出现,后期病灶均呈强荧光着色;ICGA早期所有患眼的灰色病灶及其周围的脉络膜血管区域性充盈迟缓,呈斑片状弱荧光,且弱荧光灶内也有强荧光漏点出现,与FFA中RPE渗漏点相对应.其中,23只眼弱荧光灶内还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呈条带状强荧光,占88.46%;5只眼伴有小叶状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呈斑片状强荧光,占15.39%.ICGA后期,灰色病灶处亦均呈强荧光着色.FD-OCT检查,所有患眼灰色病灶对应处神经上皮下脱离腔内有柱状、环形中高等光反射物质连接于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PED)灶之间.其中,5只眼有RPE局部断裂,占15.39%.结论 眼底伴有灰色病灶的急性CSC有其独自的光学影像学特征,表现为:(1) FFA早期灰色病灶处有活动性RPE渗漏点出现,而后期呈强荧光染色;(2) ICGA早期灰色病灶处脉络膜血管表现为灌注不良或高灌注,后期亦呈强荧光染色;(3) FD-OCT显示灰色病灶处神经上皮下脱离腔内有中高等光反射物质分布,可伴有RPE局部断裂.  相似文献   

7.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分析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42例48只患眼的眼底图像资料。 结果 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斑片状视网膜下出血,占72.9%;其次是黄白色渗出,占27.1%;仅14.6%的患眼于后极部可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结节样橘红色病灶;54.2%的患眼有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75.0%的患眼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25.0%的患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而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62.5%的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12.5%的息肉状病灶在血管弓区;6.3%的息肉状病灶位于视盘旁区;18.8%的息肉状病灶在上述2个部位同时存在。 结论 中国人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大部分患眼存 在PED。PCV好发部位为斑区及血管弓区,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 AZOOR)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近2年来就诊于本院和外院门诊经反复检查确诊为AZOOR的患者6例,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觉电生理、视野及血常规、免疫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收集患者所有病史和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例(12只眼) AZOOR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1例;年龄26~42岁,平均35岁,均为双眼发病。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7.5±3.2)个月。6只眼发病前有近视。3只眼发病时有眼前闪光感,视力轻度下降,仅有1只眼视力为指数/40 cm。所有患者至少1只眼视野检查发现视野缺损或局部敏感度下降,其中1只眼双眼生理盲点扩大。4只眼见眼前段活动性炎性病变,10只眼伴有玻璃体轻度炎性改变。4只眼可见眼底后极部黄白色斑点状病灶,6只眼为后极部至中周部视网膜灰白色斑点状病灶,病灶位于视网膜外层或色素上皮-玻璃体-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层。1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眼底脱色素改变,其余患者为眼底高荧光斑。1只眼伴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所有患者视网膜电图检测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在随访过程中除1只眼视力下降外,其他患者症状与初诊相似。5只眼视野无明显改变,1只眼视野缺损范围增大。1例双眼视网膜斑点增加,1例双眼视网膜病灶减少。1例双眼视网膜斑点消失,其他患者随访眼底无明显改变。6例患者初次诊断与随访诊断均不一致。结论AZOOR属于少见眼部疾病,青年女性多见,具有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视网膜电图改变,眼底轻微病变是AZOOR的共同特点。其鉴别诊断复杂,容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肺癌脉络膜转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肺癌脉络膜转移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源自肺癌脉络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学改变、分型。 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严重视力障碍,3例患者有剧烈眼痛。6例患者可见后极部扁平实质性占位病灶,5例患者伴视网膜脱离;1例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ou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发现有遮蔽荧光和透见荧光相间的病灶,其边缘有针尖大小的荧光渗漏环;3例患者行眼部CT扫描检查,均表现为扁平状均质中高密度肿块影;1例行MRI扫描检查, T1W呈高于玻璃体的高信号, T2W瘤体呈低信号;5例患者肺部原发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肺腺癌,1例诊断为小细胞肺癌。脉络膜转移癌5例病理诊断为肺腺癌脉络膜转移 ,1例为小细胞癌肺癌脉络膜转移。 结论 源自肺癌的脉络膜转移癌以视力骤降、眼痛、眼底扁平实质性占位病灶及继发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转移癌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多与原发病灶相似,组织学分型以腺癌常见。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333-404)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7岁。因孕28周、双眼高度近视(-9 D)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检查眼底。无眼部不适主诉,否认既往全身病史。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视力1.0。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未见炎症反应。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多灶性穿凿样脉络膜视网膜病灶,周边线状脉络膜视网膜条纹(schlaegel lines )( 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孤立性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3例孤立性CHRPE患者的眼底和FFA检查资料。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27.8岁。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 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不伴有全身疾患;多无自觉症状。初诊明确诊断者仅占30.77%,其余分别误诊为脉络膜痣、陈旧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未作诊断。眼底均可见黑色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位于视盘者占7.69%;颞下方者占46.15%;颞上方者占30.77%;鼻下方者占15.39%。病灶内或病灶外色素脱失,病灶为色素性者占92.31%;为无色素性者占7.69%。FFA显示病灶区内遮蔽荧光和透见荧光,少数患眼可见其间有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多数患眼视网膜血管显影正常。结论 孤立性CHRPE为缺乏自觉症状的眼底黑色圆形或卵圆形病变,主要位于眼底周边部;FFA特征为遮蔽荧光和透见荧光。常误诊为其他眼底疾病,结合其眼底表现和FFA检查有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底周边创伤导致远期视功能下降的原因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眼外伤病例,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对疑有周边眼底创伤者散瞳检查周边眼底。治疗主要是脱水、止血及抗感染,已发生视网膜脱离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87例(87眼)周边眼底外伤中周边脉络膜破裂7例(8.05%),脉络膜视网膜破裂11例(12.64%),视网膜变性、坏死49例(56.32%),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脱离14例(16.09%),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例(3.45%),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迟发性视网膜脱离3例(3.45%)再手术失败。结论周边眼底创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孕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二例苏玉民,孙时英例1女,25岁。因妊娠39周,双眼视力减退4天,于1982年4月3日住产科。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7,左眼0.2,均不能矫正。双眼底黄斑区有一圆形灰白色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裂隙灯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MEW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8例MEWDS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8例MEWDS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33岁(19~48岁).就诊时平均发病时间为6.5 d(2~12 d).初诊时平均矫正视力为0.54(0.15~0.8).所有患眼玻璃体内均有炎症细胞.眼底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深层均可见多个灰白色圆形斑点状病灶,直径约50~500μm,边界欠清晰,表面无隆起.有3例(37.5%)还伴随视乳头充血.FFA早期所有患眼白点状病灶对应部位呈圆形强荧光斑,晚期呈强荧光染色;4只眼(50%)出现视乳头强荧光,3只眼(37.5%)伴随视网膜血管节段性渗漏.ICGA早期所有患眼均基本正常;而晚期所有患眼(100%)眼底后极部均可见大量边界清晰的斑点状低荧光灶散在或密集分布,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呈小叶状分布的解剖特征相符.OCT检查发现白点状病灶部位视细胞内节/外节( IS/OS)层反光带紊乱,部分完全消失.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3月后所有患眼均完全痊愈.结论 MEWDS属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炎症性病变,发病较快,视功能中度受损,预后好.FFA及ICGA检查对MEW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OCT检查对病情的随访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色素性静脉旁脉络膜视网膜萎缩(PPCR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例PPCR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双眼患病者眼底均见特征性的沿视网膜静脉分布色素沉着和脉络膜萎缩;1例单眼患病者右眼底沿颞侧上下静脉旁有散在色素沉着,有不典型的局限性脉络膜萎缩。FFA显示沿视网膜血管弓有散在的遮蔽荧光和斑驳样荧光改变。结论PPCRA发病多为双眼,眼底呈特征性改变,也可单眼发病,两侧的眼底表现可以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的眼部病变眼底特征.方法 1041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2例,占88.70%;女性159例,占11.30%;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41岁.发现HIV感染时间为1个月~10年,平均HIV感染时间为12个月.传播方式为性传播475例,占45.63%;针头注射传播508例,占48.80%;输血传播44例,占4.25%;母婴传播14例,占1.34%.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发现眼底异常改变时行眼压、眼底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不同眼部病变的眼底特征.结果 1041例HIV/AIDS患者中,发现眼部病变247例,占23.73%.其中,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眼部病变,共132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53.44%;其次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共70例,占眼部病变患者的28.34%.眼底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动脉瘤,沿血管走行的灶状出血、棉绒斑;CMVR眼底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颗粒状边沿,有的累积视神经.FFA检查发现,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出血斑呈遮蔽荧光,出血中心轻度强荧光,无荧光渗漏;CMVR表现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血管荧光渗漏和(或)脉络膜透见荧光,视盘及病变区域荧光着染.结论 HIV/AIDS可发生多种眼部病变,以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CMVR最为常见.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灶状出血和(或)棉绒斑,CMVR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干燥外观病变,有时合并大片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特别是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根据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评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及造影特征,重点观察服药前和服用芪明颗粒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利用精确数据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的影响.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NDR和NPDR两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加快,充盈倒置及脉络膜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芪明颗粒可以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加快,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状态,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 ,30岁。因左眼视力下降 1年余 ,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 ,于 1998年 11月 5日来院就诊。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 0 6 ,左眼 0 1;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 :双眼黄斑部视网膜隆起 ,视网膜下可见黄白色病灶 ,色素沉着明显 ,呈伪足样改变。疑诊为双眼脉络膜骨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早期病变处为高荧光 ,晚期呈强荧光 ,并有斑驳状染色。B超检查 :眶内组织回声均较弱 ,但各部眼底光带仍有回声 ,呈高反射。双眼CT扫描 :双眼球后部CT值高 ,并与骨密度相同。诊断 :双眼脉络膜骨瘤。讨论 脉络膜骨瘤多见于 2 6~ 2 9岁的女…  相似文献   

19.
我们报道罕见的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1例,以视网膜母细胞瘤之诊断行眼球内容物剜除术。患儿14mo,以左眼外斜视约10mo主诉就诊。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显示视网膜脱离并钙化病灶。患儿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眼行眼球内容物剜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体积大,多面体型,核小,胞浆含大量黑色素颗粒,提示脉络膜及睫状体黑素细胞瘤之诊断。以往有脉络膜及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表现类似与恶性黑素瘤的报道,但是,黑色素细胞瘤表现为钙化病灶及视网膜脱离,被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此病例罕见,以往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激光导致的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改变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图像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4月-2009年12月因激光照射致视力下降的患者4例(4眼).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4例患者的眼底表现各不相同.1例表现为黄斑区板层裂孔,残留薄层外层视网膜,相应部位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光带消失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消失,脉络膜光带下陷并反射略增强,周围视网膜前膜形成,玻璃体腔积血;1例表现为黄斑区全层裂孔伴周围视网膜水肿;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1例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内层团状高反射(出血).结论:激光致黄斑区视网膜损伤的眼底表现多种多样,OCT能够清晰显示其视网膜损伤的层次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