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回收血为300~4000ml。14例需输血400~20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影像数据建立个体化的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意义以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典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采集其下腔静脉影像数据集,将采集到的DICOM格式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运用阈值分割技术对下腔静脉血管进行分割,利用3D计算功能对其重建.结果 所建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符合临床解剖特性,可以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显示血管空间结构,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以及狭窄度的测定.结论 获得了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为人体解剖以及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膜性或短段闭塞性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腔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小球囊预开通治疗组(A组,n=21)、置管溶栓治疗组(B组,n=20)和保守治疗组(C组,n=27),每48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栓溶解情况,血栓完全溶解后常规应用直径20~30mm大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管腔。结栗治疗2d后,A组血栓溶解率(76.2%)显著高于B组(45.0%)和c组(18.5%)(均P〈0.05),B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4d后,A组与B组m栓溶解率(85.7%和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37.0%)(均P〈0.05);治疗6d后,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90.5%和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51.9%)(均P〈0.05)。所有患者抗凝溶栓治疗6d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球囊预开通及置管溶栓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均较好,小球囊预开通治疗较置管溶栓治疗更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4.
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及分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及适合于治疗的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表现。结果 Budd-Chiari综合征的直接征象为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并据此分为三型:I型下腔静脉阻塞型6例。Ⅱ型肝静脉阻塞型2例。Ⅲ型混合性阻塞8例。间接征象表现为肝大15例,尾叶大12例,脾大13例,肝内侧支血管13例,副肝静脉5例,肝外侧支血管14例,腹水8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3例。结论 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Etiology,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Budd-Chiari syndrome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Since Professor WANG Zhong-gao's creative work on thesystemic treatment of the Budd-Chiari syndrome(BCS), this debilitating disease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recognized in China. Several large-scale studies of surgery or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treating BCS have been reported. However, much controversy still remains regarding many aspects of this disease, including its etiology,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This review explores these controversies with emphasis on areas that merit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梗塞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钛质Greenfieldfilter(TKG)3例,Bird's nest filter 1例。滤器位于双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结果:4例滤器均成功植入,3例滤器由右股静脉穿刺植入,1例滤器经右颈静脉植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滤器偏斜,角度小于15度。结论:植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梗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高场强磁共振诊断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的价值.方法 5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 RV)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下腔静脉阻塞端的性质.结果 5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中MRV显示下腔静脉完全阻塞37例,不完全阻塞14例;节段性阻塞14例,节段性狭窄3例;膜性阻塞23例,膜性带孔狭窄10例.DSA显示完全阻塞38例,不完全阻塞13例;节段性阻塞13例,节段性狭窄4例;膜性阻塞24例,膜性带孔狭窄9例.MRV正确显示其中不完全阻塞12例.以DSA为金标准,MRV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性质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测值为97.4%、阴性预测值为92.3%.结论 MRV诊断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类型有重要价值,术前准确诊断阻塞段类型有助于指导介入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8.
全凤琼  邓雪丽  游箭  魏欣  张力  苏飞雪  杨楠  胡春芳  牟玮  李强  胡勇  周容 《西部医学》2012,24(4):775-776,780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症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探讨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9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血管支架置入术的病例,分析围手术期内采取的专科护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并发症病例发生。结论精心细致的专科护理和各有侧重的观察对治疗成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国  陈开  郑江华  朱彦彬  杨林 《四川医学》2010,31(7):905-90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的手术指征、并发症、意义及术后抗凝、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3月我院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临床资料,并对之随防。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将滤器置于双侧肾静脉开口平面下方,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0个月,均无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1例滤器内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2%。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栓塞发生,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术后正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是防止滤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延祥  张强  娄尧强  孟路阳  王晓栋 《浙江医学》2006,28(4):264-266,320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优越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对46例单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与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32例行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大隐静脉途径组切口长度(1.4±0.2)cm,无一例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仅1例术后发生术侧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组切口长度(0.4±0.1)cm,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9例,股静脉穿刺处血栓形成7例。经大隐静脉途径组局部皮下血肿和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经皮股静脉穿刺组明显为低(P<0.05或0.01)。结论经大隐静脉途径是一种可选择的全新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与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时,评估单纯结扎和切除下腔静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肿瘤病人116例,接受手术的93例完全切除率93.55%,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共13例(11.2%),按照肿瘤累及位置将下腔静脉分为3个节段,A: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B:肾静脉节段下腔静脉;C:肾静脉以下至髂血管分叉.结果 A组2例,B组2例,C组8例,1例累及下腔静脉全程.下腔静脉修补5例,肾静脉以下至髂血管分叉下腔静脉单纯切除、远近端缝扎4例,肾静脉平面节段下腔静脉切除,两侧肾静脉结扎1例,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平面结扎2例,下腔静脉全程切除1例.结论 腹膜后肿瘤累及并导致F腔静脉闭塞时,第二肝门至肾静脉以上平面下腔静脉结扎并不影响肾脏和其他盆腔器官的血液同流,切除累及肾静脉平面下腔静脉时,肾功能可能受损.肾静脉以下至髂总静脉分叉平面受累的下腔静脉无论是否闭塞,均可安全结扎或切除.  相似文献   

12.
黄景  文晓蓉  张梅  周琛云  何英 《西部医学》2020,32(4):559-561,566
目的 认识左位下腔静脉变异的超声表现,分析超声诊断在左位下腔静脉变异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的11例左位下腔静脉变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由该疾病引发的相关并发症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11例左位下腔静脉变异患者中,1例左位下腔静脉伴“胡桃夹现象”,1例左位下腔静脉伴左侧髂静脉血栓,2例左位下腔静脉伴右侧髂静脉血栓及右下肢静脉血栓,1例左位下腔静脉伴双侧髂静脉血栓和双下肢静脉血栓,其余6例左位下腔静脉变异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大部分下腔静脉变异并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认识并重视因下腔静脉变异血管的位置、走行、回流途径,不仅可以解释因该疾病引发的多种相关并发症的表现,同时还可对胸腹部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 6例Ⅰ~Ⅲ型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的诊治情况。结果  6例患者被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 ,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 ,原有肺动脉栓塞通过治疗痊愈 ;随访 6~ 38个月 ,无滤器移位和相关并发症 ,无再次出现肺动脉栓塞。结论 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获取正常的下腔静脉和 (或 )肝右静脉 (IVC/RHV)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生理资料 ,提出一种新的、更可靠的检测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方法。方法 使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对 10例正常人IVC/RHV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行测定。结果 获取了正常的生理数据 :平均峰值流速 (APV) :(2 3.6 7± 5 .38)cm/s(IVC) ,(14.73±4 5 2 )cm/s(RHV) ;最大峰值流速 (MPV) :(4 3.2 2± 10 .0 5 )cm/s(IVC) ,(2 5 .19± 8.33)cm/s (RHV) ;血流量 :(385 6 .96± 376 .92 )ml/min (IVC) ,(6 13.0 3± 2 0 8.5 6 )ml/min(RHV)。波形呈三相 ,随心动周期而变化。结论 准确测出正常人IVC/RHV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为检测静脉血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3D DCE MRA诊断下腔静脉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下腔静脉(IVC)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3DDCEMRA检查患者1040例,均使用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Propeller LAVA)行血管成像,先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疑IVC畸形者再行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1040例患者中共发现IVC畸形6例,发生率为0.58%。双IVC畸形4例,左位IVC2例。结论3DDCEMRA能清楚显示IVC畸形。  相似文献   

16.
Postpartum inferior vena cava (IVC) thrombosis is a rare,but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disorder.Here we reported one case of the youngest woman to date who presented with massive IVC thrombus extending from deep veins of the right leg to the level of the 11th thoracic vertebra,associated with asymptomatic pulmonary embolism.  相似文献   

17.
冀洪峡  杨俊峰  张洁  吕静 《当代医学》2010,16(11):234-235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通过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后溶栓方法的应用,观察。结果使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后护理更加科学和规范。结论只有科学用药,细致观察才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保证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100例正常成人下腔静脉(IVC)的各条径线及其位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分别测量右心房水平及第一肝门水平下腔静脉,并计算长短径的比值.在第一肝门水平的层面上,沿椎体的前缘做一水平线作为X轴,并紧贴该椎体右缘做与X轴垂直的Y轴,分别测量IVC中心距离X、Y轴的长度及IVC长轴与X轴角度.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右心房水平,IVC的短径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30 mm.IVC长径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第一肝门水平,IVC短径无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22 mm;而IVC长径以及IVC长径/短径不仅存在年龄差异,还存在性别差异(P<0.05).IVC至X、Y轴距离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2.5 cm和<1.0 cm.IVC长轴与X轴的夹角为31°±5°,无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60°.结论:右心房水平IVC短径是判断IVC增粗与否的敏感指标.CT可确定第一肝门水平正常IVC的位置及与X轴的夹角范围,为肝肾间隙病变对IVC推移的判断提供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来源的肿瘤侵犯肾上段下腔静脉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2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11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8例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1例,年龄26~76(50.1±12.8)岁,患者均得到病理确诊,并接受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完成手术切除,1例患者术中中止手术.32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单纯取栓30例,切除下腔静脉2例(1例右侧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未行下腔静脉重建,1例左侧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下腔静脉重建);11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中,6例因肿瘤侵犯静脉壁而切除下腔静脉并行人工血管置换,4例切除肿瘤侵犯的部分下腔静脉壁并缝合重建,1例术中探查后无法切除肿瘤而中止手术;8例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均未行下腔静脉切除及重建.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4.4%(27/32)、63.6%(7/11)和100.0%(8/8).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术中肾癌下腔静脉癌栓脱落并在围手术期死亡2例,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肝淤血导致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各1例;随访期间死亡5例,均死于肿瘤转移.结论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和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患者在人口学、侵犯血管情况、癌栓/瘤栓脱落风险、疾病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手术,但目前尚无在术前评估手术难度、避免癌栓/瘤栓脱落及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术中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式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累及下腔静脉的2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资料.27例患者术中均联合行下腔静脉部分整段切除免重建术.将下腔静脉分为4段,Ⅰ段为髂总静脉分叉至肾静脉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