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T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探讨韦格纳肉芽肿病(WG)的免疫反应类型。方法:用有限稀释法从WG患者鼻粘膜活检标本(NBS)、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及外周血中克隆出T细胞。用RTPCR及ELISA检测其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结果:所有7株从NBS克隆的T细胞只表达和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从BAL克隆的3株T细胞,2株为Th1型,另1株为Th0型(表达和分泌IFNγ及IL4)。而从外周血中克隆的27株T细胞。Th1型(9株)多于Th2型(2株),但多数(16株)为Th0型。另外,WG患者外周血中未分类的多克隆CD+4和CD+8T细胞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而IL4表达和分泌则与正常无差别。结论:WG的免疫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Th1型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Th1/Th2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1/Th2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刘俊铎综述刘志红审校关键词CD4+细胞Th1/Th2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图法分类号R593.2人们根据CD4+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不同把它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2、TNF-α、IN...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液及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平衡状态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RA患者滑液单个核细胞(SF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情况结果 RA患者SFMC中Th1、Th1/Th2比值与自身及正常人PBMC相比显著升高(P〈0.01),Tb1/Th2比值与患者Sr  相似文献   

4.
Th1,Th2细胞标志物——CD30和LAG—3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1、Th2细胞标志物-CD30和LAG-3检测的意义刘俊铎综述刘志红审校关键词辅助性T细胞细胞标志物检测免疫性疾病根据产生的细胞因子特性不同,小鼠及人类的CD4+细胞[辅助性T细胞(Th)],可分为Th1、Th2和Th0三种。能分泌白介素(IL)...  相似文献   

5.
肺癌Th1/Th2免疫反应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肺癌细胞及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的免疫反应状态,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以IL-2和IFN-r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代表Th2型细胞因子,用RT-PCR方法检测了三种人肺癌细胞株及23例肺癌细胞患者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三种肺癌细胞的Th1型因子IFN-r和IL-2均无表达,而Th2型因了IL-4、IL-  相似文献   

6.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脏器Th2相关淋巴因子的动态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小鼠不同脏器Th2相关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并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的变化。结果在感染小鼠肝脏IL4,IL5,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并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升高;在脾脏IL4,IL5,IL10亦升高,但其幅度明显较肝脏为低;在结肠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呈缓慢升高趋势。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小鼠,肝脏是Th2相关因子免疫应答的主要器官;脾脏是调节免疫的器官;而结肠Th2相关因子的升高可能是整体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输助淋巴细胞两个功能性亚群(Th1/Th2)的功能状态及红霉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23例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组10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以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NF-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6、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分别检测了两组PBMC加红霉素体外培养前、后上述各种因子mRNA的表达。结  相似文献   

8.
Th1/Th2类细胞因子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分为Th1和Th2两大类。Th1类细胞因子包括IL-2、IFN-γ等,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在胞内寄生菌、原虫或病毒感染中起保护但也参与自身免疫及某些慢性下性疾病的免疫病理过程。Th2类细胞因子包括IL-4IL-5等,主要介导体认免疫反应,在蠕虫感染中起保护作用,但在特应个体可触发变态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h1/Th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6年Mosmann等[1] 首次提出鼠的辅助性T细胞 (Th)可分为Th1和Th2细胞 ,1991年Maggie等[2 ] 发现人的Th细胞与鼠相似 ,也可分为Th1和Th2两型。Th1主要分泌干扰素 γ (interferon γ ,IFN γ)、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淋巴毒素 ,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及迟发超敏反应 ;Th2主要分泌IL 4、IL 5、IL 6及IL 10等 ,介导体液免疫 ,辅助抗体生成 ;少数Th细胞称为Th3细胞 ,它主要分泌TGF β ,起免疫抑制作用。它们均由前体细胞 (Th0 )分化而来。在生理条件下 ,机体的Th1细胞和Th2…  相似文献   

10.
GM—CSF及IL—4增强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及白介素4(IL4) 对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 表面人白细胞抗原(HLA)DR 及B72 等免疫分子表达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正常成人(n = 10) 及肝癌患者(n = 10)DC,检测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前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及DC 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在肿瘤患者(6-7 ±1-6 、6-1 ±1-1 增至13-1 ±2-3 、11-4 ±2-0VOF,P< 0-01) 及正常成人(10-7 ±1-4 、9-6 ±1-2 增至14 ±2-2 、11 ±1-7VOF,P< 0-05) 均有增高;该DC 免疫诱导能力亦相应增强( 肝癌患者:由3100 ±120 增至6400 ±140cpm ,P< 0-01 ;正常人:由6200 ±90 增至7000 ±110cpm ,P> 0-05) 。结论 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能增强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增强DC 免疫功能。提示联合应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1,2型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细胞内T辅助细胞1,2型(Th1/Th2)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0/Th1/Th2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1/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PBMC,在佛波二酯(PMA),Ionomycin,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F  相似文献   

12.
Th1/Th2亚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辅助性T细胞Th1/Th2 亚群的区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细胞因子网络的认识 ,以表达白细胞介素 (IL) 2和γ干扰素 (IFN γ)为主的Th1细胞 ,可增强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 ,激发迟发性超敏反应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促进抗体IgG2 的产生 ;以表达IL 4,IL 6 ,IL 10为主的Th2 细胞 ,促进IgG1,IgE ,IgA等抗体的产生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机体的CD 4T细胞正常情况下处于前体状态 ,成为仅表达少量IL 2的Thp细胞 ,当特异性抗原刺激抗原提呈细胞 (APC)后 ,诱导Thp细胞成为Thp’细胞 ,后者可迅速分化为Th0…  相似文献   

13.
T辅助细胞(Th)是免疫应答中的主要反应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h细胞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分为Th0、Th1、Th2、Th3四个亚群。其中,Th1/Th2比例失衡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证明。近年,Th1/Th2比例失衡在IBD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爱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其研究的深入,有望为IBD的治疗开辟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CSH)病人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常规分离PBMC,在PMA、Ionomycin、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17例CSH患者及19例正常健康者CD4+T细胞内IFN-γ和IL-4的表达进行分析,并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 CD4+Th1、 Th2细胞在CSH组分别为7.2%—26.3%(平均15%)和0、l%—10.9%(平均2.0%),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2.2%—11.9%(平均5.9%)和0.4%—3.9%(平均2.2%);CD4+Th1细胞百分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H组中13例HBV DNA阳性,其HBV DNA的含量与IFN-γ表达细胞百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Th1细胞与肝脏的炎症活动明显相关,IFN-γ的表达对HBV复制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细胞免疫机制,并为临床上开展细胞因子或抗细胞因子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h1细胞代表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代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刺激体外培养的人球后成纤维细胞(RF),并用液体闪烁测量和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RF的增殖和合成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的能力。结果IFNγ明显刺激RF增殖及合成HA,抑制其合成Ⅳ型胶原蛋白;IL4刺激RF增殖和合成Ⅳ型胶原蛋白,却抑制其合成HA;IFNγ(100U/ml)和IL4(1μg/L)共同作用于RF时,可拮抗其各自对RF的刺激增殖作用,对HA和Ⅳ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刺激或抑制作用也得到中和。结论在TAO发生发展中,IFNγ主要起炎症的致病作用,而IL4则对TAO起修复和调节作用,IL4可以拮抗IFNγ对RF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哮喘发病中Th1和Th2细胞间功能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机制,本组观察了哮喘发作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白细胞介素(IL)4、IL5和γ干扰素(IFNγ)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体外实验中左旋精氨酸(LArg)及Nω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对其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哮喘组:根据1997年全国哮喘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诊断的10例哮喘发作期患者,男女各5例,平均年龄34岁,均为支气管舒张试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15%或乙…  相似文献   

17.
41BB是由Kwon等〔1〕于1989年在小鼠CD4+、CD8+T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膜表面分子,它在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着协同刺激作用〔1〕。1996年Lotz等〔2〕分离出经淋巴细胞活化诱导的膜分子称为ILA(inducedbylymphocyteactivation)并确认ILA是存在于人细胞表面的小鼠41BB的相似物。在1996年日本神户会议上将ILA及人41BB(Hu41BB)命名为CD137〔3〕。由于CD137富含半胱氨酸,所以成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CD1…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Th1/Th2失衡学说”认为哮喘主要是由第二类辅助性T淋巴细胞 (Th2细胞 )介导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其依据主要有 :哮喘时浸润到气道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h2细胞 ,而Th1细胞相对较少。而且由Th2细胞所产生的白细胞介素 4(IL 4)、IL 5和IL 13等在哮喘气道表达的mRNA和蛋白水平过度增高 ,而Th1类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 (IFN γ)和IL 12则相对不足[1] 。这些有关Th1/Th2平衡变化的认识大都来源于细胞学以及动物哮喘模型的研究资料 ,在人类的研究则限于检测哮喘患者各种标本中Th1或(和 )…  相似文献   

19.
IL-12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 )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5 0 %以上的感染者转化为慢性。有研究认为 ,Ⅱ型T辅助细胞(Th2 )应答增强是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机制之一[1,2 ] 。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已被证实能促进Th1应答 ,从而改善感染宿主的免疫功能 ,促进感染病原的清除[3 ] 。我们研究了IL 12体外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和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12例 (男、女各 6例 )慢性HCV感染者系我科的住院和门诊患者 ,感染史均 1年以上。年龄 2 6~ 5 0岁 ,平均 37岁。 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其受体拮抗剂(IL1ra)对系膜细胞增殖及产生NO的影响。方法:培养的第10~12代SD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用于实验,分别加入IL1β或IL1β加IL1ra,12h后用化学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用3HTDR掺入率测定GMC的增殖,狭缝和Northern杂交测定细胞iNOSmRNA表达。结果:IL1β组GMC出现iNOSmRNA表达及亚硝酸盐增多(053±013vs018±007nmol/104细胞),但无明显细胞增殖(404606±19126vs39779±28041);IL1β加IL1ra组,无iNOSmRNA表达,上清亚硝酸盐含量更高(094±015nmol/104细胞),GMC增殖被抑制(31155±31398)。结论:IL1β能刺激GMC的iNOSmRNA表达和产生亚硝酸盐,IL1ra虽抑制GMC的iNOSmRNA表达,但没能减少其亚硝酸盐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