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抒玮 《右江医学》2011,39(2):154-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血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9例发病于12 h内的AMI患者,测定其血钾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低血钾的发生率为23.2%。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时补钾,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告,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早期出现低血钾者少见。但此病并发右室梗死时出现低血钾的较为常见,国内也有报道。为深入研究其临床意义,笔者将临床上所见的47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进行血钾含量测定并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06例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正常血钾组,对比两组的梗死部位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35例(33.0%),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45.7%),下壁10例(28.6%),故正常血钾组相比更容易合并低血钾(P<0.01)。低血钾组泵衰竭、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事件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LV)大小、形态和功能状态的改变称为AMI后的左心室重塑(LVRM),在AMI后6周内为早期重塑期。近年来AMI早期存活率虽有明显改善,但AMI后所造成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较高。AMI后LVRM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对AMI患者早期LVRM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钾浓度与校正QT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82例 ,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 ,记录体表心电图 ,测量QTcd ,同时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82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 (3.5 1± 0 .6 5 )mmol/L ,低血钾共 36例 ,占 43.9%。低血钾组QTcd平均为 (6 1.3± 15 .1)ms,正常血钾组QTcd平均为 (34 .1± 15 .3)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低血钾组为 80 .5 6 % ,正常血钾组为 19.5 7%。结论 AMI后早期血钾浓度降低者QTcd明显增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体内血钾水平的差异及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61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ST组)160例和非ST段抬高组(NST组)101例.检测入院时(距发病2~12 h)血钾水平,观察两组低血钾发生率及其与室速、室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ST组发生率30.7%,NST组发生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1).ST组室速8例(低血钾者5例),室颤6例(低血钾者3例),其中交感电风暴1例;NST组室速1例,室颤1例.结论 ST段抬高患者早期更易发生低血钾,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血钾水平相关.及时补钾,可有效预防室速、室颤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吕萍  陈洋  刘顺明 《新疆医学》2004,34(6):68-6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缓慢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危险性心律失常,也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收集到的AMI合并AVB进行分析,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低血钾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冠心病监护室中,有人报道近3/4的室颤患者血钾浓度低于3.8mol/L。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的一过性低血钾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认识,血钾水平与AMI部位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本文通过26例AMI患者早期血钾测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起床活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68例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法的观察,并与既往类似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早期活动法的患者有较好的康复疗效。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活动可使其住院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在非糖尿病患者中,发生AMI时常伴发应激性血糖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升高会导致患者的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住的17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AMI后即刻血糖升高者与血糖正常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高血糖对AMI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高血糖状态对病情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3d内血糖检测情况,将126例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及高血糖组.比较2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的差别.结果 126例患者中早期高血糖者80例(63.49%),血糖正常者46例(36.51%).高血糖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22.50% vs 4.35%,P<0.05)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26.25% vs 4.35%,P <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P均<0.05),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升高显著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损害明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黄志坚 《当代医学》2010,16(25):45-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AMI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者45例,其发生率为12.5%,AMI并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组与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组在年龄、心功能分级、住院期间心血管并发症、病死率方面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AMI的常见并发症,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内皮素(ET)测定的临床意义和了解内皮素(ET)与AMI泵功能、QRSS记分(QRSS)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WHO AMI诊断患者47例24h内抽血作ET测定、CK-MB监测,并录取第5天心电图进行QRSS,同时选择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MI患者ET,QRSS,CK-MB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心功能级数越低ET、治疗后QRSS和CK-MB含量下降越明显;各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AMI患者泵功能与ET、QRSS和CK-MB呈正相关并与泵功能、QRSS和CK-MB显著相关。结论 AMI早期ET含量对判断泵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和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324例24h内发生的AMI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入院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它们与各种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二元回归分析提示AMI的患者中性粒细胞>7×109/L组,多表现为冠状动脉初始血流TIMI分级0级(P<0.002)、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死亡(P<0.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MI在30d内发生死亡多见于年龄≥70岁(P<0.001)、合并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入院时中性粒细胞>7×109/L(P=0.01)的患者。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作为AMI预后的分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内科急危重症之一.时间就是生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发病24 h内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8例,40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和38例行介入治疗辅以静脉注射溶栓(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术前与术后心电图变化和血管造影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迅速改善心肌灌注,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限制梗死范围,减轻心室功能障碍并改善心功能,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高糖血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向阳  林丽  施莉 《浙江医学》2002,24(4):235-236
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血糖变化临床上较常见 ,但文献报道不多见。本文分析110例AMI临床资料 ,旨在观察高糖血症与心肌梗死急性期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的关系 ,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1病例选择本文观察的110例患者均为1986年8月~2000年6月住院的AMI患者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38例。年龄36~87岁 ,平均65.3岁。心肌梗死部位 :前壁32例 ,前间壁26例 ,下壁34例 ,前壁 +前间壁 +下壁18例。AMI病例诊断均符合WHO所规定的AMI标准 ,并均无糖尿病病史 ,亦未应用影响血糖的药物。患者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ET测定的临床意义和了解内皮素 (ET)与AMI泵功能、QRS记分(QRSS)和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WHOAMI诊断患者 47例 2 4h内抽血作ET测定、CKMB监测 ,并录取第 5天心电图进行QRSS ,同时选择 2 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显示AMI患者E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 ,并与泵功能、QRSS和CKMB显著相关。结论 :AMI早期受ET调节 ,ET含量对判断泵功能、心肌梗塞面积和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骏超 《广西医学》2004,26(2):196-197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明显回落,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是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但对早期T波的改变注意较少。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行溶栓治疗的AMI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