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 目的:比较血缘与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造血重建、免疫重建、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疗效。 方法:选择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者45例,其中30例患者接受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缘组),15例患者接受非血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组)。 结果与结论:①造血重建:血缘组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均快于非血缘组(P < 0.05)。在移植后30~40 d植活证据指标测定提示异体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完全植活。②T细胞重建:两组移植后各时间点T细胞重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感染发生率:两组移植后早期感染发生率,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白血病复发:两组移植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无病生存:两组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较非血缘供者迅速,但两者间移植后T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无病生存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率下降与移植物被排斥及白血病复发密切相关,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染色体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查等均不能敏感特异地监测嵌合率。 目的:验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异性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X、Y 性染色体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序列特异性bcr/abl融合基因,以骨髓细胞学检查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复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查7次。4次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查均完全相符,另外3次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完全缓解,而荧光原位杂交检查能检测到少量异常信号,证实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较骨髓细胞学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动态敏感、特异地检测嵌合率。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6.021  相似文献   

3.
标准的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于需代替治疗的造血与免疫系统的非恶性疾病,应当是合理或足够的;然而,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清除患者骨髓造血组织,成功重建异体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并不一定能完全治愈恶性血液病,因为白血病(干)细胞并非只限骨髓中存在,它可浸润骨髓之外的其他任何组织。临床实践证实,allo-HSCT后仍然有30%左右的患者疾病复发,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或难治复发患者复发率可高达40%~70%以上。这些复发的白血病细胞几乎全系源自患者移植前本身的白血病细胞,其中半数患者以髓外部位复发开始,有证据提示,清髓性移植并没有完全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特别是那些对化放疗不敏感或栖居在髓外"庇护所"中的白血病干细胞,最终导致疾病复发。因此笔者提出并建立了一个清肿瘤性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TAHSCT)的概念,在临床上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内容贯穿于移植技术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但主要为应用个体化清肿瘤性预处理方案和加强移植后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移植后感染和肿瘤复发,移植后免疫重建迟于造血重建,甚至两年后免疫功能仍有缺陷,因此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研究对于指导免疫重建、防治感染及免疫治疗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移植后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变化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移植后感染和肿瘤复发 ,移植后免疫重建迟于造血重建 ,甚至两年后免疫功能仍有缺陷 ,因此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研究对于指导免疫重建、防治感染及免疫治疗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移植后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变化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免疫保护位点。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所以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细胞周期及活化的能力减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如果使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 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 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 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 > 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 > 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 > 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 > 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移植后感染和肿瘤复发,移植后免疫重建迟于造血重建,甚至两年后免疫功能仍有缺陷,因此移植后免疫状态的研究对于指导免疫重建、防治感染及免疫治疗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移植后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变化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免疫识别等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为克服或逆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主要伴发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和移植物抗宿病(GVHD)提供了新思路:如过继输注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重建移植病人的特异性免疫功能;Allo-HSCT后行供体淋巴细胞输入(DLI)延长病人的缓解期,以及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等。因此,本文就近几年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过继免疫疗法的某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对 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 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生存率分析、外周血象检测、免疫细胞计数和受体免疫功能检测,综 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后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的作用。 结果:(1) 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移植后30 d,共移植组外周血白 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数均高于单纯骨髓移植组;共移植组骨髓细胞数也高于对照组。(2 )MSC可促进BMT后免疫重建:移植后30 d,共移植组胸腺细胞数、脾细胞总数均高于骨髓单 纯移植组;共移植组对ConA、LPS 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对第三体来源的同种混合淋 巴细胞反应均强于单纯BMT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对同种异体 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白血病为难治白血病,临床疗效差,缓解率低,生存期短,因此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极为重要。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例,先后予2个疗程地西他滨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临床疗效、地西他滨的毒副作用及移植相关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经2个疗程地西他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并发感染,该患者再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获得无病生存213 d,移植过程中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肺部感染。结果提示地西他滨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获得良好效果,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可控制,为临床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造血功能不良是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但是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科学问题。 生理情况下,造血干细胞受到骨髓微环境的严格调控。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研究造血调控的理想模型。移植后造血重建不良是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良好疾病模型。总之,积极探索造血调控的新机制,对于建立骨髓衰竭性疾病的新型干预策略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白血病复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影响病人生存的主要障碍。自然杀伤细胞(NK)独特的受体表达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免疫细胞的“同种反应性”效应,这种作用使NK细胞在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的同时抑制GVHD的发生,从而达到两者的分离。NK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产生GVL及GVHD作用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可能为探讨如何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效预防和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危险因素。 方法:应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研究的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文章选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极易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如肺部并发症、真菌性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而且死亡率较高,肺部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相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有效。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率较低,但在治疗过程也不容忽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对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但其取材不便,且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故而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与非致敏BALB/c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BALB/c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进行分离,采用贴壁培养的方法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应用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移植到致敏和非致敏的受体小鼠体内,并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情况进行检测。对致敏BALB/c小鼠进行照射预处理,联合应用异基因骨髓细胞与同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观察BALB/c小鼠的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48 h后,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受体和非致敏受体小鼠分别归巢于脾脏和骨髓。在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实验中,致敏BALB/c小鼠接受异基因骨髓细胞与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结果显示致敏BALB/c小鼠全部在移植后12-15 d死亡,生存的中位时间是14 d,而仅接受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的致敏BALB/c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 d。说明细胞移植后在致敏受体内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归巢为脾脏和骨髓,联合应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植入致敏受体体内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但经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仍面临着复发的风险,髓肉瘤为一种罕见的髓外复发方式,且临床疗效差,因此了解髓肉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目的:分析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髓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心膈角髓肉瘤患者1例,先后予手术切除肿块、化疗、放疗等联合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和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在2个疗程的化疗过程中出现了败血症、真菌性肺炎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之后接受了纵隔放疗,髓肉瘤未再复发。无病生存25个月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髓肉瘤罕见且临床表现多变,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可采用手术、化疗、放疗、二次移植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方法,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074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on,BMT)骨髓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骨髓移植方法有:同基因骨髓移植 正常的骨髓细胞来自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胎供血者.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除同卵双胎外之供血者.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transplantation,ABMT)供髓者来源困难减少,予处理是消灭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ABMT发展极快,有可能成为Allo-BMT的替代治疗方法.075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HSCT)造血干细胞(HSC)是一种人体血细胞的母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繁殖分化的能力,它不断地分裂繁殖造成大量的血细胞,以补充更新外周血液.对HSC的研究证实1个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微环境和各种造血细胞.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干细胞亦称多能干细胞.它的下一级分化为造血祖细胞,亦称单能或定向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理想的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在骨髓中,外周血和脐带血均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把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称为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联合外周干细胞移植术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骨髓联合外周干细胞移植,其中急性白血病8例,慢性白血病4例,供者均为同胞HIA配型全相合,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BU/CY2”,分两天采集外周干细胞及骨髓不做任何处理输注。移植后观察预处理毒副作用、移植相关并发症、植入情况、生存情况,并与同期白血病患者(单用化疗治疗)生存情况对比。最长随访时间25月。结果12例患者中1例早期死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11例植入顺利并存活至今,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1例发生Ⅰ度aGVHD,2例发生局限性cGVHD,发生时间分别为+150d、+130d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1例,发生时间为+10d。毒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结论异基因骨髓联合外周干细胞移植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者由于供者来源少而受到限制,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白血病治疗中常见应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较少应用。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患儿,女,7岁,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年半,2012-07-09接受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母亲。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与结论:移植后+9 d中性粒细胞>0.5×109 L-1,+12 d完成造血重建,+100 d查STR提示植入完成。移植后+8个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随访18个月,无病生存。结果表明,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探索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由胚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发展而来,存在于人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如骨、软骨、脂肪、外周血和肌肉等。骨髓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最多,但其在骨髓细胞中的比例仍很低,只有0.01%-1.00%,且年龄越大其含量越少,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与骨髓相比,脐血中所含的间充质干细胞更加原始,因而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相较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言,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无伦理方面的限制,使得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再生医学中的另一重要来源。骨髓造血损伤动物模型:建立骨髓造血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物理化学方法等。物理方法包括各种射线,如X射线等,化学方法主要指以环磷酰胺为代表的烷化剂类化疗药物,而物理化学方法也叫混合性方法,联合应用放射线和化疗药物建立动物模型。  摘要背景:大多数研究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降低辐照引起的造血细胞死亡,增加骨髓细胞存活,修复造血功能,而少有研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骨髓造血损伤的修复。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修复情况。方法:选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总剂量为6 Gy的X射线全身照射,建立骨髓造血损伤模型,正常组为未经处理的正常小鼠。实验组小鼠照射当天经尾静脉输入CM-DiL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只(0.2 mL),对照组和正常组经尾静脉输入生理盐水0.2 mL,移植后第1,5,7,14,21天观察外周血血象恢复情况和骨髓造血微环境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外周血常规:移植后第1,5,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比较,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性下降,第7天下降最为明显,移植后第14天三系较前有所恢复,移植后第21天基本恢复正常,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三系下降更为明显,移植后第1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恢复快;②骨髓涂片情况:移植后第1,5,7,14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出现造血功能抑制,以第7天最为明显,移植后第14天骨髓增生较前有所恢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移植后第21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③骨髓病理切片情况:移植后第1,5,7,14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出现造血功能抑制;移植后第14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较前开始恢复,实验组小鼠的骨髓增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小鼠, 移植后第21天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增生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④结果表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ORCID: 0000-0002-7547-9664(高坤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