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近期(2周)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6例进行颈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选取颈动脉斑块内仅含富脂质核不稳定成分的图像,使用CASCAD软件进行分析,计算CAS值,根据CAS值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CA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检测到148支颈动脉斑块内仅含富脂质核,平均CAS值(21.6±17.5)%,其中CAS 1级29支、2级52支、3级41支、4级26支。CAS值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管壁最大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呈正相关(r=0.610、r=0.569和r=0.527,P0.01)。不同CAS级别颈动脉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值与LDL及HDL/TG比值相关(r=0.469,P0.01;r=-0.269,P0.05);高危组收缩压、舒张压及LDL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密切,且与脂质代谢相关。CAS级别越高,未来颈动脉斑块发生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收治的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例,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高于B超(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B超与高分辨MRI均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但是MRI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形态,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指导价值及与超声的对比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142支血管)因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接受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超声、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MRI和超声对颈动脉管腔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 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142支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的血管83支,中度狭窄的血管24支,重度狭窄35支。斑块内脂质成分图像显示:可见大范围的T1WI、T2WI等信号,PDWI等级稍高的信号区,在TOF和MP-RAGE尚未显示异常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纤维帽图像显示:完整的纤维帽在TOF上表现为光滑的暗带,在CE-T1WI上表现为光滑的弧形高信号。斑块内出血图像显示:T1WI、TOF及MP-RAGE上表现为高信号,其中MP-RAGE更明显。斑块溃疡图像显示:TOF和CE-T1WI上显示纤维帽不连续,明显纤维帽破溃并与管腔相通形成溃疡。斑块钙化:各扫描系列均表现为低信号。MRI与DSA检测结果相比较,MRI的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2.68%,kappa值为0.839;超声与DSA检测结果相比较,超声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3.90%,kappa值为0.802;MR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明显高于超声检测结果(P0.05)。结论高分辨的MRI相对超声而言,准确识别和量化分析斑块内各种成分,准确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支架置入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及确定手术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斑块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为(1.03±0.22)mm,大于对照组的(0.67±0.23)mm(P0.05)。100例受检病人,32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且造成管腔狭窄,狭窄率32.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3例,闭塞2例。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用药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用药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血糖达标时间;干预前后患者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观察组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内膜-中层厚度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内膜-中层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稳定斑块,降低内膜-中层厚度,缩短达标时间,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1 0 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86例同龄无明显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82 .41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8.84% ) (P<0 .0 0 0 1 )。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 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 (50 %~ 70 % )及重度 (>70 % )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 ,IMT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约70%~80%[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性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密切关系.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90%[1-2].粥样斑块的性质、状态和动脉内膜表面的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通常认为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块内血肿时,病灶易发生碎裂,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3].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除管腔狭窄外,还应关注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影像学,尤其是近年来CT和MRI技术的进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者160例,均伴有头昏等脑缺血症状,常规行颅脑CT或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A组(n=80)、B组(n=50)、C组(n=30)。A组为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B组为经颅脑CT或MRI检查无脑梗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C组为经颅脑CT或MRI检查无颅内病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GF-β1水平,比较3组患者血清TGF-β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较A组和B组患者斑块形态、斑块类型及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狭窄率。结果 A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低于B组和C组,B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颈动脉IMT大于C组(P0.05)。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A组患者发现105个斑块,B组患者发现84个斑块,C组受试者无斑块。A组患者以表面重度不规则型、脂质型斑块为主;B组患者以表面规则型、纤维钙化型斑块为主。两组患者斑块形态及斑块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而TGF-β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颈动脉斑块包括: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破裂。进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高CACS组颈动脉整体的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和管壁厚度明显多于低CACS组(P<0.05)。CACS与颈动脉的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521、0.556、0.215、0.377,P<0.05,P<0.01)。颈动脉斑块钙化和富含脂质坏死核的出现概率与CACS明显相关。结论 CACS与颈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内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ACS对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老年患者1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71例、冠脉多支病变组31例。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不同斑块性质、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1年内不良预后情况。结果 冠脉多支病变组中不稳定型斑块率(64.52%)显著高于冠脉单支病变组(32.39%,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单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52.11%,中度狭窄占28.17%,重度狭窄占19.72%;冠脉多支病变组轻度狭窄占19.35%,中度狭窄占51.61%,重度狭窄占29.03%;两组差异显著(Z=9.683,P<0.05)。冠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均显著大于冠脉单支病变组(P<0.05)。冠脉多支病变、不稳定型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年内心肌梗死再发、短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9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198例非老年糖尿病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分型、声像图特征,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研究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分叉处动脉斑块多于颈总动脉与颈总动脉(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分型均以硬斑块居多。研究组左侧与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与定性,为早诊诊疗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多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血管壁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根据MRI检查定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1)126支(63例)颈动脉中,91支有斑块。糖尿病组41支(30例),其中36支(87.8%)为易损斑块;非糖尿病组50支(33例),其中19支(38.0%)为易损斑块。两组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斑块大小比较,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为(5.8±0.8)mm,非糖尿病组为(5.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0.780,95%CI:4.531~95.217,P=0.000)、饮酒史(OR=13.518,95%CI:1.086~168.265,P=0.043)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性因素(OR=0.096,95%CI:013~0.069,P=0.020)结论颈部MRI多序列检查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及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TIA患者112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老年TI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指数(BMI)≥30 kg/m~2、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DM)(P0.05)。观察组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380,P0.001);观察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71,P=0.031)。结论肥胖、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及DM是影响老年TIA的独立危险因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是TIA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242例患者分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组113例,厚帽纤维粥样斑块(ThCFA)组90例,病理性内膜增厚(PIT)组39例。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TCFA组病例最多,为46.69%,ThCFA组为37.19%,PIT组为16.12%。TCFA组糖尿病(30.09%vs 26.67%、12.82%)、脑血管事件(16.81%vs 6.67%、5.13%)、高密度钙化面积[(11.3±8.4)%vs(3.4±3.3)%、(1.3±1.0)%]、最小管腔面积≤4.0mm2(17.7%vs 7.8%、15.4%)比例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P0.05,P0.01)。3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比较,TCFA组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38.1%vs 25.6%、18.0%,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TCFA类型为主,其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张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748-1749
目的 利用超声监测降压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该院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治疗的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4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组129例,(缬沙坦)对照组135例.采用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壁的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记录临床症状及...  相似文献   

20.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SBP、DB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者患者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氨氯地平治疗比较,瑞舒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