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多因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导致其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症候群~([1])。本病主要表现为突发不同程度的头晕,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耳鸣、视物模糊或摇摆感,部分患者有心慌、胸闷、憋气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笔者采用天麻素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近年来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肝脾肾,标实以风、火、痰、瘀为多见。西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主要由椎动脉自身、机械性压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前庭平衡器官血供所致。本文总结发病机制进展,以期为颈性眩晕的诊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简称亚甲炎)属于甲状腺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约占甲状腺疾患的0.5%~6.2%~([1]),临床发病率约为4.9/10万~([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目前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主要与病毒感染~([4])、自身免疫~([5])及遗传因素~([6])密切相关。近几年,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7])。亚甲炎发病部位在颈前结喉旁两侧,可归到中医瘿病、瘿痛范畴~([8])。亚甲  相似文献   

4.
<正>颈椎病又称颈部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综合征[1~2]。按病变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和其他型。颈型颈椎病以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为主要表现[3],发病率占58 %~([4]),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最为常见,症状较轻,病程短暂~([5])。因此,在颈型颈椎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有关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很多,但各家认识并不统一,其病机仍不明确。为进一步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厘清各种致病因素间的关系,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主要观点,并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颈性眩晕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骨质增生、血管硬化、先天发育异常等内因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但在这些内因存在的前提下,寰枢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外因的刺激则可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且内、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是客观存在的病症,其定义和发病机制尚未定论,多种因素均可引起症状,不同假说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通过文献回顾,归纳其可能的机制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瞬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部感受器与前庭神经核信号输入异常导致躯体感觉失衡及空间感觉错误;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波动产生主观感觉的平衡障碍。综合不同理论,结论为:颈椎结构的退变、椎体不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关键因素,其中椎动脉V1和V3段是最常见的病变区域;创伤直接破坏组织结构;瞬间椎动脉血供异常是眩晕发病时的普遍现象;交感神经激惹是短时间内椎动脉血供异常产生的主要原因;颈部感受器和前庭中枢紊乱对眩晕症状的产生发挥直接作用;椎动脉粥样硬化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代偿能力下降的主要病理基础;颈椎结构解剖学变异是潜在的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针刺治疗、灸法治疗、刺血疗法以及其它疗法4方面综述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的研究进展,认为针灸对于治疗颈性眩晕总体疗效比较理想,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颈椎部受压迫的椎动脉供血,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是指颈源性因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为临床常见的眩晕类型,其发病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椎动脉收缩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颈肩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倒[1]。该病男女均可发病,40岁以上人群好发,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时,西医常选用倍他司汀、曲克芦丁等血管扩张剂以缓解症状,但疗效不甚理想。中药及针灸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临床疗效显著,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3]。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借鉴,笔者采用补气养血健脾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3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颈性眩晕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我们观察2016年9月门诊治疗气虚湿阻型颈性眩晕患者36例,用参芪柴芩泽泻汤加减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根据参考文献[2-3],颈性眩晕至少应有以下特征:①头晕或眩晕伴颈部疼痛;②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③颈扭转试验阳性;④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弓,椎体不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72-174
颈性眩晕是一种由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通过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的总结,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手法治疗发展史两方面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现状进行概述,总结目前国内外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不同之处,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栋  黄有荣 《中医正骨》2007,19(6):62-63
颈性眩晕(CSA)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此有较多研究,但仍不明确。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是多因素的,与交感性因素、颈椎退变失稳、血液黏稠度及血管源性因素等有关,最后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现将近年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近些年的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综合,从椎动脉自身因素、骨质增生、颈椎失稳、横突孔异常、寰椎椎动脉沟环、软组织因素、颈椎间盘及交感神经和体液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颈性眩晕的防治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主要临床表现是眩晕、头痛、恶心和猝倒等。在椎动脉影像学检查前常难以确诊~([1])。该病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2])。笔者通过比较针刺配合中药治疗CSA与单独使用中药治疗的疗效,评价针刺治疗CSA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头痛、肩颈痛、耳鸣、失眠、恶心呕吐等,故又称颈性眩晕,多在中年以后发病,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由向后外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或椎体骨刺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或由于颈椎椎体不稳,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1]。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2011~2013年,我们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由于目前学术界尚未就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这一诊断被很多权威专家所否认。面对这一现状,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相应的专家共识是当务之急。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研究及对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寰枢关节紊乱和椎动脉寰枢段软组织病变是颈性眩晕的主要致病因素。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发学术界对颈性眩晕的共同探讨,尽早形成有关该病诊治的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以源于颈椎的眩晕和不平衡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6种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与偏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与颈椎失稳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及体液因子学说。由于颈性眩晕患者的主诉多而客观体征少,其诊断要在排除其他可能疾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相关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手法、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及药物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非手术疗法;对于诊断明确,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常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进行椎动脉减压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进行治疗。继续努力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制定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正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的骨性增生形成机械性挤压刺激颅外颈动脉指痉挛或旋转扭曲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症候~([1]),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眩晕,患者常以眩晕为主诉就诊。患者多以快速的颈项部前伸后屈,左右旋转等动作后出现,头晕眼花,感觉自身或视物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颈肩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专业教科书(《外科学》~([1])的解释为:颈肩部和肩胛处的疼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上肢痛,颈脊髓损害症状。但国外相关权威专家Bogduk~([2])的研究认为,颈肩痛症状主要来源于局部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而肢体症状则与颈脊髓损害密切相关。上述两种病症的发病原因、机制、研究方法、诊断及治疗手段均存在相当差异,将两者混淆将造成误诊、误  相似文献   

19.
<正>耳石症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在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是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BBPV约占眩晕患者的25%~([3])。目前手法复位是耳石症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手法复位后仍有眩晕的患者尚需给予药物治疗。笔者采用本院神经内科自拟验方配制的眩晕贴穴位贴敷治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血管性水肿,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6周以上~([1-2])。相当于中医学的瘾疹~([3-4])。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主要可能与自身免疫和慢性感染相关~([5])。中医认为瘾疹发病主要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于内,六淫侵袭于外;或饮食不节、肠胃湿热;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所致~([6])。脐针是齐永教授发明的高效神奇的新型针刺方法,极具临床研究价值,脐针是一种于脐部施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