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技术在烟雾病患者血管和灌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4例术前、11例术后的烟雾病患者行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检查,获得四维CT血管成像及全脑CT灌注成像。采用CT平扫分型、颈内动脉分期、侧支循环分类、烟雾状血管丰富程度分期、CT灌注异常分期及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的评估标准,分左右大脑半球综合评价烟雾病的脑实质和脑血管病变。 结果 术前4例烟雾病患者,8个半球中的5个半球(62.5%)处于颈内动脉分期的III期;本组侧支循环主要来源于颅底血管网(46.1%);梗死分期中,8个半球(100%)出现异常,其中7个半球(87.5%)处于梗死前期的Ⅱ期,且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均在10分以上。术后11例(22个半球)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其中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1例,吻合血管通畅率为100%;梗死分期中19个半球(86.4%)出现异常,其中10个半球(45.5%)处于II期、8个半球(36.4%)处于Ⅲ期。 结论 能谱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可以同时获得四维CT血管成像及全脑CT灌注成像,能对判断烟雾病患者的动脉分期、侧支循环、脑灌注情况、术后血管吻合等影像学信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急性脑梗死一般是指发病在6h内的脑梗死,我院自2011-01引进多层螺旋CT机对20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检查,现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8~73岁,平均56岁。来我院接受螺旋CT扫描在发病后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倾斜扫描架CT灌注扫描联合CO2激发实验技术测定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血流储备的可行性。方法 灌注CT采用10排的螺旋CT,扫描架倾斜角-13~-23.5度(平均-14.7±1.7度),使基线平行于蝶鞍鞍背平面以最大程度地减轻骨伪影对定量测定脑血流量的干扰。激发实验采用5%CO2和95%O2混和气体,应用具有单向通气功能的简易呼吸气囊对9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脑血流储备测定。结果 脑干的脑血流储备在-19.83%~53.36%之间;小脑的脑血流储备在-20.58%~45.50%之间。倾斜扫描架CT灌注扫描联合CO2激发实验可以测定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血流储备。结论 倾斜扫描架CT灌注扫描联合CO2激发实验测定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血流储备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倾斜扫描架CT灌注扫描联合CO2激发实验技术测定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血流储备的可行性。方法 灌注CT采用10排的螺旋CT,扫描架倾斜角-13~-23.5度(平均-14.7±1.7度),使基线平行于蝶鞍鞍背平面以最大程度地减轻骨伪影对定量测定脑血流量的干扰。激发实验采用5%CO2和95%O2混和气体,应用具有单向通气功能的简易呼吸气囊对9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脑血流储备测定。结果 脑干的脑血流储备在-19.83%~53.36%之间;小脑的脑血流储备在-20.58%~45.50%之间。倾斜扫描架CT灌注扫描联合CO2激发实验可以测定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血流储备。结论 倾斜扫描架CT灌注扫描联合CO2激发实验测定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血流储备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与CT血管成像(CTA)相结合的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HCI)中的应用.方法 对21例HCI患者行CT、CTPI和CTA检查,对比观察CT、CTPI和CTA图像,分析最终病灶大小与CTPI和CTA的关系.结果 21例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h内就诊.CT平扫仅于4例中见早期表现;CTPI在20例中发现灌注异常;CTA在16例中显示异常.结论 CTPI联合CTA能够在超早期有效地诊断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ICVD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头颅CT平扫、CTPI及CTA检查。结果 (1)CT平扫:显示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41例;(2)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6例,异常30例;(3)CTA:27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不同程度狭窄,2例MCA明显变细,17例CTA图像正常;(4)25例大、中体积脑梗死患者CTPI图像均显示相应灌注缺损区,CTA均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9例小体积脑梗死患者中,CTPI显示灌注缺损区5例,正常4例;CTA显示血管狭窄2例,正常7例。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CTPI均正常,2例CTA显示MCA明显变细,远侧血管网增多;其余10例正常。结论 CTPl联合CTA能够超早期诊断ICVD,并可鉴别TIA及不同梗死体积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对其进行64层螺旋CT脑灌注、CT血管造影扫描。观察64层螺旋CT脑灌注的平均通过时间、对比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峰值时间,观察血管造影后患者的劲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明显长于健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能同时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部血流灌注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应用相对无创的多排螺旋CT来替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评价肾脏移植手术中肾脏解剖及功能情况,主要集中在16排螺旋CT及以下机型,鲜有关于64排螺旋CT应用在肾脏移植中的报道。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肾脏移植手术中供者肾脏及受者肾脏的检查价值。 方法:对7例拟自愿捐献一侧肾脏给其亲属进行活体肾脏移植的供者肾脏及6例接受了肾脏移植的受者肾脏进行了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对增强扫描各期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等三维后处理。 结果与结论:7例供者CT血管造影显示左右肾均为1条肾动脉者4例;左肾2条肾动脉,右肾1条肾动脉者1例;左肾3条肾动脉,右肾两条肾动脉者2例;所有供者左右肾均见1条肾静脉及1套肾盂输尿管。MPR重建显示左肾囊肿1例,CT尿路造影显示双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与手术对照,符合率100%。6例受者中CT血管造影显示6例移植肾动脉、静脉及输尿管吻合口均未见狭窄及内瘘,其中4例移植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清晰,皮质CT值均在150 HU以上,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均匀,CT尿路造影显示肾脏泌尿功能正常;2例移植肾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不清,皮质CT值均小于100 HU,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较弱,延迟10 min扫描仅见少量对比剂排泄,经过肾脏穿刺确诊为排斥反应。结果表明,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完成对肾实质、肾血管以及泌尿系统的综合评价,可作为肾脏移植前后评价肾脏解剖及功能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后处理;肾移植;三维重建;排斥  相似文献   

10.
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 (CTPI)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先行普通头颅CT平扫 ,再进行CTPI检查。结果 普通CT平扫显示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显示低密度灶者 5例 ,诊断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 4 1例 ,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 ,1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9例为脑梗死。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 6h内的患者在CTPI显示 :①灌注正常者 16例 ,其中 12例临床诊断为TIA ,4例小体积脑梗死。②灌注异常者 30例 ,其中 2 5例普通CT未显示病灶 ,5例在CTP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普通CT显示的病灶范围增大。CTPI异常的 30例患者rCBF、TP、MTT改变明显 ,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CTPI能够超早期诊断脑梗死 ,并可鉴别诊断TIA。通过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状态 ,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显示了半暗带的存在 ,对于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128例严重头部外伤病人的CT扫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人在入院时、伤后第3~5天、14天、90天和1年进行了系列CT扫描,扫描层厚1 cm,自脑顶向下连续扫描8个层面,并在首次CT扫描上确定出血灶的层数。病人的预后在伤后3月和1年按Jenett和Bond提出的标准进行判断,即病人恢复或轻残为预后良好;重残、植物性生存或死亡为预后不良。作者应用CTS和CT-GCS(格拉斯哥)计分法对预后进行预测。CTS的计算公式为CTS=-0.62×X_1 1.32,CT上未发现出血灶X_1=0,出血灶见于1~2个扫描层面为1,3~4个层面为,5~6个层面为3,7~8个层面为4,而得出的CTS计分小于0者为预后不良。如例1:为右侧大脑半球出血灶,见于6个扫描层面,故X_1=3,求得C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01—2013-12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或辅助治疗的患者,包括疑诊为早期脑梗死患者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垂体瘤患者40例。计算多排CT扫描在各疾病中的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并同DSA或术中实际情况比较,计算该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多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94%、20%,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14.29%,CT三维重建所成的三维立体图像观察结果同术中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多排螺旋CT技术在神经外科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有利于脑梗死、颅内动脉瘤及颅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对各类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颈段脊髓前动脉(ASA)最佳预测扫描延迟时间的技术及扫描参数。方法 将150例患者采用信封法机分成A、B两组。A组90例,根据CT触发阈值(80、100、120、140、160和180 Hu)又分为A1~A6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B组60例,根据延迟时间至峰值时间(2.4、6和8 s)又分为B1~B4组,采用小剂量测试技术。分析颈段ASA的显示情况,对A、B组中显示率最高的组别计算实际扫描延迟时间,并测量颈4~5层面椎动脉及ASA 的CT值。结果 A组中,CT触发阈值为120 Hu(A3组)时,ASA显示率最高,达73.31%;B组中,延迟时间到峰值时间为4 s(B2组)时,ASA显示率最高,达80.00%。A3和B2组别的实际扫描延迟时间、颈4~5层面椎动脉及ASA 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际扫描延迟时间个体差异明显(16~36 s),误差达20 s。结论 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和小剂量测试技术经优化后均能较好的显示颈段ASA,而小剂量测试技术更能充分体现个体化的原则,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20排容积CT指导下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1例病程<4.5 h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320排容积头颅CT检查,在该检查结果的指导下行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 h、14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并评价疗效。结果 11例ACI患者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明显的责任病灶。三维CT血管图像(CTA)显示,病灶对应区域内脑血管网均明显稀疏,7例发现与梗死灶相对应的血管狭窄,4例血管闭塞,其中2例有代偿血管形成;CT灌注成像(CTP)显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区域9例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7例局部脑血容量(rCBV)轻度增加、2例无变化、2例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溶栓治疗后24 h、14 d NIHSS评分及MESS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14 d时,基本治愈6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2例、无变化1例。结论 320排容积CT能反映脑梗死超早期的脑血管及其组织单元内灌注情况,在其指导下溶栓能更好地挽救因缺血而损伤的脑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采用CT血管成像(CTA)与CT灌注成像(CTPI)相结合的技术探讨对脑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超早期治疗的价值。方法:3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行CT平扫,CTA和CTPI检查。对比观察梗死区和对侧对照区,梗死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分析AICVD与CTA变化的关系。结果:30例AICVD患者,CT平扫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均未见异常,20例脑梗死(CI)患者有1例有小灶性低密度。CTA显示10例TIA患者中正常8例,狭窄2例;20例CI患者中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1例正常,为脑干梗死。CTPI显示未见异常者12例,其中10例TIA,2例CI(1例基底节区腔隙梗死,1例脑干梗死)。灌注异常者18例中,梗死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rCBF、rCBV、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CTPI对早期AICVD有诊断价值,并能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发病时间≤24h),行头部常规CT平扫后,立即行CTPI及TCD检查,24-72h后复查颅脑CT。对所得灌注扫描源数据用Adw 4.2软件行后处理得CT灌注参数图并进行诊断,最后对灌注及CT、TCD结果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平扫:敏感度44.44%,特异度68.97%。CTPI:敏感度91.11%,特异度95.35%。TCD:敏感度71.11%。四格表χ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TCD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均敏感(χ2=9.257,χ2=5.874,P〈0.01);而单纯TCD检查与CT平扫对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无明显差异(χ2=0.458,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及TCD,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 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 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脑血管图像,同时期同机器常规扫描模式所得脑动脉重建检查100例,脑静脉三维重建检查25例,脑血流灌注检查80例分别建立数据库。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图像中,随机抽取脑灌注图像20例,44例非烟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脑动脉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像、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各20例,从17例进行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中随机抽取15例,与随机抽取相同例数的常规扫描模式下同类型图像,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比较。
结果 宝石能谱CT 110 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所得脑灌注图像及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模式差异无显著性,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和常规扫描模式两组脑灌注图像得分分别为4.00(3.00,4.00) vs 4.00(3.00,4.00),P=0.477,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得分分别为5.00(4.00,5.00) vs 4.00(4.00,5.00),P=0.119。脑动脉薄层MIP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模式,其评分分别为4.00(4.00,5.00) vs 4.00(4.00,4.00),P=0.016。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扫描模式,评分分别为3.00(3.00,4.00) vs 4.00(4.00,5.00),P<0.001。
结论 宝石能谱CT 110 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能够有效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5例外伤性小脑出血均行头颅多排螺旋CT平扫,伤前均无脑部疾病及脑血管病史。结果(1)多排螺旋CT可明确外伤性小脑出血的部位、范围、可计算出血量、显示脑室的改变、有无破入脑室系统及与脑干的关系,与普通CT扫描相比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的优势;(2)通过多排螺旋CT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表明,出血部位靠近中线者、小脑扁桃体出血、出血量大者、血肿破入脑室者及脑干受压者其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可作为早期诊断外伤性小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并能作出初步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颅脑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推广使用,使以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为目的的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MSCT perfusion imaging)逐渐变为现实,为综合应用CT扫描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具潜力的、适用面广的影像检查新技术。一、CT脑灌注成像理论基础1.脑灌注成像理论的形成:在198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以来,我们在CT实时监测下,行颅内小血肿穿刺抽吸术63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高血压脑出血63例,其中基底节出血37例,丘脑出血26例。血肿量10~20ml36例,30~40ml4例,病人表现为清醒52例,嗜睡11例,无昏迷,均有不同程度偏瘫,其中0~Ⅰ级9例,Ⅱ~Ⅲ级53例,Ⅳ级1例。2手术方法应用普通CT或螺旋CT均可。用铅字大致标记血肿中心在头皮上的投影点,以通过铅字的扫描层面为第一层上下移动检查床行颅脑轴位扫描,得出颅内血肿的最大层面与第一层的空间相对关系,例如在第一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