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运动针刺法又谓之"动刺法"、"动留针",是在基础针刺法的基础上配合运动患病部位的一种治法。取穴一般少而精,多是远部取穴、经验取穴,相当于古代九刺法中的远道刺。《标幽赋》曰:"交经缓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运动针刺法源于人体阴阳平衡理论,强调患者与医生二者相配合,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调节患者自身阴阳以达平衡,  相似文献   

2.
论多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针刺疗法是总结毫针的多针多向刺法的概括。所谓多仅与单针刺相对而言 ,并非针刺和针数愈多愈善 ;只不过是辅刺之义 ,多即辅佐 ,也可称辅刺。常用的多针刺法包括 :集合刺、放射刺、双针刺、散刺、围刺、纵横刺等。多针刺疗法主要是针对治疗局部病为主 ,常常采用循经取穴等方法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 ,均有独特疗效。其推广应用的价值很高。1 集合刺三针以上的组合式针法。在位置相近的腧穴选取 3~ 5穴以上。针刺由腧穴表面刺入 ,针尖在体内向中心集中 ;本法类似于《内经》所谓之齐刺。亦即《内经》所云 :“针柄在体表相远 ,针尖在体内相近…  相似文献   

3.
<正>《内经》记载了"五刺法"、"九变刺法"、"十二节刺法",如《内径》记载着有多针浅刺的"毛刺",少针浅刺的"扬刺",斜刺留针的"浮刺",快速浅刺的"半刺",直刺多针而浅的"赞刺"等等,点针法即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1]。点针法保留了"毛刺"的浅、"半刺"的快、"赞刺"的多等特点,采取用力轻、动作快、针点穴位与神经相应的方式,通过刺激穴区的皮部,引起感应,从而达到疏通经气、调气通阳、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我们用点针法治疗儿童面瘫  相似文献   

4.
蜂针疗法易学难精,必须掌握蜂针的刺法.探讨了蜂针的各种治疗方法,有活蜂直刺法、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针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蜂针丛集式刺法(散点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自动蜂针法等.多种刺法在临床上要灵活使用.从多方面探讨了蜂针刺法的选取,强调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因时而异、因部位而异、因病情而异.深刻体会蜂针刺法与过敏反应、临床效应的联系,使病人在接受蜂刺同时,减轻痛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根据病位深浅,施行浅刺或深刺的针刺法,是临床必须遵循的证治规律。1 浅刺法的范畴和方法浅刺法,是用毫针、鍉针、皮内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针具,浅刺皮部与络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浅刺与深刺是相对的概念,应以针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来决定。如关元、中脘穴以0.5寸为准,而耳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傍刺法在临床中治疗的疾病、针刺穴位、针刺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傍刺法是指在留痹处针刺一针,再在其附近针刺一针,从假性球麻痹、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梨状肌综合症、背筋膜炎、下颌关节紊乱、褥疮、枕神经痛和颈性眩晕12个方面总结傍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和疗效。结果用傍刺法常用于日久不愈的痹证,也可应用于枕神经痛和颈性眩晕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结论用傍刺法治疗所述疾病时,在疼痛处多直刺,傍刺之针多斜刺,方向朝向第一针的针尖,增加了针刺的刺激量。但对于傍刺法的针刺位置、针刺角度、作用机制和治病范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灵枢与素问并称,为今本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着重讨论针灸学理,晋皇甫士安称之为"针经",是现存针灸学的最古著作.灵枢全书计八十一篇,其中"官针第七"是论述针刺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古人之于针刺亦甚灵活,而是病不同针,针不同法.今将本篇作简要注释,错误之处还请前辈及同志们教正.(一)"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  相似文献   

9.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粗针,烧热后刺入一定穴位的治疗方法。《内经》称为焠刺。明代吴鹤皋说:“焠刺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此治寒痹之在骨也。”目前火针刺法,有深刺法和浅刺法两种,深刺法治疗瘰疬、象皮腿以及痈疽排脓等。笔者在此基础上,把火针深刺法用于腹、背部位腧穴,治疗长期慢性病和危重病,经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火针深刺法介绍如下。一、火针刺法1.根据病情拟方时要选用与病情有关的腹部和背部腧穴4~6个,刺以火针。选用其它部位的腧穴用毫针刺。  相似文献   

10.
"多针浅刺",顾名思义,一次治疗的针数较多,纪青山老师常常用30~40只针;浅刺有两种理解:1)单纯从针刺的深度。2)面部皮肤肌肉较薄,无法进行深刺。纪青山老师治疗面瘫在面部的针刺深度常常在2分到5分。《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针灸多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基础亦应回归经典。只有把经典理论灵活的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有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刘辉  张宏亮 《中医研究》2011,24(5):61-62
豹文刺法又称"贬镰法"、"点刺放血法",是用三棱针浅刺患处皮肤或黏膜以达到使内蕴毒热随血外泄目的的疗法,也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以往的外科临床治疗中,此法主要用于毒热内蕴血分、流窜经络的急性实热证,如流火、  相似文献   

12.
“项丛刺”是我们在学习运用《内经》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针刺法。《灵枢·官针》篇中有九刺、十二刺及五刺等记载,主要阐述了针刺的部位、深浅、轻重、用针多少等使用准则。其中十二刺中的“齐刺”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即正入一针,旁入二针,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刺”,是属于一种多  相似文献   

13.
经筋病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指出经筋病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临床以痛证为主,取穴特点大都是痛点及附近部位.并分析探讨了古代<内经>针法,列出治疗经筋病的火针疗法;以多针浅刺法治疗的傍针刺法、齐棘法、扬刺法;以单针多向刺的关刺法、恢刺法、合谷刺法等;以沿皮浅刺的浮刺法、直针刺法等.指出现代所用的三针集合同刺法,围刺、对刺、交叉刺、骨骼肌竖横针刺法、浮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某些穴位的透刺等都可以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60-161
介绍林国华教授临床运用发蒙法的经验。林国华教授对于古代文献颇有研究,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针刺治疗方法并运用于临床,发蒙法就是其中之一。此法最早见于《灵枢》,主要内容是深刺听宫穴,然后双手捏住鼻窍同时鼓气,使针感达到耳和目,主要用来治疗耳和目相关的疾病。临床少见此法的运用,文献报道亦较少见。林国华教授在治疗耳鸣耳聋时将发蒙法加以运用并改进,取得较好疗效。此法还可用于耳病、高血压、癔病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灵枢·官针》篇多针聚刺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 ,官针最妙”,考其所载之“九针”“十二刺”“五刺”共 2 6种刺法。特别是“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局部多针聚刺法 ,临床应用更为广泛。笔者采用以上局部多针聚刺法治疗肩胛提肌损伤、肩峰下滑囊炎、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等疼痛性疾患 3 8例 ,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选取以上病种 75例 ,不分年龄大小和病种 ,随机分为多针聚刺组 3 8例 ,常规针刺组 3 7例。治疗方法1.常规针刺组 采用对症取穴、近部取穴、循经辨证取穴的方法 ,常规选穴 ,并予以常规针刺。每日 1次 ,5次为 1个疗程。未愈 ,休息 …  相似文献   

16.
合谷刺属于古典刺法,阻力针法在搓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属于催气手法之一,笔者在临床中将二者结合,通过选取疼痛部位经络及所过腧穴旁的"反应点""条索物",使用粗毫针或圆利针进行针刺,待出现针感后行单向捻动手法,阻力形成后行提插手法,依此法多向刺,可加大刺激面积、加强针感,有效松解肌肉粘连、解除筋结挛缩。合谷刺阻力针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灵枢·官针》是关于中医古典针法的经典文献,其中所论刺痹法,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刺痹法共有九种,毛刺法刺皮肤治浮痹,合谷刺刺肌肉治肌痹,恢刺与关刺刺筋腱治筋痹,输刺与短刺刺骨治疗骨痹.特殊操作类又有多针、多向刺法的齐刺、傍针刺和烧针刺法的焠刺,以治疗各种经久不愈的痹痛.研究这些古刺法,对于提高痹证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直刺透穴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学武 《中国针灸》1997,17(5):303-304
直刺透穴法的临床应用李学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椎系,100029)主题词直刺;透针;针刺深度;针刺方向透穴法或称透刺法、透针法是临床上常用的计法之一,透刺法在古代针灸著作中就有记载与应用,如金元时代的窦汉卿就提出用丝竹空透率谷治疗偏头痛等,为后世透刺针...  相似文献   

19.
"多针浅刺"以《黄帝内经》中的皮部理论为指导,由其中多种刺法发展而来,包括半刺、毛刺、直针刺、扬刺、浮刺、分刺等。通过阐述余伯亮"多针浅刺"的针灸理论源流,总结其选穴规律、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为临床上应用中医经典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风之症有多种治疗方法,本人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的针灸疗法"巨刺"法,治疗中风疑难症,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有头针"对刺",体针穴位对刺法等,采用"补左泻右"、"泻南补北"、"补虚泻实"等手法,试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病体康复,并举疑难病症一例,加以分析研究,以冀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