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研究表明,众多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功能损害有关,选择性视网膜光凝疗法(selective retihal therapy,SRT)是针对RPE的激光光凝,用以治疗视网膜疾病。该治疗方法是在不影响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感受器和脉络膜的前提下,选择性的作用于RPE,刺激RPE细胞的功能活性,使其向光凝部位迁移、增殖,从而改善病变视网膜部位的新陈代谢(代谢循环)。前期的初步研究治疗了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改变情况。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4例19只眼,所有患者均在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及术后3、6、12和24个月时,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患者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和平均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3和6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然后逐渐下降,术后24个月时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与光凝术前相比,在术后3、6、12和24个月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该研究表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除受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影响外,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也会造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  相似文献   

3.
正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的改变。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29只眼进行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凝前及光凝后4周及12周分别进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结果:每眼进行的激光光凝点为(2 650±565.4)点。4周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23.0μm(P=0.001),12周时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15.0μm(P=0.002)。4周时,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平均下降2.1行。12周时,视力基本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532nm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视网膜大动脉瘤22例22只眼,应用532nm激光,以直径100~150μm小光斑直接对瘤体光凝,对瘤体周围视网膜采用直径200~400μm光斑进行光凝,覆盖瘤体周围。曝光时间0·1~0·5s,功率0·3~0·9W,激光反应级别2~3级对光凝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5~24个月,视力增加者18只眼(82%),其中增加2行以上者8只眼;视力不增加者4只眼。随访期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2只眼,见瘤体萎缩、出血、渗出逐渐吸收,视力不增加者合并有黄斑出血、视网膜前或下出血及屈光间质混浊。结论532nm激光直接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光凝,促瘤体闭塞以减少反复出血,缩短病程,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多点扫描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严重增殖前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多点扫描激光治疗,光斑强度达白色反应,30 ms,3×3扫描模式,激光治疗范围符合标准PRP范围,有玻璃体积血和膜牵拉区不予激光。激光治疗1个月后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中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的回退情况,非灌注区的改变,用以评价激光疗效。应用SD-OCT观察视网膜光凝斑情况,了解激光对视网膜的影响。结果:非随机性选择本院治疗的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患者10只眼,Ⅳ期(不含玻璃体积血)患者10只眼,Ⅳ期(含玻璃体积血)患者10眼Ⅴ~Ⅵ期患者5只眼,激光后接受玻璃体手术15只眼。多点扫描激光术后1个月复查荧光血管造影,新生血管完全消退7只眼,仍存在明显非灌注区缺少激光者8只眼,需要补激光12只眼。激光治疗当天OCT显示色素上皮层、杆锥体细胞层有水肿,1个月显示局限破坏杆锥体细胞层,未达到内核层(双极细胞层)。结论:单纯多点扫描激光无法控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补充单点激光。对已出现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牵拉的患者建议单点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时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完全吸收后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激光光凝治疗后SRF完全吸收的CSC患者68例68只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检查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检查。分析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中央凹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 ONL)厚度、光感受器内节(inner section, IS)和外节(outer section, OS)厚度,中心凹下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平滑性。结果与首次随访比较,末次随访时BCVA明显升高(P0.05),与CFT、ONL厚度、IS厚度、OS厚度、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占比、RPE平滑占比明显升高(P0.05)。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时,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RPE平滑患者的BCVA较高(P0.05)。末次随访时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性及RPE平滑性未恢复的患者BCVA未见明显升高(P0.05)。随访前后视网膜微结构定量指标的减分值均与BCVA减分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激光光凝治疗的CSC患者,SRF完全吸收后CFT、ONL厚度、IS厚度、OS厚度、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完整占比、RPE平滑占比明显升高,并且上述指标与视力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临床常见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 igm ent ep i-thelium,RPE)功能障碍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虽有自限性但是易复发。一般CSC早期病变采用激光光凝渗漏点,慢性迁延不愈CSC继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或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笔者对CSC的激光治疗方法的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岳岩坤  刘武  莫宾 《武警医学》2012,23(6):515-518
 目的 采用频域Cirrus HD-OCT进一步观察急性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眼底的形态及视网膜内部的特有结构。 方法 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20例40只眼。对20例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当天选用Cirrus HD-OCT机器,应用512×128及高清5线两种扫描模式测量20例(40只眼)后极部视网膜结构,此后每7 d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复查,直至后极部视网膜完全复位,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后极部视网膜内在结构的特异改变。 结果 HD-OCT显示12只眼(30%)视乳头隆起水肿;34只眼(85%)可见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中6只眼(15%)表现为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另28只眼(70%)在黄斑中心凹处出现光感受细胞层内外节(IS/OS)层的劈裂,形成囊腔(cystoid space CS),CS中呈现颗粒样反射信号,光感受细胞层外节(outer segment,OS)层紧贴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形成厚度均匀的一层膜样结构。 结论 急性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后极部并非单纯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IS/OS劈裂只发生在黄斑中心凹。OCT在急性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上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C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24例24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眼,采用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组;联合组10只眼,先行周边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2 d给予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治疗,注射后5~7 d给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及中周部网膜播散性光凝治疗,根据黄斑水肿情况进行玻璃体腔重复注射,根据视网膜面新生血管情况进行补充光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黄斑总体积(TMV)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4、8和12周联合组BCVA平均值均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8和12周联合组CRT、TMV平均值均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疗效优于单纯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532 nm激光视网膜局部三焦点光凝治疗湿性黄斑裂孔临床效果。方法:湿性黄斑裂孔患者2例,实施的视网膜局部532nm激光三焦点光凝,即裂孔上下及颞侧缘,功率0.2 W,光斑直径200 um,光凝时间0.5 s。对2例患眼中心视力、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例患眼治疗1个月后随访结果见中心视力稳定,视野缺损轻度扩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激光光斑显示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紧密结合,裂孔缘水肿及脱离带消失。结论:视网膜三焦点532 nm激光光凝能稳定湿性黄斑裂孔的形态,防止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应用。方法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48例96只眼,采用波长532 nm激光格栅状光凝治疗,术前和术后2~3个月应用OCT检查,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 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和相关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激光光凝后2~3个月,视力提高2行者65只眼(占67.7%)。术后3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1 mm内平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213.4±48.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OCT检测发现,激光能量2.1~4.1 m J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损伤。结论 OCT检测可用于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与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CEC患者46例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22只眼,联合组24例24只眼。对照组单纯PDT治疗,联合组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1.5 mg(0.06 ml)。两组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眼底荧光造影(FFA)、吲哚青绿荧光造影(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随访时若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部分闭合或仍有渗漏,联合组再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珠单抗治疗,最短间隔1个月;对照组再行PDT治疗,最短间隔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改变、FFA、ICGA、OCT等,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视力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两组患者眼底病灶缩小、出血吸收、视网膜水肿消退。联合组19只眼(79.2%)CNV完全闭合,5只眼(20.8%)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对照组15只眼(68.2%)CNV完全闭合,7只眼(31.8%)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OCT显示两组患者术眼视网膜下液吸收,CNV强反射区域明显缩小;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显著缩小。联合组患者仅接受一次PDT治疗,贝伐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治疗次数1.75次;对照组患者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86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术后随访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PDT或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贝伐珠单抗治疗CEC均安全有效,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封闭CNV,促进视网膜渗出及出血的吸收,同时减少PDT治疗次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球后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霞  刘方毅  赵军  王赟  王强 《西南军医》2009,11(3):426-428
目的评价球后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安全性。方法对27例(31眼)RVO继发的严重黄斑水肿患者,患眼行球后注射曲安奈德40mg/1ml,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6月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眼底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FFA检查眼底荧光造影改变。结果所有31眼中,有25眼(80.64%)视力提高,4眼(12.9%)视力不变,2眼复发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视力治疗前为0.11±0.19.治疗后1月、3月、6月时分别为:0.36±0.32;0.56±0.28;0.65±0.35。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治疗前为582±139μm,治疗后1月、3月、6月时分别为:329±119μm;207±58μm;175±36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眼中注射后1、3、6月分别有3眼(9.6%)、7眼(22.5%)和2眼(6.4%)眼压增高,经局部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眼未出现球后出血、眼内炎、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球后注射曲安奈德可安全有效地治疗BRVO继发的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80例80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激光光凝组(激光组)和芪明颗粒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组(联合组),分别为40只眼。随访期间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情况。结果 12个月随访时,激光组、联合组激光光凝的平均次数分别为1.9、1.4次,联合组激光光凝次数少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联合组患者较治疗前视力预后有效率分别为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联合组患者CRT较治疗前分别减少了(90.7±19.6)、(126.2±30.6)um,与治疗前的CR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7,26.085,P〈0.01)。结论芪明颗粒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可以减少重复激光光凝次数,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2例(118只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多数病例术后1周内开始行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并在术后1个月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为1~15个月,观察视力、眼底等。结果 118只眼中视力≥0.02的眼数由治疗前的49只眼(41.5%)增加到治疗后的86只眼(72.9%),其中,≥0.1的的眼数由治疗前的18只眼(15.3%)增加到治疗后的54只眼(45.8%)。玻璃体手术中未造成新的视网膜脱离,术前已有视网膜脱离的46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得到复位,其中35只眼填充硅油,22只眼已于随访期间取出硅油,视网膜脱离未复发。并发症主要有:手术后持续较浓密的玻璃体积血11只眼,其中5只眼接受了再手术;光凝期间玻璃体再出血6只眼,2只眼接受了再次手术;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只眼,眼球萎缩2只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有效治疗严重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联合应用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能显著改善手术预后,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或保留患者的视力,减少失明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倍频Nd∶YAG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伴有黄斑水肿患者68例110只眼,采用倍频Nd∶YAG激光光凝治疗黄斑区,根据患者不同的黄斑水肿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激光参数与光凝方法。术后3和6个月,观察患者视力恢复;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黄斑水肿消退情况;并进行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恢复,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局部水肿型、弥漫水肿型、囊样水肿型)激光治疗后,黄斑水肿皆减轻,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倍频Nd∶YAG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区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低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对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患者491例620只眼进行分析。术前查眼底发现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25只眼(4.0%),无症状视网膜裂孔2只眼(0.32%)。对这些有视网膜脱离潜在因素的患者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术,然后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术后1 h、3 d,1周,1、3和6个月随访患者,观察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半年内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术前排除或治疗视网膜脱离潜在因素可降低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白内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超乳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532 nm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因合并白内障而难以进行详细眼底检查或激光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3例120只眼,先行白内障超乳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对有眼底激光治疗指征者及时进行532 nm激光光凝,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经过均较顺利,人工晶体均植入囊袋内,术后检查发现需行激光光凝治疗者共35例38只眼(31.7%),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2例12只眼(31.6%),保持不变者23例26只眼(68.4%),无视力下降者,经眼底镜检查及FFA检查眼底病变明显好转并保持稳定,无继续进展者。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时进行白内障超乳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及早进行详细眼底检查,并对发现的病变及时行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