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泵在膝关节松解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单侧膝关节松解术的患者60 例,随机分成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n=30)和静脉镇痛泵组(IPCA组,n=30)。CFNB组在术后实施股神经鞘中留置导管,IPCA组在术后连接静脉镇痛泵。所有患者在术后6 h、24 h、30 h、48 h 先行被动运动训练,然后行主动运动训练。CFNB 组在训练前经留置导管注射0.25%罗哌卡因20 ml,IPCA组通过镇痛泵持续静脉输注镇痛药物(舒芬太尼200~250 μg 和氯胺酮10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康复训练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肢主动关节屈曲活动度,记录两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CFNB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IPCA组(P<0.001),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IPCA组(P<0.05),患肢主动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IPCA组(P<0.001)。结论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用于膝关节松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硬膜外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膝关节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时镇痛的量效关系及副作用的发生率,探讨这种镇痛方法在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松解术的患者80 例,随机分成4 组,即股神经阻滞组(C 组,n=20)、股神经阻滞加硬膜外注射氯胺酮0.15 mg/kg 组(K1 组,n=20)、股神经阻滞加硬膜外注射氯胺酮0.2 mg/kg 组(K2 组,n=20)和股神经阻滞加硬膜外注射氯胺酮0.25 mg/kg 组(K3 组,n=20)。麻醉成功后,K1 组、K2 组和K3 组的患者在硬膜外中注射对应剂量的氯胺酮,C组患者在硬膜外中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在股神经鞘中留置导管并且注入0.2%罗哌卡因30 ml。术后8 h、24 h、32 h、48 h 接受康复训练,每次训练前5 min 经股神经鞘留置导管注射0.2%罗哌卡因30 ml用于镇痛。观察康复训练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肢主动关节活动度,并记录4 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73 例患者参与最后的统计分析。在术后8 h,K1 组、K2 组和K3 组在康复训练中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而在其他时间点,K2 组和K3 组在康复训练中的VAS评分低于C组和K1 组(P<0.05);K2 组和K3 组的患肢主动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C组和K1 组(P<0.05),K3 组中5 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P<0.05)。结论硬膜外超前应用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早期康复治疗的镇痛具有可行性,0.2 mg/kg 是相对有效和安全的剂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对膝关节僵直松解术后早期疼痛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与连续股神经阻滞组(F组),于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松解术,术毕分别留置神经阻滞导管实施镇痛方案.术后观察术后2h、6h、12h、24h、48h、72h静息、活动(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状态下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吗啡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Ⅲ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连续股神经阻滞组(FNB,n=20)和鞘内吗啡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组(MFB,n=20).所有患者麻醉前留置股神经导管,在椎管内麻醉下实施膝关节置换手术.MFB组患者在给予腰麻药物后经腰麻针注入无防腐剂吗啡0.1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ml),两组患者术后都通过留置导管持续输注0.2%盐酸罗哌卡因5ml/h镇痛.分别记录术后6h、24h、48h及72h各时点患者休息时、主动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术后24h、48h和72h患者被动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及患肢被动弯曲度;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程度及是否存在缺氧;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差异.结果:MFB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静息和运动痛评分低于FNB组患者,(P<0.05);MFB组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略高于FNB组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过度镇静病例,术后6h均能顺利脱鼻氧;总体上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MFB组患者除了发生恶心呕吐病例多于FNB组外(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相应,MFB组镇痛满意度要高于FNB组患者(P<0.05).结论:鞘内吗啡联合连续股神经阻滞,在术后早期能显著改善镇痛效果,除恶心呕吐外,吗啡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是TKA术后早期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镇痛作用及早中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术前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年龄4078岁,性别不限,术前ASA分级I78岁,性别不限,术前ASA分级III级。根据康复期镇痛方法不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生理盐水组(NS组,n=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II级。根据康复期镇痛方法不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生理盐水组(NS组,n=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前30 min经股神经置管单次推注生理盐水10 ml;股神经阻滞组(FA组,n=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前30 min经股神经置管单次推注生理盐水10 ml;股神经阻滞组(FA组,n=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前30 min经股神经置管单次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由未参与患者分组及研究操作的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康复运动情况进行观察。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时,口服泰勒宁1#进行镇痛补救。记录术毕即刻、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前30 min经股神经置管单次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由未参与患者分组及研究操作的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康复运动情况进行观察。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时,口服泰勒宁1#进行镇痛补救。记录术毕即刻、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时的VAS疼痛评分,持续被动运动角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8周复查时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结果:在术后4-7天关节康复锻炼期,FA组患者持续被动运动的VAS疼痛评分低于NS组,FA组的CPM运动角度明显高于NS组;FA组达到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出院目标角度90度的时间明显短于NS组;两组患者术后8周关节膝关节K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及感觉麻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锻炼期股神经阻滞镇痛可以明显减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期时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时的疼痛,增加关节被动运动角度,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明显缩短人工关节达到关节被动运动目标角度的时间,并且不增加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功能锻炼期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或利多卡因持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TKA患者60例,术后镇痛方法采用持续静脉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随机均分为三组:静脉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C组)。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A组患者术后静脉给予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B和C组分别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镇痛或0.2%罗哌卡因,三组患者镇痛持续3天。记录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B、C组患者在术后6 h、24 h、32 h、48 h、56 h及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术后C组患者VAS评分小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B、C组患者术后的下地次数和行走距离均大于A组。B、C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A组,使用止痛药例数C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罗哌卡因用于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KA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股神经阻滞组(FA,n=15)和持续静脉镇痛组(IA,n=15)。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FA组患者术后通过留置导管间断注射0.5%盐酸利多卡因镇痛,IA组患者术后静脉持续输注曲马多镇痛,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3天。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FA组患者在术后6h、24h、48h及72h的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A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5±2)hvs(27±4)h,P>0.05];两组患者镇静程度总体较满意;两组患者的术后24h~72h肌力评分平均大于3级;与IA组比较,F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4vs12,P=0.009)。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康复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亚男  钱静 《全科护理》2021,19(21):2943-294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急性疼痛护理.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1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0例,两组病人均行蛛网膜下隙麻醉.A组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B组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时静息状态、主被动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静息和主被动运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镇静过度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人头晕、恶心、呕吐等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术后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0.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剑 《浙江临床医学》2007,9(2):165-16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造成的膝关节破坏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超声引导行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Ⅱ组在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下全麻.记录术中和PACU停留期间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AC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术后VAS评分和患者总体满意度评价.结果 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6h、12 h、24 h、48 h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中截骨后即刻平均动脉压、心率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效果基本一致,Ⅱ组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比Ⅰ组高(P<0.05).结论 两种方式均能满足术后镇痛需要,但Ⅰ组并发症少、风险低,操作简单直观,患者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he 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 block is a regional block that possibly provides better analgesia than that of the femoral nerve block (FNB) for hip fracture surgery.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trial performed in our institution showed that the PENG block may provide improved pain reduction compared with the FNB while preserving quadriceps strength.MethodsIn this single-center,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mparative tria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ip fracture surgery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a FNB or PENG block for analgesia. This analysis reviews the outcomes of the block effect duration and time to discharge readiness.ResultsSixty patients with similar baseline demographics were randomized. The median FNB duration was 15 hours, 35 minutes (range (hours:minutes) 4:08–30:45), and the median PENG duration was 22 hours, 50 minutes (range 6:00–32:00). The time to discharge readiness was shorter in the PENG group (3 days, range 1–14 days) than that in the FNB group (4 days, range 2–15 days).ConclusionsThe PENG block results in a faster recovery and shorter time to discharge readiness. The duration of the PENG block appears to be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FNB.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康复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常规检测及麻醉诱导等,对照组实施胸神经阻滞,试验组实施竖脊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我效能干预对于创伤后膝关节活动受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创伤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术、物理因子治疗、中医治疗和牵伸技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干预.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膝关节ROM,视觉模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在初次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常规治疗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120膝,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者48例60膝作为A组,行常规治疗模式者48例60膝作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结果术后1~3个月,A组膝关节VAS评分优于B组(P<0.05);术后1d、3d、出院当日、6月、1年,两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当日及术后前6个月,A组膝关节ROM、HS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两组ROM、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行初次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程序治疗,综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颈椎牵引、中频电疗法加按摩综合理疗等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疼痛程度,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assessmentscaleforcervicalspondylosis,CASCS)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综合康复组VAS评分下降程度及CASCS评分增加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次股神经阻滞和关节腔内单次注射罗哌卡因对膝关节镜检术后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7月,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拟行择期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股神经阻滞组和关节腔内用药组,每组90例,分别于术前1h行股神经阻滞(0.15%罗哌卡因20mL)和手术结束时在膝关节腔内注入0.6%罗哌卡因20mL。于术后4、8、24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行静止和运动时疼痛评分,记录术后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情况。结果关节腔内用药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41.11%)明显高于股神经阻滞组(20.00%)(P〈0.005)。两组患者术后24h静止时及术后8、24h运动时的VAS评分关节腔内用药组均明显高于股神经阻滞组(P〈0.001),其余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可提供更加有效的术后镇痛效果,并且用药量小,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对剖宫产术病人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6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80例。A组产妇入手术室后行自控耳穴电刺激,取神门穴,频率为1.5Hz,强度由产妇自己掌握,刺激30min后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中持续刺激至术后2h;B组不进行电刺激。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开始至胎儿剖出(T1)、胎儿剖出至子宫缝合完毕(T2)、探查腹腔至缝合皮肤切口(T3)、硬膜外腔给予吗啡至术后2h(T4)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低血压、低心率发生率;术中甲氧氯普胺、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A组较B组T3、T4时间段的恶心及呕吐发生率降低(χ2=6.135~17.670,P〈0.05),甲氧氯普胺使用率降低(χ2=26.467,P〈0.05);两组T1、T2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低血压、低心率发生率,缩宫素、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控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可明显降低剖宫产术中探查腹腔后与硬膜外使用吗啡后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但对麻醉开始至胎儿剖出时间段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