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表明:对伤员的分类非常重要。伤员分类可分3个层次。收容分类指大批伤员被送到医疗单位,等待分诊到各救治单元时的分类工作,其基础是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程序、修正的创伤评分法、《汶川I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及解放军战伤急救评分等。救治分类是伤病员到达各救治单元后,在单元内进行的伤病情评估,评分方法有简易损伤定级、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记分、多发伤记分方案等。后送分类在伤病员于本级救治机构的救治任务完成后,或伤病情超出本级救治机构救治能力而需要后送时进行,分类依据是本医疗单位后送压力、伤病员诊断、生命体征、后送风险、转运工具情况、路途距离以及接受医疗单位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汶川余震致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余震致伤的特征。方法通过整理余震期间致伤的630例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伤情、骨折部位等临床资料。结果余震致伤患者中男女外伤比例为1:1.2,其中0—14岁患者47例,15~44岁患者196例,44—65岁患者229例,≥65岁158例,致伤原因包括地面摔伤、建筑倒塌及异物砸伤、高处坠落伤。外伤部位中头部外伤106例(16.4%),胸部外伤76例(11.7%),四肢伤294例(45.4%),颈椎外伤35例(5.4%),胸腰段外伤78例(12.0%),骨盆及髋部外伤56例(8.6%),上肢挤压综合征3例(0.5%)。其中多发伤患者17例。骨折患者201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91例,多发骨折6例(3.0%),按骨折发生部位排列依次为桡骨远端骨折44例(21.9%)、足踝骨折41例(20.3%)、胸腰段骨折35例(17.4%)、下肢骨折31例(15.4%)、上肢骨折24例(12.5%)、肋骨骨折19例(9.0%)、骨盆骨折7例(3.5%)。结论余震中主要的外伤为扭伤和摔伤。损伤部位多在四肢远端,如腕、踝。脊柱损伤多见于中老年人。长骨干损伤相对较少见。  相似文献   

3.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急诊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57例创伤严重度评分>50的严重多发伤急诊死亡病例按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创伤原因等指标逐项统计分析.结果 57例死亡病例中21~50岁39例,51~65岁5例,21岁以下11例,66岁以上2例;男女之比为2.35∶1;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以颅脑伤为主者31例,胸部伤为主者14例,腹部伤为主者9例;其中4个及4个以上部位创伤者22例,3个部位创伤者29例,2个部位创伤者6例.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休克.医源性因素存在的占24.56%.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与年龄、性别、创伤原因、致伤部位及院外处理、医源性因素均相关.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击打伤害是最主要的创伤原因,颅脑、胸部和腹部伤是主要的致伤部位.创伤严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是常见的死因.错过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及医源性因素将增加死亡几率.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震,伤亡严重,4月15日华西医院急诊科接到上级指令,将会有大批量的地震伤员从青海玉树灾区直接飞机转运到我院救治,急诊科成为抢救地震伤患者的前沿阵地,预检分诊处则是急诊科的第一个救治点的关口。  相似文献   

6.
严重挤压伤病情变化快、处理难、病死率极高。地震发生时造成的房屋倒塌,所引起的损伤绝大多数为严重挤压伤,对深埋伤员进行及时搜救、现场急救、转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由于转送伤员循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的原则,而这些医院大多是基层医院,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对严重挤压伤的诊治水平、掌握救治原则、实施恰当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早期确诊创伤类别和准确定位是降低多发伤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胸部创伤是仅次于颅脑伤的第二位重要致死原因。汶川大地震伤员中肋骨骨折和肺挫伤的比例占46.49%,而骨盆和四肢骨折仅占25.29%。多发伤体格检查的可信度仅为60%,临床对腹部隐匿损伤的早期诊断尚无可靠依据。多发伤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其中多层螺旋CT被公认为评估多发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后早期伤员现场救治:5250例汶川地震伤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派出3支医疗队到北川灾区,诊治了5250名伤病员。震后1~2d伤员数最多,抢救无效死亡伤员以地震当日最多;3d后就诊伤员伤情多较轻,且能自行前往。前2位的损伤是浅表组织损伤和骨折。重症伤员中以地震当天收治最多,其中以颅脑外伤的重症者所占比例大,且死亡率较高。机械性外伤占早期地震伤的90.3%。一些伤病员出现埋压窒息伤、完全性饥饿、烧伤、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GH)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异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从“汶川”到“芦山”的转变,旨在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对比分析GH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收治伤员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伤员流、来院时间分布、伤情分类、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次地震救援中一线和二线医院收治方案、上级专家巡诊会诊模式、二级职能科室在医学救援中的职能转变、公共信息平台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伤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伤情分类、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流”峰值时间较汶川地震时显著提前,伤员转归较汶川地震好。国家级、院级专家会诊巡诊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另外,二级职能科室参与医学救援过程的模式使应急救援过程更加有序、合法。结论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GH从地震伤员的分类救治、空中转运、各级专家检诊模式以及医院二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提出应急救援遵循“变应急为常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12”地震中胸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收治的合并胸外伤或以胸外伤为主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94例,年龄(43.6±4.7)(11~80岁)。结果紧急气管插管25例,气管切开11例,呼吸机支持2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加压包扎及胸带固定153例,伴有胸部以外脏器损伤者均得到相应救治。入院8h内死亡6例,8~72h死亡2例,均合并有颅脑、胸腹、骨盆等严重多发伤,无1例剖胸手术。结论对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早期诊断应以物理检查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早期治疗以保守和胸腔闭式引流为主,严格掌握开胸指征,重视多发伤的处理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注意延迟性血气胸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龄10~88岁,平均48.5岁,18—60岁34例,小于12岁2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80岁以上2例。44例来自农村,多数房屋被毁。外伤多发生于四肢和骨盆,复合伤多见。漏诊脊柱骨折5例。手术38台次,均成功,无死亡伤员。结论农村人口多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少,这些人占地震伤员的多数。外伤部位多在四肢及骨盆。开放性伤口较多,感染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汶川大地震后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收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2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对其伤情分类、治疗方法及后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2例患者中,轻型129例,中型32例,重型21例。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和具体情况,182例患者均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20例,中残21例,重残29例,昏迷7例,死亡5例。结论对地震后颅脑损伤患者要及早发现,进行现场急救,正确处理开放性损伤,及时规范化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后17d,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接收了从汶川地震灾区转来的32例伤员,最大97岁,最小12岁,平均48.6岁。直接砸、压、埋所致多发伤30例(93.8%)。骨折27例(84.4%)。发病部位多在四肢(26例,57.8%),脊柱(5例,11.1%),骨盆(3例,6.7%),和肋、锁骨(8例,17.8%)。术后合并症包括皮肤软组织坏死及骨外露,创面不同程度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霉菌感染,褥疮,贫血,低氧血症,神经损伤等。通过正确处理伤口尽早闭合创面,运用综合措施合理处理骨折,进行肢体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积极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注重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32例伤员全部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如何快速有效进行检伤分类和抢救。方法笔者在鲁甸8.03地震批量地震伤员急诊分诊抢救中,采用检伤分类方法,把伤员分为4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3区(红区、黄区、绿区)进行分诊和抢救。Ⅰ级、Ⅱ级伤员进入红区,Ⅰ级伤员立即进行抢救,Ⅱ级伤员立即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随时准备抢救。Ⅲ级伤员进入黄区,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医护人员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Ⅳ级伤员进入绿区,由护理人员直接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结果467例地震伤员进入红区141人,进入黄区291人,进入绿区35人。3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气管插管,12例休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液体复苏。无一例伤员在急诊科死亡。达到了对地震伤员检伤分类的快速分诊分流和及时有效抢救的目的。结论医院急诊科对批量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首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及时检出危重伤员,采取分级救治,对危重伤员立即抢救,能充分保障地震伤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我院不但派出医护人员赶往都江堰市抢救地震伤员,而且还收治了大批来自绵竹、什邡等灾区的地震伤员,并取得了较好的救治效果。医院办公室作为医院的综合职能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保障政令信息畅通;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服务领导正确决策;发挥核心枢纽作用,促进工作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高原地区灾害救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携带了便携式超声仪,对106例玉树地震伤员进行急诊超声检查和鉴别分类,其中男32例,女74例,年龄(32+13.2)(5~86)岁,胸部外伤32例,盆、腹腔外伤27例,急腹症12例,孕产妇23例,四肢外伤9例,晕厥3例。结果便携式超声仪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即使初上高原的医务人员也能使用。106例均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结论轻便的便携式超声仪适用于高原灾害救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的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灾害中收治的281例颅脑损伤伤员。结果281例颅脑损伤伤员中,重型46例,中型132例,轻型103例。开颅手术58例,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47例,死亡4例,重残6例,中残18例,轻残36例,痊愈201例,转送上级医院16例。结论地震灾害中大量的颅脑损伤伤员,经快速合理的组织协调,准确掌握病情,合理的治疗,及时手术,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残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