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探讨脑脉康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脑脉康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脑缺血3 h及再灌注7、24、96和168 h的BDNF、bFGF蛋白分布、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凋亡细胞分布与时相关系以及脑脉康的干预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缺血3 h、再灌注7 h半暗区皮质及新纹状体区BDNF、bFGF表达即明显升高,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缺血侧海马CA1~CA3区及丘脑则于再灌注96 h达到高峰.缺血侧半暗区神经元凋亡于24~96 h达到高峰;海马CA1~CA3区及丘脑、纹状体区于再灌注168 h仍有相当数量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于再灌注24~168 h BDNF、bFGF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凋亡细胞数则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的表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状态的恢复,对脑缺血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脑脉康可能通过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表达,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C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神经功能恢复最为关键的病理改变,影响着临床上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的自主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脑内血流动力学障碍;氧自由基增多;炎症因子表达量增加;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内外离子失衡,产生钙超载,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等。参附注射液主要是由人参、附子的提取物配制的复方制剂,具有扩张冠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氧自由基,减少血黏度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器官保护。经科学研究证实,参附注射液对C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与提高脑内血液循环、减轻组织结构损伤、改善脑内能量代谢紊乱、消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调控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再生等机制有关。本文综述了参附注射液在CA后缺血缺氧脑组织保护中的作用及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再灌注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引起脑出血和脑水肿。与此同时机体内释放大量的细胞和化学因子可以调控血脑屏障的开放。目前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主要机制为炎症因子的浸润,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以及水通道蛋白的开放等。通过对以上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脑保护药物,并进一步明确各种脑保护药物的治疗靶点和疗效。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是人们近年来发现的机体内源性脑损伤保护机制,即预先给予轻微、短暂性、亚致死性缺血可以产生确切的脑保护效应以及此后对持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促进梗死区血管的生成,改善神经功能,最终发挥脑保护作用。通过激活和动员机体内在的保护机制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神经损害有望成为防治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策略,本文拟对这一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在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碱低剂量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分别在再灌注后3 h和24 h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在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采用连续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表达的部位及数量.结果:小檗碱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大鼠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明显缩小,小檗碱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调高Bcl-2阳性细胞数增多、Bax阳性细胞教减少,Bcl-2/bax的表达比例增加(P<0.05);大鼠额顶部皮质神经元凋亡数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高剂量组大鼠额顶部皮质Bcl-2、Bax阳性细胞数,皮质神经元凋亡数目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行为障碍.缩小梗死体积,可能通过上调抑凋亡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去势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的影响,研究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机制。方法: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①假手术对照组:不切除卵巢,不夹闭颈总动脉;②脑缺血再灌注组: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手术,不切除卵巢;③去卵巢对照组:切除卵巢,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手术,不补充雌激素;④补充雌激素组:切除卵巢,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手术,补充雌激素(切除双侧卵巢30d开始补充雌激素,连续2周)。脑缺血再灌注12h,处死动物取材,10%脑组织匀浆,检测一氧化氮含量,冰冻切片,NOSmRNA原位杂交,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CD54的表达,电镜观察脑细胞膜结构系统的非特异性损伤。结果:去卵巢组脑组织NO的含量明显降低,NOSmRNA的表达减弱,脑细胞膜系统的非特异性损伤加重,脑细胞的凋亡增加;补充雌激素组脑组织NO的含量增高,NOSmRNA的表达增强,脑细胞膜系统的非特异性损伤减轻,脑细胞的凋亡减少,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缺乏雌激素的大鼠体内适当补充雌激素能减少脑细胞的凋亡,增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花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70只 ,随机分为红花组 ,盐水对照组 ,假手术组 ,单纯缺血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光镜、电镜、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aspase 3、Bcl 2在脑缺血再灌后不同时间蛋白表达的变化 ,并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其免疫强度。结果 红花与盐水对照组相比使相应时间点Caspase 3表达降低 ,Bcl 2表达升高。结论 红花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立体定向侧脑室内注入转化生长因子β1,观察不同剂量TGF-β1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GF-β1小、高剂量治疗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明显下降,小剂量与高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TGF-β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剂量无明显关系;其机制可能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立体定向侧脑室内注入转化生长因子β1,观察不同剂量TGF-β1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TGF-β1小、高剂量治疗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明显下降,小剂量与高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TGF-β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与剂量无明显关系;其机制可能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机体器官缺血一定时间后再恢复血流灌注,组织损伤反而进行性加重,可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电针刺激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但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尚少,为此我们应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电针对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CL-2和BAY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YVAD-FMK(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态测量脑组织中Ⅱ-1β含量、脑水含量及海马CAI区神经元计数的变化以及YVAD-FMK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YVAD-FMK能够减少脑组织IL-1β的含量,减轻脑水肿及能显著降低海马CAI区神经元减少的幅度。结论 YVAD-FMK(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NF—kB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胸手术;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00min;环磷腺苷葡胺注射组在心肌缺血前静脉输注环磷腺苷葡胺2mg/kg。心肌细胞凋亡和NF-KB表达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环磷腺苷葡胺注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心肌组织中NF—kB表达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和NF-kB表达。  相似文献   

13.
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缺血损伤及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肠黏膜缺血损伤及再生修复的特征及规律,以及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小肠缺血及再生修复过程中肠黏膜结构、黏膜隐窝上皮细胞分裂活性及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lh,肠黏膜损害加重,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黏膜隐窝上皮细胞分裂活性降低;肠黏膜再生ld、3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黏膜隐窝上皮细胞分裂活性增加,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肠黏膜结构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 肠上皮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再生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蒙古种沙土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全脑缺血20 min后再灌注24 h;BDNF预处理6,12,24,48 h组(PR6,PR12,PR24,PR48),PR6,PR12,PR24,PR48各组分别于脑缺血前6,12,24,48 h经侧脑室注射BDNF(0.5 μg/只)进行预处理,缺血20 min后分别再灌注24 h.实验地点在贵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后去除动脉夹使血流再通的方法制作全脑I/R损伤模型,夹闭过程中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翻正反射消失等则说明产生全脑缺血.除C组外的所有动物分别于脑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结束时断头取脑,取视交叉后1~4 mm处的额叶皮层组织制备石蜡切片,TUNEL法检测脑皮层凋亡神经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结果 C组未检测到凋亡细胞及Bcl-2,Bax蛋白阳性表达细胞;I/R组及BDNF预处理各组沙土鼠脑皮层均可检测到凋亡细胞,且BDNF预处理各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为0.000;与I/R组比较,BDNF预处理各组脑皮层Bcl-2蛋白阳性细胞指数均显著增高,而Bax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均显著降低,P值均为0.000;BDNF预处理各组中以6,12 h预处理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指数较低,P值分别为0.056和0.001,而Bcl-2蛋白阳性细胞指数较高,P值为0.005.结论 不同时间窗的BDNF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脑I/R后神经细胞凋亡,有明显脑保护作用,以脑I/R损伤前6,12 h时间窗内给予BDNF预处理的脑保护效果较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及抑制Bax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高血糖条件下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处理对高血糖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建立高血糖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组(治疗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min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比较两组在相同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相同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减少,空泡化改变减轻,组织间水肿减轻。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处理能减轻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处理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组(治疗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min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比较两组在相同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相同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减少,空泡化改变减轻,组织间水肿减轻。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处理能减轻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对体外培养的缺氧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观察缺氧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纳洛酮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 12 d的Wistar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加纳洛酮组。缺氧 6h后在常氧下继续培养2 4h,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段神经元细胞凋亡率。结果 :缺氧能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纳洛酮可以降低凋亡率 ,与缺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纳洛酮可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 ,对神经元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山莨菪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神经元调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I区存活神经元数目、原位末端标记(TUNEL)阳性细胞数目、热休克蛋白70(HSP70)阳性细胞数目以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Pulsinelli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Ani在脑缺血再灌注的迟发性损伤阶段对海马CAI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HSP70阳性细胞数目以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Ani可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HSP70的表达,减少神经元调亡的发生,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数目。结论:Ani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调亡,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数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高血糖条件下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对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建立高血糖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高血糖组(n=18)、盐酸氟桂利嗪+高血糖组(简称氟桂利嗪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min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比较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各再灌注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相同再灌注时间点,氟桂利嗪组比高血糖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P〈0.05;相同时间点氟桂利嗪组较高血糖组梗死体积缩小,其中再灌注3、6h组间比较P〈0.05,再灌注24h组间比较P〈0.01;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各再灌注时间点比较,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减少,空泡化改变减轻,组织间水肿减轻。结论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能减轻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联合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及Ani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海马CA1区HSP70蛋白的表达,存活神经元数目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脑缺血预处理联合Ani治疗可使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CA1区HSP70蛋白的表达快速而持久,并可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减少神经元的丢失,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数目。结论:脑缺血预处理联合Ani治疗可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时HSP70蛋白的表达,提高存活神经元数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