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指导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耐药和复发。进行抗结核药物TDM,可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为推进中国结核病TDM规范化,保证TDM的科学性、伦理性、合法性,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经有关结核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就抗结核药物TDM的意义、适应证、检测方法、实施流程及TDM的质量控制等,制订了《抗结核药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的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在解除结核病人痛苦,切断结核菌传播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有的是难以预测的。但如果我们对不良反应能够正确认识,准确判定,合理处理、积极防治,则抗结核药品的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出现,提高抗结核药品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对结核病化疗和控制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的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在解除结核病人痛苦,切断结核菌传播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有的是难以预测的。但如果我们对不良反应能够正确认识,准确判定,合理处理、积极防治,则抗结核药品的不良反应可以减少,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出现,提高抗结核药品用药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对结核病化疗和控制工作的影响。一、正确认识不良反应我国现在使用的药品不良反应概念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因此,应排除伪药劣药等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害[2]。药品不良反应有别药源性疾病(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和包括超量、误服、错用等情况下导致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也有别于药品不良事件(指在药品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不一定与所用药品存在因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应予区别。抗结核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对肝、肾、血液、胃肠、精神神经和过敏反应等各方面,而且各种抗结核药品均...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目前, 在结核病诊断、抗结核药物代谢、监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的考核与判断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代谢组学可提供细胞和代谢过程中的下游产物及特定组织或器官健康/疾病状况等关键信息, 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药物代谢、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的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近年研究表明, 应用尿液代谢组学对结核代谢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 不仅能区分结核病与潜伏结核感染还能用于鉴别肺结核病与其他肺部疾病, 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应用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抗结核药物的代谢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为研发新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提供重要手段。此外,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对于判断结核病的程度及其治疗转归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尿液代谢组学在结核病诊断、抗结核药物代谢、监测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的考核与判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耐多药结核病是由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原发感染或抗结核药物用药不当产生继发耐药所致,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策略的一大阻碍,目前治愈率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或治疗方法。中医药在减轻结核病症状、联合西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以及提高患者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水平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作者对中药抗结核治疗的体外及人体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依然是危害人民生活和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治疗与控制的主要武器。抗结核药物进入机体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脏器或组织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ADR)。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化疗终止.严重不良反应还可能危及生命。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可分为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本文将综述这两方面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以引起临床医生和药物工作者的重视.共同关心药物质量,确保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结核分枝杆菌作为一种巨噬细胞胞内寄生菌,传统药物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大甚至耐药性增加等局限性问题。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抗结核新剂型,可将经济廉价的药物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递送到巨噬细胞内,以杀死正在复制或潜伏期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此框架下,笔者探讨了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对巨噬细胞主被动靶向机制,及用于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先进材料。此外,总结了影响靶向递送效率的因素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日趋增多和新抗结核药物的缺乏,为结核病的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环丝氨酸(cycloserine,Cs)是在1952年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抗结核治疗的一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结核作用强大的吡嗪酰胺、利福平的上市,且Cs导致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报道的出现,使Cs逐渐淡出临床抗结核病治疗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异烟肼、利福平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Cs被再次启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用于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治疗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且治疗时间较长,迫切需要研发抗结核新药。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成果十分有限,对现有药物体内外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进行研究,优化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作者主要对PK/PD研究方法及抗结核药物PK/PD特点进行综述,为临床优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引起的结核病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同时由于愈发严重的耐药问题,使得对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更为迫切。抗菌谱广、耐药性低的抗菌肽在治疗结核病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天然抗菌肽的低稳定性等局限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药物递送系统,特别是纳米药物递送载体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抗结核抗菌肽的特征、作用机制和靶点,及近年来抗结核抗菌肽的生产、修饰和优化、与化疗药物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针对抗结核抗菌肽治疗面临的问题和抗结核药物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分析和展望了多种纳米材料作为抗结核抗菌肽递送载体的研究与应用,期望对更有效的结核病疗法的研发提供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现有的化疗方案存在疗程长、不良反应多、效果不佳等问题。临床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药物组合方案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作者对近些年上市和处于研究阶段的抗结核新药药效学特点及相互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为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及新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抗结核药品电导入联合化疗对胸壁结核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2月间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就诊的192例初治胸壁结核患者,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抗结核药品(2H-R-Z-E/7H-R-E)+超声电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组(简称“电导组”)和单纯口服抗结核药品治疗组(2H-R-Z-E/7H-R-E)(简称“对照组”)。电导组纳入患者97例,失访2例,最终入组95例;对照组纳入患者95例,失访10例,最终入组85例。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胸壁结核的治疗效果。结果 电导组患者中,64例获得治愈,13例疗效为显效,总有效(治愈+显效)率为81.1%(77/95);对照组患者中,18例获得治愈,2例疗效为显效,总有效率为23.5%(20/85)。电导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38,P<0.001)。结论 胸壁结核超声抗结核药品电导入联合口服抗结核药品应用于胸壁结核的治疗,疗效优于传统的口服抗结核药品治疗,可以作为胸壁结核围手术期抗结核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抗结核药品电导入联合化疗对胸壁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2月间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就诊的192例初治胸壁结核患者,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抗结核药品(2H-R-Z-E/7H-R-E)+超声电导入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组(简称"电导组")和单纯口服抗结核药品治疗组(2H-R-Z-E/7H-R-E)(简称"对照组")。电导组纳入患者97例,失访2例,最终入组95例;对照组纳入患者95例,失访10例,最终入组85例。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胸壁结核的治疗效果。结果电导组患者中,64例获得治愈,13例疗效为显效,总有效(治愈+显效)率为81.1%(77/95);对照组患者中,18例获得治愈,2例疗效为显效,总有效率为23.5%(20/85)。电导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38,P<0.001)。结论胸壁结核超声抗结核药品电导入联合口服抗结核药品应用于胸壁结核的治疗,疗效优于传统的口服抗结核药品治疗,可以作为胸壁结核围手术期抗结核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十大死亡疾病之一。相对于敏感肺结核的高治愈率,耐药肺结核治疗成功率低、死亡率高。近年来,以抗结核新药为核心的全口服治疗方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克服了二线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缺点,提高了耐药肺结核的治疗成功率。但如何选用抗结核药物组成安全有效的全口服方案,以及如何开展相关治疗方案的研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梳理耐药肺结核化学治疗药物、含注射剂方案向全口服方案过渡以及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展的短程、超短程全口服方案的相关研究及其制定的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做出了相应的评论、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及启发,以期为临床科研人员更好的认识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了解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于2006年采用系统综述方法,以“结核+药物”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发表于1996至2005年的文献,对文献的报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抗结核治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发生率、可能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预后等。结果根据检索结果、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17篇。近10年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为12.62%,其中以肝损害的报告发生率最高,合计发生率为11.90%。不同诊断标准、不同性质研究单位、不同研究类型报道的肝损害发生率有区别,但前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队列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或曾有肝病史的结核病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转归较好,在报告了转归的文章中,85.84%的患者不良反应治愈。结论我国抗结核治疗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不良反应的防治,以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细菌内毒素和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能够减轻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所致的免疫损伤。但糖皮质激素在迅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病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亟需规范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本共识简要介绍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病的优势和基本原则,提出必要时在强力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等的推荐意见,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强调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病应慎重并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和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流行,糖尿病对MDR-PTB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汇总国内外文献资料对MDR-PTB并发糖尿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呼吸道其他细菌感染情况、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和应用,以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探究糖尿病对MDR-PTB的影响。结果提示,糖尿病是MDR-PTB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有效控制血糖、合理选择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是提高MDR-PTB并发糖尿病患者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know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during gestation. METHOD: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ho were treated for MDR-TB with a regimen including pyrazinamide, ethambutol, para-aminosalicylic acid, cycloserine and 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 RESULT: All patients showed a good response to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without any serious adverse effect, and were culture-negative at the time of delivery. Two patients delivered vaginally at weeks 40, and one patient delivered surgically at weeks 38. All newborns were healthy, and their tuberculin skin tests and placental tissue examinations were negative for tuberculosis. CONCLUSION: MDR-TB can be successfully treated during pregnancy by using a regimen including effective second-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术后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后经不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后改为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通过对比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前后的化疗成功率、植骨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以及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为75.0%(12/16),治疗失败率为25.0%(4/16);植骨融合率为81.3%(13/16);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VAS得分平均为(5.8±1.4)分;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后VAS得分平均为(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0);12例患者椎体感染及椎旁脓肿逐渐吸收。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9/16),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31.3%(5/16),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43.8%(7/16),贫血的发生率37.5%(6/16),头晕的发生率12.5%(2/16),皮疹的发生率6.3%(1/16)。减少利奈唑胺剂量后,与利奈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但与利奈唑胺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疗程长达18~24个月、药物不良反应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耐药谱广泛,不能选择二线抗结核药物组成有效的治疗方案,导致死亡率高。因此,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新药的研究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改变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研发的pretomanid(PA-824)与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组成的BPaL方案,针对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疗程短、全程口服、治疗依从性高、治愈率高等优势,为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方案于202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荐使用。目前,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两种药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并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用于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因此,亟待PA-824能早日在我国获批使用,以挽救更多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生命。为此,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结核病防治、临床和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撰写了《Pretomanid(PA-824)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应用建议》,以期为加快PA-824及BPaL方案在我国的注册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