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田永刚 《西部中医药》2008,21(10):12-13
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的病机为寒热互结。寒热互结的提法最早见于《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但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寒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不可能互结。其实寒热互结实为寒热错杂,对其君药的认识主要有以半夏为君、以黄连为君、以半夏黄连为君、以黄连干姜为君等4个方面,但通过分析半夏泻心汤方名与药物剂量可以提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应为半夏。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的常用方,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笔者根据寒热错杂辨证点用于咽炎的治疗,其效尚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聂鲲 《中医研究》2012,25(7):75-78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寒热共伍、攻补兼施、苦辛并进、阴阳并调为组方特点,功用和胃降逆、散结除痞.本文就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概况进行了综述,认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将会随着现代医学的理论研究而不断发展,在临床新用方面亦有很大潜力;临证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寒热错杂这一病机关键,对于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胃肠道疾病均可用之,且要根据不同病症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有和中降逆、消痞散结之功,王振亮教授认为其主治证为中焦阳虚,热结于内,寒热互结中焦。通过对王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红斑性胃窦炎、咽部憋紧等4则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总结半夏泻心汤的主治功效,以期为运用半夏泻心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部分皮肤病患者症状繁多,虚实寒热并见,致使辨病易而辨证难。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经方之一,叶建州教授临床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皮肤病获得良好效果。叶老师认为,半夏泻心汤病机为寒热错杂,病位在半表半里,病之所系为少阳,病性为正虚邪实,诊治慢性难治性皮肤病重在抓住病机,从定机、定证入手。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缓慢、隐匿,病势缠绵难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癌变倾向,可发展为胃癌,因而备受关注。CAG病因繁多,病情复杂,临床上多由寒热之邪互搏损伤脾胃而为病,故以寒热错杂之证多见,而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经典方剂,在CAG的治疗上已经展现出一定的优势。本文从中医对CAG的认识分析半夏泻心汤在临床治疗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9.
孙丽珍  王三虎 《中医药导报》2019,25(16):131-132,141
总结王三虎活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王三虎认为半夏泻心汤方组方精简、配伍严谨,针对寒热错杂,气机不利,虚实夹杂的病机,灵活应用可达散寒除热、疏利气机、补虚泻实之效。平调寒热可调整阴阳,辛开苦降方可疏利气机,甘苦辛并用可补虚泻实,应用时贵在辨病辨证相结合、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本为治疗伤寒误下后,中焦寒热错杂之痞证而设.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从调理脾胃出发,根据肺与脾胃的关系,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辨证加减,应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并根据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阐述其治疗咳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  相似文献   

14.
加水量与煮取量是影响汤剂质量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伤寒论》中汤剂加水量与煮取量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整理,研究发现其加水量与煮取量具有类方相似的规律;认为影响加水量的因素主要有方剂功效、方剂药量、药物药性等,而煮取量的多少主要由服药情况决定;该研究结果可以给现代煎药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利于汤剂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痞名方,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病机探讨其治痞机理,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运用“麻沸汤浸渍”是该方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独特煎煮方法可“取其气,薄其味”,即“取大黄、黄连、黄芩清扬之气,去苦泄之味”,避免大黄、黄连、黄芩苦寒趋下,药过病所.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待深入认识,“薄其味”或非“去其味”,“薄”乃量之变化,非“去”之质变.并通过对“薄其味”之意蕴深入探讨,提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或非热邪为患,或是火邪致痞.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著作中,张仲景将《内经》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张仲景的三泻心汤,运用其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将其治法特点运用于临床,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功在和中降逆,补脾助运,其主要适应证为"心下痞",其病因有偏寒、偏热的不同,但挟湿是其共性,舌苔以白腻、黄腻居多。现代医家运用其治疗胃肠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结肠炎,胰腺炎等,取其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寒热并调之功,为治痞之良方。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伤寒杂病论》汤剂服量情况,总结出其日服次数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频服等9种情况,以日三服占多数,这一服量方法较现代多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早晚服二次"更为合理;每次服量有1升、1.5升、8合、7合、6合、5合、8.3合、6.7合、7.5合等。张仲景对服量的控制方法有"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不效加量""以知为度、逐渐变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几种,充分体现"随症施量"原则。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