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后路、单侧椎间孔、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新鲜的雄性小牛L1~L5节段脊柱标本15个.随机取5个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非破坏状况下测试其力学指标后,再将15个标本随机分为3组,按要求制作L4/5前路椭圆形碳纤维Cage 1枚融合(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后路长方体碳纤维椎间Cage 2枚融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和侧方椎间钛合金Cage 1枚融合(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模型.测试完成后,每个标本附加L4/5节段双侧Moss-miamiTM椎弓根螺钉测试.结果: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应变和位移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强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组间以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变化最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各组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都有加速上位相邻节段退变的趋势,附加内固定比单纯融合更易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退变趋势更加明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趋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女,29岁.0.5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间伴右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无麻木, 不过膝关节,疼痛为持续性,咳嗽不加重.无明显盗汗及咳嗽.既往体健,否认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脊柱轻度向左侧弯,L1棘突上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80°,右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较左侧亢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感觉、活动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风湿全套、结核抗体未见异常,ESR 17 mm/h;腹部B超未见异常;X线片:双肺清,L1椎体异常改变;CT:T12、L1椎体骨质改变并椎旁软组织肿胀:考虑胸腰椎结核合并椎旁冷脓肿形成可能.术中所见:T12、L1椎体前方前纵韧带内见一韧质包块,包膜光滑完整、边界清楚,内为油脂样物质.T12、L1椎体前部骨质破坏.病理组织学检查:(T12、L1)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相关的手术器械是按照西方人体格设计,和国人体格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融合物难以置入,所以探讨相关的解剖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目的:测量腰椎椎间孔及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相关的解剖参数.方法:对14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腰段椎间孔宽度、长度、高度进行了观测;对腰椎各结构与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与结论: 结果表明腰段(L1~L5)椎间孔宽度逐渐变小;L1-L4椎间孔高度逐渐增大,L5略小于L4,L1~L5高度均明显大于其宽度(P<0.01);L1~L5椎间孔长度逐渐增大(P<0.05).L1至L5椎板峡部宽、下关节突最外侧缘至后正中矢状面距离逐渐增大,其性别间、左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国人经椎间孔入路能满足高度9~14 mm单枚椎间融合器斜向置入,单枚椎间融合器置入不会因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而导致脊髓与神经根损伤.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65岁.因发现腰椎占位性病变12天于2018-06-02入院.患者12天前因干活后出现腰背痛,于横店文荣医院就诊,查腰椎MRI、CT等检查发现:L3椎体及左侧椎弓根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ECT示:L3椎体及左侧附件区骨质破坏伴骨代谢轻度活跃.当时无下肢疼痛、乏力,无马鞍区麻木,无大小便费力,无夜间痛表现,久坐...  相似文献   

5.
病例1,女,76岁,因腰痛就诊,自觉左腰部发僵,休息后减轻.X线表现:正位片示L4椎体左侧茎突肥大,宽基底起自左侧横突根部,斜向外下走行,尖端部圆钝,与L5椎体左侧上关节突形成假关节,宽约1 mm,边缘骨质稍硬化.侧位片示该假关节重叠于L4-5椎间小关节处.L3-4及L4-5椎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6.
背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采用微小切口经可扩张通道进行,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相比,微创技术视野小,操作更为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恢复.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检索2005至2012年间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4种中文主要骨科杂志,纳入以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为研究对象,比较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纳入7个研究(856例患者).7个研究圴选用手术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手术操作时间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6个研究选用术中出血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P <0.00001);2个研究选用手术后下地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开放手术(P <0.00001);6个研究选用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并发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个研究选用融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术后融合率与开放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提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多发性骨髓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65岁.2009年因左背部肿物疼痛到医院就诊.查体:右乳腺内上象限可触及3 cm×2 cm实性肿物,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背部可触及6 cm×3 cm肿物,边界不清,质韧,触痛,活动差.胸部CT示:(1)右乳癌可能性大;(2)C7或T1椎体,L2椎体及左侧第3、9肋骨骨破坏,考虑转移性病变;(3)左侧椎旁区胸膜不规则增厚,转移性病变?全身骨扫描:左第9、10肋骨局部、右锁骨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骨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许凡勇  肖家和  尼玛  黄华 《华西医学》2008,23(1):161-162
患者,女,14岁,因偶然发现脊柱侧凸 而就诊。查体:神清,智力正常,四肢肌 力、肌张力正常,脊柱曲度稍向左侧凸。CT检查:以L1、2椎体为中心,脊柱曲度稍向左侧凸;T12-L1、L1-2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面欠光整,提示椎间盘发育不良(图1);T12、L1、L2三个椎体棘突融合,部分椎板裂(图2);L1椎平面椎管内中线区域见前后走行稍高密度线样影(图3)。图2.脊柱矢状MPR:T12-L1、L1-2椎间隙变窄,关节面欠光整;T12、L1、L2椎体棘突融合图1.脊柱冠状MPR:脊柱稍向左侧凸,T12-L1、L1-2椎间隙变窄MRI检查:T2WI轴位见L1椎平面脊髓一分为二,分别由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128-1129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和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的效果对比。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43例,根据患者植骨方法不同分为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TLIF)组和和单纯后外侧植骨(PLF)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情况。TLIF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PLF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患者的融合率明显高于PLF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运动增加评分和感觉增加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Cobb角恢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Cobb角恢复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0.05。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手术患者的脊柱骨性融合率较高,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在临床上,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最好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同时能够预防单纯植骨时植骨面微小活动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增加植骨融合率.但在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时,仍存在不同植骨物的选择:是取整块自体骨?还是运用钛网植骨?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92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6例行单纯植骨,21例行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Robinson植骨),65例行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6例单纯植骨患者中2例发生植骨块脱出,1例发生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21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患者中6例发生椎间高度丢失,3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65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中11例发生内植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果显示单纯植骨因外固定时间长、并发症多目前较少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存在植骨吸收和供区并发症的缺点;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解决了供区并发症的问题,但仍存在钛网下沉、椎间高度丢失的缺点,术后6-9个月椎间高度丢失无明显增加,已获得椎间融合,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不需要特别处理,由于它能从根本解决植骨供区并发症的问题,因此提倡使用钛网植骨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后的重建,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