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及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均需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利奈唑胺属恶唑烷酮类抗生素,是治疗MDR-TB及RR-TB的二线核心抗结核药物之一,其抗结核作用较强,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现象增多且具体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利奈唑胺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耐多药结核病(MDR-TB)需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结核病防控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环丝氨酸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较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1年推荐环丝氨酸作为MDR-TB的二线核心口服抗结核药物之一,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环丝氨酸耐药增多且具体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环丝氨酸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环丝氨酸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是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在治疗结核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抗结核药物治疗不当会引起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导致结核病抬头。结核的耐药多与耐药基因突变有关,笔者总结了常见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耐药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氨基水杨酸(PAS)是20世纪40年代研发的有效抗结核药物之一,其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有利于增强其他抗结核药物疗效并减少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目前,PAS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有效抗结核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PAS耐药现象逐渐增多,但具体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PAS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PAS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球范围内结核病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且耐药结核病所占比例较高,因此不断有新型抗结核病药物被研发出来并应用于临床。氯法齐明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二线核心抗结核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且疗效肯定,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耐药现象增多。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氯法齐明相关基因,旨在为结核分枝杆菌对氯法齐明的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和肺病(WHO/IUATLD)抗结核药物耐药监测报告中所提及的国家都发现有结核病耐药.WHO估计全球约5000万人感染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每年MDR-TB患者约40多万,其中50%是新发病例.2003年WHO在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DOTS)策略的基础上,提出DOTS-plus控制耐多药结核病的策略.然而,如何早期诊断耐多药结核病,一直是结核病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药物敏感试验主要为培养法,如比例法、绝对浓度法、Bactec960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的特征,预期为临床药物的选择和耐多药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和重庆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结核内科2013年7月16日至2015年3月11日期间753例临床诊断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体液标本,采用液体培养法分离培养分枝杆菌,对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进行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并与全国2007-2008年结核病耐药基线调查结果相比较。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共分离培养出538例分枝杆菌菌株,经鉴定确认结核分枝杆菌有503例,占95.8%(503/538),非结核分枝杆菌有35例。2.503例耐多药结核患者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MDR有428例,XDR有75例。仅对INH和RFP耐药的菌株有34例,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的菌株有61例,且两种耐药谱在初治与复治分类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初治与复治耐多药结核患者在"31-40"和"41-50"年龄组人数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EMB耐药率远低于全国2007-2008年结核病耐药基线调查结果。结论重庆地区大部分耐多药结核患者对多数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要加强防控,以免进一步发展为广泛耐药患者。对31-50岁左右的初治耐多药结核患者选择用药方案需慎重,以免初治失败。EMB耐药率较低,在重庆地区用于治疗培阳耐多药结核仍有很大的临床抗结核价值,但需予以关注,谨防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8.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监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抗结核病药物相继问世,使结核病的治愈成为可能,但随之出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染色体自发突变导致对某种抗结核病药物耐药的发生频率为10^-6~10^18,由于不同药物耐药的突变位点不同,同时使用3种抗结核药的同时耐药频率为10^-18-10^20。因此,联用3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时,发生抗结核药物耐药的概率极少。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为耐药的发生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被人为放大的结果。不合理的用药、治疗管理不善、药物供应不足和质量不佳以及间断用药等,刺激结核分枝杆菌发生耐药性,即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随后,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在人群中传播,发生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即原发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耐多药结核病(MDR-TB)是指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  相似文献   

9.
孟慈平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265-2266
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又称难治性结核病,是指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至少对异烟肼、利福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同时耐药。近年来MDR-TB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我国的发病率居全球第二[2]。我院是一所结核病专科医院,MDR-TB是我院常见疾病,其中以耐多药肺结核最为常  相似文献   

10.
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之一,特别是用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逐渐增多,其耐药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及其与基因变异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的发病和转归与宿主的免疫状态、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和抑制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黄芩苷、虎耳草糖苷D、大黄提取物、异甘草素、黄芪多糖等诸多中药成分或中药提取物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加强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或破坏结核分枝杆菌的生成等不同途径起到辅助抗结核治疗的作用。作者对不同中药小分子化学物质对结核病的免疫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中药辅助治疗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汤玉婷  桑莹莹  夏超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2):1339-1342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治疗多采用化学抗结核药品联合用药,而患者极易发生多重耐药,使治疗周期延长、心理压力增加;同时,长周期的化学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适宜技术具有中医特色,采用多种中医诊疗手段巩固治疗,具有安全、简便、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作者以结核病症状护理为线索,检索并综述近几年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护理过程中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现状,以期望中医适宜技术在结核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治疗多采用化学抗结核药品联合用药,而患者极易发生多重耐药,使治疗周期延长、心理压力增加;同时,长周期的化学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适宜技术具有中医特色,采用多种中医诊疗手段巩固治疗,具有安全、简便、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作者以结核病症状护理为线索,检索并综述近几年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护理过程中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现状,以期望中医适宜技术在结核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过去二十年间文献发表的中药治疗肺结核病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了从1997-2016年期间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且进入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有关中药治疗结核病的论文报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将文献报道的相关组方数据输入后,依据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1998年以后报道的文献中共发现了172个药物组方,共包含257味中药,其中百部(47.7%)、白芨(34.9%)和麦冬(34.9%)使用频次最高,它们在超过1/3的现代中药方剂中有过使用。而组合出现频率超过了20次且置信度大于0.8的中药有13味,其中白芨和百部组合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麦冬和百部。抗肺结核组方规律的网络关系图中处于核心和复杂网络中心的是麦冬、百部和川贝母这三味中药。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8个新处方。结论与传统药典中记载的抗结核药物组方相区别,现代刊物发表抗肺结核药物组方在重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的组合及其关联程度、提取的常用药对和核心组合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其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搜集文献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核病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7月国内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公开发表的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核病的相关文献,纳入原发病为结核病,试验组为中西医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文献中有肝损伤病例报告,肝损伤患者原发疾病、用药方法与剂量等资料的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剔除不符合要求(非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回顾性研究、综述等)的文献、文献信息提供不完整或出现错误,以及质量较低或数据可信度差的文献,最终纳入22篇文献。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纳入的22篇文献中,结核病患者2561例。试验组的肝损伤发生率[12.05%(156/1295)]明显低于对照组[24.33%(308/1266)](χ 2=65.096,P<0.001)。其中试验组的初治方案、复治方案、耐药结核病方案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0.65%(23/216)、4.35%(3/69)、10.86%(19/175)]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12%(54/215)、13.04%(9/69)、26.75%(42/157)](χ 2=15.371,P<0.001;χ 2=3.286,P=0.070;χ 2=13.940,P<0.001)。 结论 与单纯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终止结核病目标的实现需要提升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质量,开展患者关怀行动是关键。为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核病患者医疗服务模式,提升我国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水平和质量,作者系统阐述了结核病患者关怀的涵义、工作进展,以及具体举措和意义。为了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在传承既往结核病防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展全方位的结核病关怀行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脊柱与骨关节结核临床治疗流程。方法三位一体是指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的西药抗痨、谨慎的外科手术三种治疗手段并重的骨关节结核治疗方法。结果完成治疗的184例患者中178例(96.7%)获得临床治愈;55例仍在治疗中。结论三位一体、方法有效地减少了骨关节结核复发和耐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珍  常立阳  王玲华 《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1):1132-1138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我国肺结核患者人数众多,目前结核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结核病治愈率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较低的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作者从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中药治疗肺结核的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检索中文文献,检索词为“肺结核”“中药”;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外文文献,检索词为“tubercul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时间限定为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12篇(中文文献405篇,英文文献107篇),最终纳入363篇(中文文献352篇,英文11文献篇)。运用Rapidminer软件进行信息提取,探索中医治疗肺结核的核心中药、常用配伍组合,分析用药规律及药物联用情况。采用BATMAN-TCM数据库获取高频药物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DisGeNET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及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和筛选核心中药治疗肺结核的作用靶点,并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 中药治疗肺结核常用补虚药(663次),其次为活血化瘀药(403次)及清热药(325次),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甘草(122次),其次为当归(102次)、生地(99次)、白芍(74次)。配伍组合频次最高的两两药对是甘草-当归(70次),其次为甘草-生地(52次);3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37次),4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白芍(24次)。在生地、白芍配伍时当归也出现的概率为95.0%。筛选出甘草、当归、生地和白芍等4味高频次中药抗结核关键靶点基因92个,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14个基因)、白细胞跨内皮迁移(13个基因)、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10个基因)、ErbB信号通路(10个基因)等来发挥抗结核作用。结论 肺结核的治疗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临床治疗可与甘草、当归、生地、白芍等药配伍使用;高频次药物甘草、当归、生地、白芍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ErbB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中药治疗肺结核的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检索中文文献,检索词为“肺结核”“中药”;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外文文献,检索词为“tubercul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时间限定为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12篇(中文文献405篇,英文文献107篇),最终纳入363篇(中文文献352篇,英文11文献篇)。运用Rapidminer软件进行信息提取,探索中医治疗肺结核的核心中药、常用配伍组合,分析用药规律及药物联用情况。采用BATMAN-TCM数据库获取高频药物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DisGeNET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及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和筛选核心中药治疗肺结核的作用靶点,并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 中药治疗肺结核常用补虚药(663次),其次为活血化瘀药(403次)及清热药(325次),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甘草(122次),其次为当归(102次)、生地(99次)、白芍(74次)。配伍组合频次最高的两两药对是甘草-当归(70次),其次为甘草-生地(52次);3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37次),4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白芍(24次)。在生地、白芍配伍时当归也出现的概率为95.0%。筛选出甘草、当归、生地和白芍等4味高频次中药抗结核关键靶点基因92个,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14个基因)、白细胞跨内皮迁移(13个基因)、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10个基因)、ErbB信号通路(10个基因)等来发挥抗结核作用。结论 肺结核的治疗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临床治疗可与甘草、当归、生地、白芍等药配伍使用;高频次药物甘草、当归、生地、白芍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ErbB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