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分析扩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磁共振对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后病理活检、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以术后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度。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性高于扩散加权成像(P<0.05);动态增强磁共振与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的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提高乳腺癌转移性前哨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为后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良好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169-2172
目的探讨乳腺癌T1期应用MRI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T1期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入选乳腺良性肿瘤25例为研究对照,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像检查法的诊断准确性;比较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加权扩散像ADC值;比较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的环形强化、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等特征发生情况。结果 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的诊断准确率为80.0%(20例),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52.0%(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加权扩散像ADC值显著低于乳腺癌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检测出环形强化、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等特征的发生情况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T1期患者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临床效果确切,可与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Luminal型和非Luminal型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149例,均在治疗前两周进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Luminal型(n=90)和非Luminal型(n=59)。以7∶3的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组(n=104)和测试组(n=45)。将提取的数据进行降维并筛选影像组学最优特征,基于随机森林法建立三个预测模型,分别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模型、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序列模型以及DWI和DCE序列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增强CT对下咽癌术后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后并发症及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122例下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下咽癌患者在放疗后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包括DWI序列)及增强CT检查。观察、比较下咽癌患者的常规MRI、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对比肿瘤复发组(n=46)、肉芽组织增生组(n=51)、感染组(n=34)以及正常组(n=17)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DWI、增强CT在诊断下咽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上的诊断效能。结果:肿瘤复发组、肉芽组织增生组、感染组以及正常组患者的ADC值按照从低到高依次为肿瘤复发组<肉芽组织增生组<感染组<正常组;多组间、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WI在诊断下咽癌并发症以及肿瘤复发上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阳性预测值、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阴型乳腺癌(TNBC)的MRI(包括动态增强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入组,比较TNBC组与Luminal组的MR形态学、动态参数及DWI的ADC值的差异。结果 44例TNBC及183例Luminal型患者,TNBC组和Luminal B型组的形态学特征及DCE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BC组的ADC值较高(P=0.001)。结论 TNBC存在一定的DWI特征性。相对于Luminal型来说,TNBC倾向出现较高的ADC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于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影像组学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经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乳腺DWI,以分层抽样方法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48)和验证集(n=64).分别基于DWI、ADC图及DWI+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对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间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73例,所有患者均予以予以MR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进行诊断,并和病理结果对比,同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MR动态增强参数变化(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及达峰时间)。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73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44例,黏液腺癌12例,浸润性筛状癌7例,髓样癌4例,乳头状癌6例;经MR动态增强扫描确诊浸润性导管癌45例,黏液腺癌13例,浸润性筛状癌7例,髓样癌3例,乳头状癌5例。经Kappa一致性检测,MR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0.812,P0.01)。治疗后,不同组织分型乳腺癌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均显著较治疗前降低,且达峰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组内统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动态增强可对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且和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同时MR动态增强还可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癌诊断中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中的110例乳腺癌患者,均实施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100%;乳腺癌病灶边缘不光滑更多,TIC类型以Ⅲ型为主,病灶形状以分叶状或不规则为主,DWI信号以不均匀性高信号、均匀性高信号为主,病灶强化以不均匀强化为主,部分会出现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增厚、病灶周围水肿。结论: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能够准确的检出乳腺癌,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术前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成像特征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52例,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67例)和未复发组(8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动态对比增强MRI成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肿瘤大小以及肿块形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4.04、17.96、6.41、34.37、17.06,P均<0.05)。复发组感兴趣区转运常数(Ktrans)和反流速率常数(Kep)高于未复发组(t分别=17.58、4.0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3 cm、高Ktrans和高Kep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分别=3.16、5.32、3.46,P均<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癌病理分型与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病理科进行诊治的6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法判定患者的病理分型。并按照其病理分型的差异分为导管内原位癌组(n=12例)、浸润性导管癌组(n=38例)、浸润性黏液癌组(n=6例)以及浸润性小叶癌组(n=6例)。检测四组的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A)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情况。结果:管内原位癌组的CA125、CA19-9和CEA阳性表达率最低,浸润性黏液癌组的CA15-3阳性表达率最低,浸润性小叶癌组的TPA阳性表达率最低。结论:乳腺癌病理分型与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初步诊断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分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级的鉴别诊断价值评估.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均行乳腺DCE-MRI扫描,术后对比不同分子亚型及组织学分级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比(Ve))及血管生成情况(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测定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病灶血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及治疗效果评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新辅助化疗(NAC),收集患者的病理学和MRI检查资料,MRI测量并比较患者NAC前后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肿瘤直径、ADC值和病灶TIC变化。应用诊断试验法检测MRI与病理学评价NAC疗效的一致性,以病理学Miller-Payne(M-P)分级作为评价的金标准。结果:56例乳腺癌患者中导管内癌的药代动力学定量参数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相比特殊类型癌者均明显降低,非特殊类型浸润癌患者的Ktrans、Kep相比特殊类型癌者也明显降低(P<0.05);高组织学分级(Ⅲ级)者的Ktrans、Kep相比低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者均明显升高(P<0.05),Luminal型患者的Ktrans、Kep相比三阴型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过表达型患者均明显降低,三阴型患者的血管外细胞间隙容积比(Ve)相比Luminal型、HER-2型患者均明显降低(P<0.05)。4个周期NAC治疗后病理反应性5级(pCR)11例(19.64%),DCEMRI诊断完全缓解(CR)共计10例,其中9例均达到病理反应性5级,1例为病理反应性4级。DCE-MRI诊断乳腺癌NAC后肿瘤残余情况的敏感度为100.0%(9/9),特异度为97.87%(46/47),阳性预测值为90.0%(9/10),阴性预测值为100.0%(46/46),准确度为98.21%(55/56)。NAC治疗前后患者的Ktrans、Kep、Ve、ADC值和病灶血流TIC类型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患者之间的DCE-MRI技术及特定药物动力学模型相关的部分量化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外NAC前后病灶的定量参数、TIC类型和ADC值变化情况有助于准确判定患者的化疗疗效,MRI在乳腺癌筛查、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动态增强MR(DCE-MRI)参数定量监测血管靶向类药物治疗结肠癌移植瘤的早期效果。方法 将36只接种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裸鼠按随机数字法等分为3组,并分别腹腔注射贝伐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组,10 mg/kg体质量)、考布他汀(血管破坏剂组,100 mg/kg体质量)和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100 mg/kg体质量)。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1、24、48 h对实验动物行DCE-MRI扫描,分析传输常数(Ktrans)、回流常量(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和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AUC)。每次扫描完成后各组随机处死2只裸鼠,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瘤体微血管密度(MVD)。DCE-MRI参数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的比较行方差分析;DCE-MRI参数与MVD间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裸鼠皮下结肠癌移植瘤瘤体边缘区域DCE-MRI呈显著的渐进性强化,呈高灌注,中心区域强化幅度较低,呈现低灌注改变;抗血管生成药物组和血管破坏剂组不同时间点Ktrans及Ke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肿瘤的Ktran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Ke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trans和Kep值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4、48 h,相同时间Ktrans和Kep值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时间点抗血管生成药物组V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后24 h组间比较Ve和iAU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血管生成药物组和血管破坏剂组坏死较对照组明显,血管内皮较对照组稀疏。MVD计数与Ktrans和Kep值呈正相关(r=0.66、0.71, P均<0.05)。结论 DCE-MRI参数Ktrans和Kep能及时准确地监测到肿瘤血管靶向药物治疗后的效果,或可指导临床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诊断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病理学证实为直肠腺癌的患者根据肿瘤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n=23)、中分化组(n=59)、低分化组(n=20)。对不同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DCE-MRI图像回顾性分析,测量其ADC_(mean)值及K~(trans)、V_e、K_(ep)值,分析不同组内ADC_(mean)值与K~(trans)、V_e、K_(ep)值的相关性。结果高分化组ADC_(mean)、K~(trans)、V_e、K_(ep)值分别为:(1.13±0.25)mm~2/s、(0.28±0.09)min~(-1)、(0.46±0.15)、(0.67±0.18)min~(-1);中分化组ADC_(mean)、K~(trans)、V_e、K_(ep)值依次为(0.94±0.05)mm~2/s、(0.28±0.09)min~(-1)、(0.52±0.24)、(0.63±0.25)min~(-1);低分化组ADC_(mean)、K~(trans)、V_e、K_(ep)值分别为(0.79±0.07)mm~2/s、(0.40±0.08)min~(-1)、(0.67±0.16)、(0.66±0.15)min~(-1),各组间K_(ep)及高、中分化组间K~(trans)、V_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中、低分化组ADC_(mean)与K~(trans)值呈负相关(r中=-0.34,r低=-0.60,P0.05)。不同分化组ADC_(mean)与V_e、K_(ep)值Pearson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直肠癌分化程度的升高ADC_(mean)值升高,K~(trans)值降低。结论 (1)中、低分化组直肠癌的ADC_(mean)值与K~(trans)值有一定相关性。(2)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ADC_(mean)值与K~(trans)值相关性存在差异,对判断直肠癌的病理分化、恶性程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67例乳腺病变患者行T1-DCE-MRI扫描,总扫描时相70次,第1时相17.3 s,以后单时相扫描时间4.58 s,总时间约5 min 33 s。测量如下参数: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检查后1周内均经手术取得病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两两比较正常组、良性组及恶性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良、恶性组间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恶性组MVD、VEGF表达与定量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012±0.003)min-1、(0.439±0.083)min-1、(0.045±0.013);良性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049±0.007)min-1、(0.588±0.073)min-1、(0.107±0.022);恶性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187±0.045)min-1、(1.205±0.517)min-1、(0.133±0.049)。Kep、Ktrans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41);Kep、Ktrans在正常、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08)。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入点,Ktrans、Kep的敏感性分别为86.8%、67.9%。Ktrans、Kep特异性分别为89.5%、94.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0.819。30例乳腺癌患者的Ktrans、Kep、Ve值分别为(0.183±0.031)min-1、(1.192±0.063)min-1、(0.127±0.031),MVD计数为(34.96±9.86),VEGF积分为(5±1)分,均与Ktrans、Kep、Ve呈正相关(P0.05)。Kep、Ktrans与VEGF相关性最强(r=0.759,r=0.771),与MVD相关性较强(r=0.613,r=0.607)。结论定量参数Ktrans、Kep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且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乳腺癌Kt r a ns、Ke p与VEGF、MVD相关性较强,有望成为无创性评价乳腺肿瘤微循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肝脏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DCE-MRI检查,评估两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至血管外细胞间隙的转运系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转运至血管内的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Ve)及HIF-1α。分析肝癌患者中不同肿瘤分期、不同分化程度、是否有转移、不同HIF-1α水平者DCE-MRI定量参数的差异。  结果  肝癌患者MVD、Ktrans、Kep、Ve及HIF-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肝癌患者Ⅲ/Ⅳ期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Ⅰ/Ⅱ期者(P < 0.05);肝癌低分化患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中高分化者(P <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患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 < 0.05);HIF-1α≥162.96 ng/L的肝癌患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HIF-1α < 162.96 ng/L者(P < 0.05);肝癌临床分期与MVD、Ve呈正相关关系(P < 0.05),肝癌淋巴结转移与Ktrans、Ve呈正相关关系(P < 0.05)。HIF-1α与MVD、Ktrans、Kep、Ve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HIF-1α均密切相关,可利用DCE-MRI定量参数评估肝癌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VEGF、MVD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MVD值以及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88例标本中VEGF阳性62例,阳性率为70.45%;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相对中晚期组(Ⅱb-Ⅲ)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相对早期组(Ⅰ-Ⅱa)(P〈0.05);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P〈0.01);MVD值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它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生化检验或手术资料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岁,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在灌注参数图上测量上述疾病患者病变椎体的容积转运参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血浆容积分数(V_p)值,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4者的差异。结果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变组椎体与非病变组椎体的K~(trans)、K_(ep)、V_e、V_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的病变椎体中,K~(trans)=1.723±0.266,K_(ep)=2.177±0.690;非急性期K~(trans)=2.177±0.690,K_(ep)=1.508±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定量分析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的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渗透性参数联合ADC值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行肺部CT增强检查、常规MRI扫描、DWI成像及DCE-MRI扫描的患者共49例(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20例),MRI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三维快速容积扫描技术,通过MRI后处理工作站计算病灶的ADC值,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软件Omni-Kinetics计算病灶的微血管渗透性参数Ktrans、Kep等。结果 CT联合ADC值、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鉴别诊断肺良恶性结节准确率为93.9%;CT联合ADC值鉴别诊断肺良恶性结节准确率为85.7%;CT鉴别肺良恶性结节准确率为75.5%,CT联合ADC值、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鉴别肺良恶性结节准确性与CT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CE-MRI定量分析微血管渗透性参数Ktrans、Kep联合ADC值对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高于CT,而且真正实现定量分析鉴别诊断肺部结节良恶性,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定量指标Ktrans、Kep、Ve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27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16例,均行常规MRI和DCE-MRI检查,在定量分析软件上测量病灶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比较三者在前列腺癌组和增生组中的差异,并评价前列腺癌组Ktrans、Kep、Ve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组织的Kt r a n s、Ke p、Ve分别为(0.312±0.085)min-1、(0.818±0.098)min-1和(0.379±0.031),前列腺增生组织的Ktrans、Kep、Ve分别为(0.213±0.046)min-1、(0.537±0.076)min-1和(0.324±0.034),前列腺癌组织的Kt r a n s、Ke p、Ve明显高于增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前列腺癌区的Ktrans、Kep、Ve值与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CEM R I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有利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区的Kt r a n s、Ke p、Ve值与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