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俊    王雪君  朱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5,(15):2859-2862
摘要:目的 研究宁波市江东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5-7月在宁波市江东区按照统一标准筛查出脑卒中高危者610例,根据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610例高危人群中检出颈动脉彩超检查异常253例(检出率为41.48%),其颈动脉中内膜增厚99例(检出率为16.23%),颈动脉斑块190例(检出率为31.15%),颈动脉狭窄139例(检出率为22.79%)。颈动脉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升高,吸烟者检出率也升高。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教育程度高、饮酒、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血糖和LDL-C是危险因素,体育锻炼和HDL-C为保护因素。血糖作为危险因素主要存在男性中(OR=1.31,95%CI:1.11~1.55),在女性中无影响(OR=1.00,95%CI:0.79~1.27);HDL-C作为保护因素主要存在女性中(OR=0.13,95%CI:0.05~0.35),在男性中无影响(OR=1.15,95%CI:0.39~3.37)。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检出率较高,高龄、教育程度高、饮酒、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史、血糖和LDL-C是危险因素,体育锻炼和HDL-C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数据库中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评估出55岁以上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0例,并对符合研究条件的276例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99人检查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2.10%。颈动脉斑块部位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患者占60.80%,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处斑块患者占27.14%,且左右侧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有密切的关系。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发病风险更加明显,说明在高血压基础上血糖的增加会加重动脉的粥样硬化。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分析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收的卒中高危患者729例,对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筛查,随后总结卒中高危人群不同性别危险因素、卒中高危人群不同年龄危险因素、卒中高危人群不同年龄IMT增厚情况。结果:卒中高危人群不同性别危险因素中,女性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血脂异常、糖尿病、缺少体育锻炼、超重、有卒中家族史、短暂性脑缺血、既往卒中危险因素高于男性,男性吸烟危险因素高于女性;卒中高危人群不同年龄危险因素中,年龄越大患者的超声异常率越高,≥70岁患者的超声异常率最高;卒中高危人群不同年龄IMT增厚情况中,年龄越大患者的IMT增厚情况越高,≥70岁患者的IMT增厚情况最高。结论: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结果显示,超声异常率和IMT增厚情况均和卒中高危人群的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4.
张红梅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522-2523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50岁以上人群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为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该区户籍1 965例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监测颈内动脉的狭窄程度、病灶位置、斑块类型及血流情况),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网上录入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高,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增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疾病者颈动脉管腔狭窄、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社区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筛查,对脑卒中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扬州地区选取≥40岁常驻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危险因素评估确定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994人,血HCY的中位数9.0μmol/L,高HCY率为15.3%,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48.5%;颈动脉正常组和异常组高HCY率分别是9.9%、2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所有的混杂因素后,高HCY组发生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HCY正常组的2.1倍。结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血HCY升高是发生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压、血脂、血糖,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40例TIA患者(病例组),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观察CAS程度。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屏气期间颈内动脉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HI),并与同期住院的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正常35例.对照组颈动脉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2例,无重度狭窄或闭塞,正常53例.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屏气期间颈内动脉最大平均血流速度为(24.22±8.55)cm/s,BHI为1.17±0.37,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正常者[分别为(36.46±9.72)cm/s和1.39±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明显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动脉效果良好,可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颈动脉分支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找出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和斑块发生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临朐县农村社区2 000例40岁以上常住居民,从中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377例,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不同颈动脉分支超声检查结果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最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是颈动脉窦部,最不易发生斑块的部位是椎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分布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分支IMT增厚和斑块的发生有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男性、吸烟和高血脂是IMT增厚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窦部斑块的危险因素最多[年龄、男性、高血压、既往脑卒中、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椎动脉的危险因素最少(既往脑卒中)。结论山东省临朐县农村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发生在颈动脉窦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增厚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但IMT增厚和不同颈动脉分支斑块的发生与不同的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筛查及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周边地区年纪大于45岁的1000例居民,予以颈动脉彩超的检查,对血流的动力学的变化与声像图的特点进行观察,每3个月对可疑的病例进行1次随访,且叮嘱其定期的予以颈动脉的彩超复查,将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声像图的变化情况有效观察。结果在颈动脉的狭窄及闭塞、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的内膜增厚等疾病的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为准确且操作简便、可重复、无创的特点。结论临床中彩色超声多普勒可将脑卒中高危人群早期发现,因此可以广泛的用于脑卒中的筛查及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高血压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危险程度分为4组,观察颈部动脉有否单纯内膜增厚、增厚伴斑块.结果 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为76.2%,且危险分层的层次越高,阳性检出率越高.随着病程的延长,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临床脑卒中的早期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且绝经后妇女9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河套地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河套地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确诊187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81例无颈动脉脉狭窄的人群进行病史询问,监测血压,检测血糖、血脂、血流变学。结果两组间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狭窄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5),狭窄组高血压发生率及饮酒率与无狭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吸烟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饮酒不是危险因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轻度狭窄居多,中度及重度狭窄次之,无颈动脉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及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于本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30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分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先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251例)和非冠心病组(54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nmltiplelinearregress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直线相关(1inearcorrelation)分析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相比在年龄、性别、吸烟指数、高血压患病率、血糖异常及糖尿病患病率、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年龄(β1=0.251,P〈0.01)、性别(β2=0.235,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β3=0.241,P〈0.01)、糖尿病病程(β4=0.226,P〈0.01)进入直线回归方程,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直线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两者呈负相关(r=-0.362,P〈0.01)。结论在对临床上高度怀疑患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前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是否患高血压、是否伴有血糖异常、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等以提高冠脉造影的阳性率,年龄、性别、LDL—C、糖尿病病程是影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功能呈减退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评估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测定96例入选冠心病患者CCS;同时使用导管法冠脉造影评估其冠状动脉,依据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大于90%进行分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血脂紊乱以及阳性家族史等各危险因素与CCS的相关性.结果 1.行导管法冠脉造影的96例患者中,冠脉狭窄 90%的冠心病患者CCS与狭窄介于50%~90%的冠心病患者CCS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该96例患者中,通过描绘ROC曲线,获得CCS诊断冠脉狭窄≥90%的标准,即ROC曲线截断点为187.5(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64.3%).2.利用所获得的截断点以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得出:冠脉狭窄程度与CCS、血脂紊乱、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吸烟史以及性别等呈正相关,OR分别为10.833、5.000、3.400、1.735、1.333(P〈0.05);而高CCS与血脂素乱、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家族史、吸烟史、性别等呈显著正相关,OR分别为14.880、13.008、8.750、5.250、3.315、2.200、1.998(P〈0.05),特别是血脂紊乱以及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与高CCS相关性明显强于其它传统危险因素.结论 高CCS与冠脉重度狭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故钙化积分的测定不仅对冠心痛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冠脉狭窄程度的预判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立文  黄体钢  浦奎  胡渝生  翟耀东  李冬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48-2149,2151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86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心房钠尿肽(BNP)的高低研究其与冠心病、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高相关性依据。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和或)高血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其中患高血压不患冠心病的患者35例,仅患冠心病的患者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9例,将所有患者出入院的资料录入Excel,分为3组进行讨论,使用SPSS18.0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体内BNP水平与血压、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体重、吸烟按照逐步分析原则进行Logistics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血糖超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超标是单纯高血压组BNP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OR=2.21,2.22,1.84,P﹤0.01);单纯冠心病组BNP升高的危险因素分别为:低密度脂蛋白异常、高密度脂蛋白异常、总胆固醇偏高、吸烟、血压升高(OR=1.11,0.91,0.24,1.37,1.32,P﹤0.0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的BNP水平偏高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糖、体重、吸烟、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BNP浓度(109.2±87.2)均高于其他两组(F=1.241,P﹤0.0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某些因素是其致病的重要原因,而BNP的高低又与这些致病危险的高低存在显著相关性,BNP可以做为预测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同时可以做为临床治疗水平高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良好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方法实施生活干预措施,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不过度劳累等来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可以使死亡率减少50%。特别是老年人,只要降低收缩压(SBP)2mmHg,就能使高血压病发生率减少17%,脑中风减少14%,冠心病减少6%。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因果关系,只要能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定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振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266-2268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比较两支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糖尿病对血管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定义为糖尿病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检查,记录两支血管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8.5%的患者颈动脉提示动脉粥样硬化;57.4%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提示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73.6%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也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组颈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PI和RI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PI和RI线性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证明糖尿病诱发血管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