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斑点热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属中种类最多的一群,《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年版收录了8种,包括立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rickettsi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康氏立克次体(R.conorii)、小蛛立克次体(R.akari)、澳大利亚立克次体(R.australia)、派氏立克次体(R.parkeri)、蒙他拿立克次体(R.montana)和扇头蜱立克次体(R.rhipicephali)。其中前5种对人致病,后三种的致病作用尚未肯定。 近年来,世界各地又… 相似文献
2.
3.
4.
作者对不明热患者血液,立克次体细胞培养物,疫区的微小牛蜱,野鼠脾脏等标本,应用Rr.1990.70p和Rr.190.602n引物对,进行PCR扩增,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性DNA。 相似文献
5.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虎林—93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及实验动物感染法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采集的嗜群血蜱中分离到一株立克体次。命名为HL-93株立克次体。经形态学及血清学试验证实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法、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斑点法、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该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同已知国际标准株、国际及国内参考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 相似文献
6.
詹志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2):1993
作者对不明热患者血液,立克次体细胞培养物,疫区的微小牛蜱,野鼠脾脏等标本,应用Rr.190.70p和Rr.190.602n引物对,进行PCR扩增,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性DNA。检测结果1.20份不明热患者或疑似立克次体病患者血液标本,检出阳性结果的有7份(7/20阳性)。2.27份不明热患者或疑似立克次体病患者血液标本的细胞分离培养物,检出阳性结果的有14份(14/27阳性)。3.7组微小牛蜱有2组检出阳性结果(2/7阳性)。4.47组野鼠脾脏8组检出阳性(8/47阳性)。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斑点热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剑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2):87-89
斑点热是由立克次体属中最复杂的一群立克次体——斑点热群(SpotedFeverGroup,SFG)立克次体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目前已知对人致病的有6种:立氏立克次体致落矶山斑点热;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致北亚蜱传斑点热;康氏立克次体(R.c... 相似文献
8.
从病人血液分离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H—5株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1996年5~6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东宁地区进行斑点热病的调查。方法采用micro-IF、病原分离及PCR/RFLP等方法。结果(l)发现被蜱叮咬后斑点热临床指征的疑似病人7例,其中血清检测有4例早期与恢复期血清抗SFG立克次体lgM、IgG抗体滴度≥4倍升高;(2)从病人血液分离到1株SFG立克次体H-5株,经鉴定显示该分离株和黑龙江省立克次体54株一致,和SFG各标准株有明显差异。结论该患者为SFG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从病原学角度证实该立克次体对人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斑点热群立克次本 (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e ,SF GR)是引起斑点热的病原体 ,该病原体是立克次体目中最复杂的一群。 1984年版《Bergey’s鉴定细菌手册 )中收录了 8种SFGR ,其中 5种对人有致病性 ,另外 3种对人的致病性尚未证实。近年在世界各地又陆续发现了 10余种SFGR新种及其引致的斑点热。我国科研工作者经过 4 0余年的不懈努力 ,经病原学证实共发现 4种SFGR ,除国际上已知而在我国发现的引致北亚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Rickettsiasibiri ca ,R .s)外 ,还发现了黑龙江立克次体 (R .heilongjiangii,R .hei)、内蒙古立克次…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农民,河北人。2021年8月12日因“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至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予抗感染治疗、琥珀酸亚铁补充造血原料等治疗后,症状暂时好转但病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长达6月余。2022年2月19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遂至河北省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有流浪犬接触史,白蛉叮咬吸血史不详。入院查体:贫血貌,腹软,肝、脾处质稍硬。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0.72×109/L,中性粒细胞0.34×109/L,淋巴细胞0.30×109/L,红细胞计数3.03×1012/L,血红蛋白72.00 g/L,血小板计数46.00×109/L。免疫学检测示:免疫球蛋白G 32.9 g/L,补体C3 0.53 g/L,补体C4 0.095 g/L,补体C1q 144.6 mg/L,直接抗人球蛋白抗IgG阳性,抗核抗体为阳性。相关病原体检测示:真菌D-葡聚糖814.0 pg/ml,人类疱疹病毒4型(HHV-4) PCR <500拷... 相似文献
11.
福建宁化县斑点热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福建宁化县斑点热的发现与研究陈振光,毕德增,宋秀萍,潘亮,于恩庶,范明远斑点热群(SpottedFeverGroupsFG)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属中最复杂的一群,Berlley细菌手册将其分为8个种[1],其中北亚热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立克次... 相似文献
12.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HL-93和HLJ-054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e ,SFGR)rOmp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对HL 93和HLJ 0 5 4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用PCR分段扩增rOmpA基因重复区后 1 9kb片段 ,PCR产物直接测序 ,用WinstarDNA分析软件包进行同源性比较、进化树分析及酶切位点的分析。 结果 HL 93株和HLJ 0 5 4株核苷酸及推定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 99%以上 ,在树形图上单独聚为一类。常用酶的酶切位点完全一致。结论 HL 93株和HLJ 0 5 4株为同一种SFGR ,建议均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 ,但可能存在株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微波免疫荧光检测斑点热立克次体的方法。方法 通过微波促免疫荧光染色最佳时间、最佳火力的选择及微波免疫荧光方法与常规免疫荧光方法敏感性的比较。结果表明 :微波法反应速度快 ,只需 15min就可以观察结果 ,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两种方法在特异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我们认为微波免疫荧光方法是一种简便的、实用的快速检测立克次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三株黑龙江立克次体054株(HLJ-054)单克隆抗体对四株斑点热群立克交体西伯利亚种(R.s.)246株,清河株(JH-74),立氏立克次体(R.r.)R株及HLJ-054株进行了血清学分析,对其蛋白组成及单抗结合抗原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H-74株与246株在上述三个方面完全一致,不同于HLJ-054及R.r.R株;HLJ-054株与R.r.R株与三株单抗血清学反应高度交叉 相似文献
15.
海南部分地区不明热患者斑点热立克次体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热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的蟀媒传染病。近年来调研资料表明,海南岛存在该病的自然疫源地[1,2]。由于该病多无特征性临床病征,临床上易误诊为不明原因发热。为了解海南岛斑点热的流行病学特征,探明“不明热”的病因,我们在lgu年4-8月间在海南琼中、三亚等收集了诊为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血液切份,应用R3UII:I?liP方法检测斑点群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的采集lop年4-8月间,在海南琼中大丰农场、新进农场及长征农场职工医院及三亚市人民医院收取诊为不明热的血液标本81份,液氮保存。1.2…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及实验动物感染法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采集的嗜群血蜱中分离到了一株立克次体。命名为HL-93株立克次体。经形态学及血清学试验证实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法、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斑点法、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该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同已知国际标准株、国际及国内参考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L-93株立克次体无论在抗原性多肽上,还是在基因水平上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都是独特的。根据目前立克次体分类法,HL-93株立克次体可以考虑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新种。 相似文献
17.
内蒙阿盟斑点热群立克次体Ha—91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我们于1991年从内蒙阿盟亚东璃眼蜱分离到一株斑点热群(SFG)立克次体,命名为Ha-91株。免疫荧光法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表明Ha-91株立克次体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原性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明显不同于其它种班点热群立克次体。这是首次证实亚东璃眼蜱为SFG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也是首次从内蒙发现抗原性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不完全相同的SFG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了解我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存在的多样性,发现可能存在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潜在媒介和动物宿主。方法 建立了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0kDa rOmpA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鉴定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采用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蜱、动物和人血液标本。对扩增于越原血蜱、森林革蜱和FNH97未鉴定菌株的PCR产物采用PHYLIP软件包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为了寻找特异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类检测方法,建立了针对四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半巢式PCR方法,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标本进行了分类检测。结果 采用190kDa rOmpA.701/70p引物可以从7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6株扩增出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小蛛立克次体除外)。并从采自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多种蜱及野生动物、人血液标本中扩增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其中越原血蜱、卵形硬蜱、中华硬蜱、豪猪血蜱、森林革蜱、野鼠血块和人群血块的阳性率分别为15.69%、56.94%、8.70%、7.70%、43.56%、82.51%和0.98%。对来自越原血蜱和森林革蜱以及FNH97菌株的斑点热立克次体190kDa外膜蛋白A630bp左右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福建越原血蜱立克次体(福建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日本立克次体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89%);内蒙古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扇头蜱立克次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7%),测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也最高(95%)。遗传发育分析,这两种立克次体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均为同一个分支。序列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位点也显示了对应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康氏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以及内蒙古立克次体(HA-91)差别较大。提示,这两种蜱携带的立克次体可能是我国尚未发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用初步分类引物对蜱标本、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以“福建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越原血蜱阳性率为8.49%,卵形硬蜱阳性率为20.83%,中华硬蜱阳性率为4.35%,豪猪血蜱为阴性;以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卵形硬蜱阳性率24.39%,越原血蜱阳性率为5.56%,中华硬蜱和豪猪血蜱均为阴性。以内蒙革蜱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森林革蜱阳性率为43.56%。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在以下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越原血蜱、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是福建南方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的媒介或潜在媒介,其中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为我国首次证实的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福建的越原血蜱和内蒙古的森林革蜱分别携带一种未知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并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近缘;取自斑点热立克次体rOmpA基因的引物用于PCR,作为一种快速简便手段可直接用于斑点热立克次体初步分类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可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多个成员及其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斑点热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英姿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2):90-91
斑点热群(SFG)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属中最复杂的一群,分布在世界各地。1986年日本内田孝宏在四国地区分离出一株日本红斑热立克次体[1],为SFG的一个新种,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与四国相似,是否也有日本红斑热立克次体感染存在?我们于1990年在海南岛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采自广东省连平县的3种硬蜱进行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检测分析。方法斑点热立克次体的omp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定扩增片段的DNA序列。结果20只蜱分为17组,其中15组PCR检测阳性。对4个测序成功的标本进行聚类分析,证实其中3个序列单独聚为一类,与引起Flinders岛蜱传斑点热的弗诺立克次体(R.honei)、非洲蜱咬热的非洲立克次体(R.africa)、未定名斑点热的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以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等亲缘关系较近,另一序列与我国长白山地区检测到的JL-0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本研究提示该地区除了已证实的西伯利亚斑点热外,还存在新的蜱传斑点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