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下的营养管理在围手术期脊柱结核患者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1—12月于北京胸科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7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2例患者中途退出试验,最终纳入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ERAS理念下的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第6天及第13天营养风险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6天及第13天血清学化验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等临床结局间的差异。 结果: 术后第6天、第13天观察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70.0%(28/40)、57.1%(20/35),均低于对照组[94.6%(35/37)、81.8%(2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816和4.845,P值分别为0.005和0.028)。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为(9.99±3.12)×109/L,低于对照组[(11.69±2.7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14)。术后第6天观察组患者白蛋白平均水平为(33.48±4.47)g/L,高于对照组[(31.35±3.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P=0.024)。观察组术后第1天尿酸平均水平为(274.67±116.91)μmol/L,低于对照组[(339.19±115.7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18)。观察组患者术中中位出血量为 300.0(175.0,500.0)ml,少于对照组患者[400.0(250.0,60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8,P=0.036);观察组术后中位排气时间为25.5(15.5,37.5)h、平均排便时间为(95.7±46.9)h,对照组术后中位排气时间为30.7(21.5,44.5)h、平均排便时间为(117.3±38.8)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50,P=0.040;t=2.140,P=0.036)。 结论: ERAS理念下的营养管理可有效改善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利于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静脉及局部应用在腰椎结核围手术期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5g(5ml),术后12h内给药1次,每次0.5g,术中每腔内喷洒氨甲环酸 0.5g(包括腰椎后路小切口、腰椎斜前方切口及髂骨取骨区切口)。对照组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5g,术后12h内静脉给药1次,每次0.5g。两组均进行腰椎斜前方入路病椎清除植髂骨融合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72h引流量,术后3d红细胞比容,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周血D-二聚体(D-D)水平、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指标。 结果: 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经下肢静脉彩色超声检查,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手术时间[(149.0±23.8)min]、术中出血量[(344.0±120.0)ml]与对照组[分别为(145.0±26.3)min和(360.0±134.0)m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65,P=0.443; t=0.603,P=0.402)。观察组术后24h引流量、术后72h引流量、术后3d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64.0±23.3)ml、(159.0±25.2)ml、(28.2±8.1)g/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7.0±33.1)ml、(174.0±27.2)ml、(32.5±9.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42;t=2.743,P=0.032;t=2.324,P=0.037)。观察组术后3d红细胞比容为(32.1±8.3)%,高于对照组[(28.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4,P=0.048)。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术后3d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1周血D-D水平分别为8.7%(4/46)、(13.1±3.2)s、(36.1±6.1)s、(0.9±0.2)mg/L,对照组分别为10.9%(5/46)、(12.6±2.9)s、(34.6±5.6)s、(0.9±0.3)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212;t=0.835,P=0.517;t=1.229,P=0.224;t=0.366,P=0.712)。 结论: 静脉及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渗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的出血量,不增加术后血栓形成风险,可使患者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SP-VATS)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结核性脓胸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113例结核性脓胸患者临床资料,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仅行SP-VATS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SP-VATS组,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SP-VATS+围术期ERAS理念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SP-VATS+ERAS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下地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SP-VATS+ERAS组的下地时间[10(8,13)h]、肠鸣音恢复时间[(18.25±3.52)h]、住院时间[(17.75±3.68)d]、拔管时间[6(5,7)d]、并发症发生率[20.34%(12/59)],以及术后1、12、24h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26±1.32)分、(5.59±1.54)分、4.0(3.5,5.0)分]均短于或低于SP-VATS组[分别为13(10,17)h、(20.35±3.45)h、(19.45±3.56)d、7(5,9)d、38.89%(21/54)、(5.58±1.68)分、(6.35±1.57)分、5.5(4.0,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77,P=0.000;t=3.198,P=0.002;t=2.491,P=0.014;Z=3.342,P=0.001;χ2=4.690,P=0.030;t=8.198,P=0.000;t=2.596,P=0.011;Z=3.191,P=0.001)。结论 相较于单纯SP-VATS方法,SP-VATS联合ERAS理念治疗结核性脓胸患者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疼痛感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且在结核外科领域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8例老年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其中,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68例患者术后实施的是常规护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60例患者术后实施的是基于4R危机管理快速康复模式。通过随机抽签法,从两组中各抽取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术后无突发事件和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4例(10.0%)发生不良事件,6例(15.0%)出现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40;χ2=6.486,P=0.001)。观察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分为(26.90±0.58)分、(26.72±0.55)分和(26.57±0.54)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12±0.60)分、(27.02±0.57)分和(26.9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02,P=0.047;t=2.441,P=0.008;t=3.221,P<0.001)。术后第2周观察组躯体活动具有独立步行能力者29例(72.5%),多于对照组的19例(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7,P=0.014)。术后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55±0.67)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02±0.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6,P=0.003)。研究认为,对于脊柱结核术后伴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实施4R危机管理快速康复模式可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短程化疗在单节段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21~85岁。病变节段:颈椎2例,胸椎21例,腰椎28例、腰骶椎5例。术前均给予短程化疗方案,常规给予H-R-Z-E抗结核治疗方案,用药时间1~10d,平均(6.90±1.35)d,待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有所改善,全身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时实施手术治疗,动态观察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疼痛缓解情况、神经恢复情况、骨融合情况、脊柱结核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56例患者中,早期伤口不愈合1例,经伤口常规换药后愈合;窦道形成1例,行窦道搔刮术后,伤口愈合,其余54例伤口一期甲级愈合。术后3周ESR[(20.96±7.97)mm/1h]较术前[(40.74±14.35)mm/1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8,P=0.000);术后3周CRP[(27.57±8.98)mg/L]较术前[(45.83±9.57)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7,P=0.000);术后3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2,4)分]较术前[6(6,8)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43,P=0.000);并发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29例,至末次随访时2例B级患者1例改善为D级,1例改善为E级;10例C级患者改善为E级8例,D级2例;17例D级患者均改善为E级。术中结核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44.6%(25/56),其中单耐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1.8%(1/56),耐多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3.6%(2/56),多耐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1.8%(1/56)。术后4~11个月56例患者椎体间植骨按照Bridwell标准达到Ⅰ级率为91.1%(51/56),Ⅱ级率为8.9%(5/56)。 结论: 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采取术前短程化疗后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手术切口浸润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经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加速康复外科(ERAS)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疼痛和康复的影响差异。 方法 2014年3月 ~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PLC患者84例,被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0.12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舒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行PCIA镇痛,B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和昂丹司琼行PCEA镇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术后患者反应。 结果 A组患者术后16 h、24 h和48 h的VAS评分分别为3.55±1.26分、3.80±1.59分和3.34±1.31分,显著高于B组(2.14±0.61分、2.21±0.67分和1.63±0.39分,P<0.05);A组患者术后4 h和8 h的Ramsay评分分别为1.92±0.57分和2.05±0.51分,显著低于B组(3.77±0.59分和3.51±0.74分,P<0.05);A组术后第1 d、第2 d和第3 d活动距离分别是128.5±30.1 m、261.5±57.6 m和411.6±78.6 m,显著长于B组(95.2±19.9 m、212.7±43.7m和355.1±70.9,P<0.05);A组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7.8±3.9 h和7.9±1.7 d,显著短于B组(23.6±4.5 h和10.4±2.2 d,P<0.05)。 结论 切口浸润联合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自控镇痛比,镇痛和镇静效果更佳,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活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姚林明  兰汀隆 《中国防痨杂志》2018,40(11):1176-1182
目的 分析肘关节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疗效,探讨叉状成形术在肘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的48例成人全肘关节结核患者,其中2009年2月至2015年7月的20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治疗(融合术组),2015年8至2018年2月的28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患肘关节在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以评估患肘与前臂功能(运动、稳定性、疼痛、日常生活功能)的手术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8例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3.4±5.5)个月。45例患者均一期治愈,3例患者术后切口未闭合经局部换药,二次手术清创后闭合。 融合术组关节活动度均由术前的屈伸(7.8±6.8)°和旋转(5.5±5.1)°降低到术后12个月时的0°(t=5.111、4.81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由术前的(7.3±1.4)分和(7.3±5.0)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0±1.0)分和(17.5±4.7)分(t=21.642、5.832, P值均<0.001)。成形术组关节活动度分别由术前的屈伸(8.8±6.9)°和旋转(6.4±5.9)°提高到术后12个月时的(58.8±15.4)°和(37.0±11.8)°(t=16.733、11.569, 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5±1.2)分和(6.3±4.8)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1±0.9)分和(20.5±3.9)分(t=22.055、13.587,P值均<0.001)。成形术组术后12个月时的屈伸、旋转活动度和MEPS评分均明显优于融合术组(t=20.222,P<0.001;t=16.560,P<0.001;t=2.424,P=0.037);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 P=0.076)。结论 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术后行叉状成形术在改善患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更有利于治疗成人晚期全肘关节结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高剂量异烟肼、利福喷丁在健康汉族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表现以及安全性,为实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2019年10—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招募36名健康受试者,按1:1随机区组分为国产制剂组(T组)18名和参比制剂组(R组)18名, T组单次口服国产异烟肼、利福喷丁各900mg,R组单次口服异烟肼、利福喷丁参比制剂各900mg,每组随机一半受试者空腹服药(T1组9名,R1组9名),另一半受试者餐后服药(T2组9名,R2组9名)。服药后在规定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血浆中的药物及代谢物浓度,采用Phoenix WinNonlin 8.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记录72h观察期内所有不良事件。结果 T1组和R1组比较,利福喷丁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21.2±7.3)μg/ml和(15.2±2.8)μg/ml(t=3.256,P=0.003),AUC0~t分别为(624.3±327.4)μg·h/ml和(479.4±141.8)μg·h/ml(t=1.724,P=0.094);异烟肼的Cmax分别为(29.9±4.5)μg/ml和(25.2±6.8)μg/ml(t=2.445,P=0.020);AUC0~t分别为(80.7±21.4)μg·h/ml和(80.4±12.7)μg·h/ml(t=0.051,P=0.960)。T2组和R2组比较,利福喷丁的Cmax分别为 (25.4±6.8)μg/ml和(26.5±5.2)μg/ml(t=-0.545,P=0.589),AUC0~t分别为 (756.4±253.2)μg·h/ml和(779.7±175.5)μg·h/ml(t=-0.321, P=0.750);异烟肼的Cmax分别为(11.5±1.6)μg/ml和(10.9±1.5)μg/ml(t=1.161, P=0.253),AUC0~t分别为(54.2±9.3)μg·h/ml和(55.8±8.9)μg·h/ml(t=-0.527,P=0.602)。T1组与R1组利福喷丁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102.7%~158.9%和87.4%~169.0%,异烟肼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100.0%~147.8%和80.9%~120.4%;T2组与R2组利福喷丁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78.3%~113.6%和74.3%~119.5%,异烟肼的Cmax、AUC0~t几何均数比值的90%CI分别为91.8%~120.8%和82.1%~114.6%。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 根据两组药代动力学指标的几何均数的90%CI,国产异烟肼、利福喷丁与参比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表现接近,但不完全等效,单次服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择期行肩关节结核手术的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23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与B组(19例,采用全身麻醉)。其中A组有1例患者肩因关节结核并发颈淋巴结结核病变未行臂丛神经阻滞,1例患者因阻滞效果不好予以剔除,最终纳入21例。两组患者在相同麻醉深度下,记录患者手术切皮前、切皮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以及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盐酸尼卡地平应用情况;同时使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6与24h 的NRS 评分和镇痛药物输注量。结果 A组患者切皮时的MAP值[(75.6±10.7)mm Hg;1mm Hg=0.133kPa]、 HR值[(75.1±13.6)次/min],及术中降压药的使用率(14.3%,3/21)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88.2±10.0)mm Hg、(80.9±14.8)次/min、52.6%(10/19)](t=3.816,P=0.000;t=2.166,P=0.037;χ 2=6.686,P=0.017)。A组患者瑞芬太尼使用量[(0.4±0.1)mg]、术后6h镇痛泵用药量[(9.1±0.3)ml]、术后6h疼痛评分[(1.7±1.2)分]、术后24h镇痛泵用药量[(38.4±4.1)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0.7±0.1)mg、(12.0±1.6)ml、(3.3±1.1)分、(42.7±5.8)ml](t=10.364,P=0.000;t=2.845,P=0.010;t=4.921,P=0.000;t=2.650,P=0.013)。结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能减少切皮时血压波动,以及术中降压药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术后镇痛及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恢复排气时间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2—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新入住且符合入组标准的75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入院次日和术后次日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疼痛处理、术后口渴评分、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等指标,以及是否参加营养管理。采用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脊柱结核患者恢复排气时间的潜在因素。 结果: 75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恢复排气的时间范围为0.5~98.0h,中位时间为27.0(19.0,40.0)h,≤24h者仅29例(3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与入院次日的血红蛋白水平[(124.1±17.2)g/L]呈负相关(r=-0.289,P=0.012),与术后2h时的口渴评分[5.0(4.0,6.0)分]呈正相关(r=0.258,P=0.025);与其他因素均无相关性,如与是否进行营养管理[26.0(16.0,38.0)h和30.8(21.3,45.3)h]和术后24h疼痛评分[4.0(3.0,6.0)分]均无相关性(Z=-1.915,P=0.056;r=0.171,P=0.14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次日血红蛋白水平、术后24h疼痛评分和是否进行营养管理均是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恢复排气时间的潜在影响因素,且术后恢复排气时间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营养管理的完善而缩短,随术后24h疼痛评分的增加而延长(β=-0.349,P=0.002;β=3.143,P=0.003;β=-10.312,P=0.008)。 结论: 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排气恢复时间较长,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入院时贫血、住院期间未进行全程营养管理,以及术后24h疼痛评分较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常规化疗方案联合中成药“抗痨合剂”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丽水中医院结核科诊治的30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等分成3组,即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组(A组)、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联合中成药抗痨合剂组(B组)、常规西药抗结核治疗联合中成药抗痨合剂及中医适宜技术组(C组)。剔除24例因诊断变更、中断治疗、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后最终纳入276例患者,其中A组97例、B组93例、C组86例。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疗程末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肺部病灶吸收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B组和C组中医证状改善有效率[92.5%(86/93)和94.2%(81/86)]、肺部病灶吸收有效率[92.5%(86/93)和94.2%(81/86)]、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65.76±5.42)%和(67.06±5.95)%]、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44.97±5.35)%和(46.51±5.26)%]、治疗成功率[94.6%(88/93)和97.7%(84/86)]均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82.5%(80/97)、76.3%(74/97)、(63.80±4.57)%、(42.72±4.82)%、80.4%(7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46;χ2=2.999,P=0.003;χ2=2.427,P=0.015;χ2=2.886,P=0.004;t=2.699,P=0.008;t=4.186,P=0.005;t=3.048,P=0.003;t=6.428,P<0.001;χ2=2.069,P=0.039;χ2=2.192,P=0.028)。而B组和C组治疗后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7.12±2.32)%和(26.35±3.17)%]均明显低于A组[(29.12±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1,P<0.001;t=9.231,P<0.001)。结论:中西药联合抗结核治疗可明显减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提高肺结核患者免疫力,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但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并同时完成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287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者30例(结核病组),SLE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16例(LTBI组)。按 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匹配的未合并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SLE患者60例,作为未感染组。同时,从本院体检中心纳入性别、年龄与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相匹配,并完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健康成年人4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结核病组的结核病病程为4.0(1.0,8.0)周,以合并单纯肺结核为主[17例(56.7%)]。结核病组的 SLE病程为54.0(7.5,96.0)月,明显短于 LTBI组[96.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