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扁平足步态支撑期特征与下肢肌力间的关系。方法:招募20名受试者,通过足弓高度指数将受试者划分为正常足组(n=10)和扁平足组(n=10)。采用步态测试和OpenSim模拟仿真,对两种足型受试者的步态周期运动学参数、支撑期地面反作用力和踝周肌群肌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扁平足行走时支撑期占比和足跟离地时间高于正常足(P<0.05),踝关节在步态过程中表现出过度外翻(P<0.05);着地时髋膝关节屈曲角度高于正常足(P<0.05);扁平足支撑期地面反作用力两峰值F1和F3相对值低于正常足(P<0.05);扁平足步态支撑期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腓肠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最大肌力小于正常足(P<0.05)。结论:OpenSim能够较好地模拟扁平足步态特征,扁平足通过着地时更大的髋膝屈曲角度来弥补踝背屈肌群肌力较弱造成的缓冲震荡能力不足。其较低的足弓使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在支撑中期具有较高的激活程度。扁平足比目鱼肌在蹬伸阶段表现出比正常足更高的推进贡献率,但整体推进能力仍低于正常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举重运动员扁平足发病情况,分析对比扁平足和正常足举重运动员足底压力分布特点。方法:38名举重运动员,利用三线印迹法分为扁平足组和正常足组。采用Tekscan的HRMat System足底压力测试仪分别检测并分析两组对象中立位站立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结果:(1)38名举重运动员中扁平足14人,正常足24人。(2)扁平足组报告足部疼痛症状的比例为57.1%,正常足组为25%,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扁平足组膝关节疼痛者所占比例为64.7%,正常足组为41.7%,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3)扁平足组中足及第一跖骨力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足组(P<0.05),而内、外侧足跟处力度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足组(P<0.05)。(4)扁平足组中足接触面积以及接触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足组(P<0.05),而扁平足组足跟内侧以及第三跖骨处接触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足组(P<0.05)。(5)扁平足组第一跖骨处接触压力显著高于正常足组(P<0.05),而其足跟外侧接触压力则显著低于正常足组(P<0.05)。(6)扁平足组足跟内侧峰值压力显著低于正常足组(P<0.05)。结论:本研究中扁平足组报告足踝部及膝关节疼痛症状的比例均高于正常足;扁平足举重运动员足底压力分布特点与正常足举重运动员不同,站立、负重时足底受力模式向脚掌中部及前部内侧转移,中足接触面积及力度百分比增大、第一跖骨压力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足型男性受试者行走时压力中心轨迹曲线特征,探究不同足型人群的步态差异.方法:招募33名男性受试者,通过足弓指数将受试者划分为正常足(n=15)、低足弓(n=10)和扁平足(n=8)三组,采集并分析三组受试者最适速度行走时优势侧足支撑期各阶段周期百分比、足底压力中心轨迹水平偏移值及各阶段曲线弧度.结果:①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视手机对青年女性行走时足底压力及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运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BTS FREEEMG300型号的32导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对16名青年女性正常行走与凝视手机行走进行测量,比较两种状态步行过程中步长、跨步长、步宽,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接触面积、冲量、足着地过程时相及均方根振幅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青年女性凝视手机行走改变了正常行走步态特征,主要表现在步长变短、步宽变小(P<0.05)、前掌接触阶段和整足接触阶段所占支撑期的百分比增加(P<0.05);低头凝视手机行走时足底第3跖骨、第4跖骨和足跟外侧区域的峰值压力高,与地面接触面积大(P<0.05));与正常行走相比,凝视手机行走足底第3跖骨、第2跖骨、第1跖骨所受冲量较大(P<0.05);凝视手机行走步态周期不同时相的下肢各肌肉参与程度较低。结论:凝视手机行走使用了更为谨慎的步态;凝视手机行走容易导致足底出现疲劳和损伤;凝视手机行走时神经肌肉的控制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5.
足底压力检测无创、用时短、成本低,它不仅能反映足部问题,还能表明个体姿势、平衡能力等,本文系统阐述正常、肥胖和负重背包儿童青少年的足底压力特征,以及常见形态异常足的足底压力特征与矫正预防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健康儿童青少年足底压力特征因足骨生长而发生变化,出生时足底压力分布较均匀,8岁后前足内侧、中足外侧及足跟内侧为主要载重区;肥胖和背包儿童青少年足底压力特征与体重指数(BMI)和负重质量有关;扁平足儿童青少年足内侧压力大于足外侧;内八字足压力中心轨迹是不平滑的折线,且移动速度比正常稍快,在第3、4跖骨压力较大;内/外翻足足底压力分布不均匀,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单一的高峰或两峰不对称;可选择运动、物理因子、中医及矫形器等手段,对上述足部问题进行矫正及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步态生物力学对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18名健康中长跑运动员为受试者,采用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三维测力台、激光测速系统对运动员中速跑的步态生物力学进行测试,测试后收集运动员1年内的运动损伤数据,并根据有无损伤情况,将运动员分为损伤组和无损伤组(健康组),对两组运动员的步态时空参数、地面反作用力、躯干与下肢关节角度以及下肢关节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健康组与损伤组运动员中速跑步态时空参数、地面反作用力指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角度:损伤组运动员的躯干最大伸展角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而躯干最大屈曲角则显著小于健康组(P<0.05);损伤组运动员的躯干最大右侧屈角显著小于健康组(P<0.05);损伤组运动员的髋关节着地内收角、最大髋关节内收角与踝关节离地内翻角均显著小于健康组(P<0.05);损伤组运动员的踝关节着地内旋角显著小于健康组(P<0.05),踝关节离地内旋角显著大于健康组(P<0.05)。关节功率:损伤组运动员的最大髋关节伸展功率显著小于健康组(P<0.05),而最大膝关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结果: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2、3、4跖骨区以及中足、足跟内外侧、全足底的平均压力峰值和平均冲量均高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1、2、3、4、5跖骨区和中足的最大压力峰值出现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开始着地阶段时间、整足接触阶段时间、单足支撑期总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侧足底压力参数较未置换侧有明显改变,置换侧膝关节的运动能力显著增强。运用足底压力分析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探讨ACL损伤对步行时足底压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分别对31例单侧ACL损伤患者及26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采集计算测试者单足支撑相时长及各阶段所占支撑相百分比、全足及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力、各测定区域达到其峰值压力时间分布、各测定区域冲量分布、各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强数据,对患者患健侧下肢之间及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足底压力相关参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与未损伤侧比较,ACL损伤侧足跟触地相、前脚掌触地相、全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及全足支撑相总时长降低,足蹬离相所占百分比增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足跟内外侧足底平均峰值压力显著降低,冲量及平均峰值压强降低更为显著,达峰值时间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L损伤侧足跟触地相及全足支撑相所占百分降低,前脚掌触地相、足蹬离相及全足支撑相总时长增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足跟内外侧足底冲量显著降低,平均峰值压力及平均峰值压强显著降低,达峰值时间增加。结论:ACL损伤后膝关节功能紊乱,患者为避免再损伤步行时会尽可能减少使用患肢,增加对足跟区保护,从而影响动态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导致患肢单足支撑相各阶段时长及比例发生变化,足跟区平均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减小,达峰值压力时间延长。应用步态分析运动学数据可对韧带损伤进行量化评估,更为准确了解ACL损伤后下肢生物力学特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肥胖儿童平地自然行走时的步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平地自然行走时的步态,探讨肥胖对儿童步态带来的影响,并为其提供科学量化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8名肥胖儿童(年龄10.8±1.1岁,BMI27.8±4.0)和8名正常儿童(年龄10.1±1.9岁,BMI15.2±1.6)为对象,采用二维常速摄像和footscan○RUSB平板测试系统相结合,对两组对象平地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肥胖儿童步态的时间和空间参数与正常儿童相比,其步速慢、步长短、支撑期和双支撑期所占时间比例大;(2)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膝关节角度和踝关节角度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在步态周期中变化趋势一致,只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足尖离地时刻,TO)两者的膝关节角度有差异;(3)肥胖儿童第3、4跖骨和足跟外侧受力较大,且足跟部及第3~5跖骨处压力峰值出现有时间上的延迟,足后部和足中部压力中心冲量相对较大。结论:肥胖儿童步行过程中稳定性较差;行走效率较低;易产生扁平足或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流限制结合低强度有氧训练(LI-BFRT)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调节及睡眠时长的影响。方法:36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低强度有氧训练组(LI组,n=18)和血流限制的低强度有氧训练组(LI-BFR组,n=18),两组均进行40%储备心率(HRR)间歇踏车训练,5 min/次,休息1 min,重复6组;LI-BFR组在LI组基础上,在骑行时以压力带施加50%动脉闭塞压(AOP)的压力实现血流限制。两组训练均3次/w,共12 w。训练前后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FPG增加值、入睡时间、起床时间、在床时长、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在床时长增加值和睡眠时长增加值。结果:(1)干预结束后,与干预前相比,LI组仅FPG显著降低(P<0.01);LI-BFR组FINS降低(P<0.05),FPG、HbA1c和HOMA-IR显著降低(P<0.01);同时,LI-BFR组QUICKI显著增加(P<0.01)。与LI组相比,LI-BFR组FPG、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分析在青少年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在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运动训练基地将40名16~19岁足踝部损伤3次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分为左足损伤和右足损伤两组,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的F-Scan三维动态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静、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测试数据与前期120名足踝部未损伤的健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正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受试者均脱鞋袜,以个人正常步态自然行走,测量双脚各3次静、动态足底压力,测量指标为足底每个区域的压强峰值、接触时间负荷,计算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和负荷分布、重心轨迹特征。结果: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损伤侧足底压力分布特征:(1)足底压强峰值最大区域在第5跖骨、足跟外侧;(2)足前区跖骨部的内侧与外侧比值低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足前区存在内翻倾向;(3)足部压力重心变化有向足前区转移的趋势,双足压强变化不对称;(4)足踝反复损伤者前足撑地时间延长,后足撑地时间减少。结论:足踝反复损伤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足底压强变化不稳定,双足压强变化不对称;损伤足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足部压力重心变化有向足前区转移的趋势,前足撑地时间延长,后足撑地时间减少,可能是为了减少损伤侧足踝关节的载荷而采取的保护性机制。足底压力分析在预防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足踝反复损伤方面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条件下跑步动作的性别差异。方法:随机募集76名(男42名,女34名)长期跑步锻炼的大学生,年龄19~24岁,在跑步机上进行10 km/h和15 km/h跑步测试。采用1台MC高速摄像机(500 Hz)在左侧垂直拍摄跑步动作,利用Peak Motus 9.0运动解析软件提取左侧髋、膝、踝关节和鞋底角度,通过观察跑步视频确定着地方式。对相关指标进行重复性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各指标的性别(组间)、着地方式(组间)和跑步速度(组内)等因素的差异。结果:采用后足着地方式的女性多于男性(76%vs. 64%);女性步态周期时间低于男性(10 km/h:0.70±0.04 s vs. 0.71±0.03 s;15 km/h:0.64±0.04 s vs. 0.67±0.04 s)(P<0.05);足部着地瞬时各指标无性别差异;足部离地瞬时女性髋关节向后伸展比男性更大(10 km/h:-18.01°±3.55°vs.-14.37°±4.16°;15 km/h:-21.47°±3.21°vs.-18.85°±3.01°)(P<0.01),膝关节屈曲角度更小(10 km/h:...  相似文献   

13.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AAFD)是骨骼肌肉成熟后出现的一种以前足外展、后足外翻及足内侧纵弓塌陷甚至消失为特征的疾病,部分患者会出现足踝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关节错位和足部软组织损伤,主要病因是胫骨后肌腱功能不全。足负重X线摄影是诊断AAFD的金标准,MRI可用于评估AAFD合并的软组织损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扁平足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相同跑速下,穿着不同跟掌落差的跑鞋对着地方式和髌股关节应力负荷的影响。方法:18名男性跑者穿着不同跟掌落差的跑鞋以4.0±0.2 m/s的速度完成测试,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下肢的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采用逆动力学和髌股关节生物力学模型计算髌股关节压力、应力等。结果:穿着零落差跑鞋跑步时,着地瞬间足地角显著降低(P=0.008);支撑期髌股关节应力峰值和应力冲量显著降低(P<0.05);髌股关节应力峰值时刻的膝关节屈曲角度、伸膝力矩、股四头肌肌力和髌股关节压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跟掌落差较高的跑鞋相比,穿着零落差跑鞋会降低着地瞬间足地角,降低支撑期髌股关节应力峰值和应力冲量,进而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负荷,降低髌股关节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半蹲式并腿和分腿式2种着陆姿势足底动力学特征进行评估。方法健康男性伞兵受试者20例。使用一个Pedar足底压力系统。检测足底最大应力值(地面反作用力)、足底最大压力值、足底最大压力时间积分值。足底根据解剖特点划分为10个区域。受试者从高60 cm台上跳下,分别以半蹲式并腿和分腿式姿势着地,记录足底动力学指标值,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种姿势之间比较足底最大应力值、最大压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足底最大压力时间积分值在右足底有明显差异;同一种姿势着地左、右足底动力学指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左、右足不同时着地的概率方面分腿式着地明显高于半蹲式并腿着地。结论半蹲式并腿着陆姿势更适合军事跳伞等职业运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60例,按行康复治疗的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训练,包括应用行为训练和感觉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低频经颅磁刺激的干预治疗。干预前后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估2组症状水平,采用语言流畅性、视觉持续注意力和短时口语记忆评估患儿的认知功能,采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评估2组执行功能。采用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干预前后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干预后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较干预前减低(P<0.05),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后语言因子和生活自理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ABC总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ABC总分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语言流畅性、视觉持续注意力和短时口语记忆能力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3D打印个性化支具与铰链式支具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就诊的运动性内侧副韧带损伤(核磁共振显示Ⅰ度或Ⅱ度损伤)患者共60例,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13~58岁,平均35.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D打印支具组(n=30)和铰链式支具组(n=30)。铰链式支具组患膝佩戴同一品牌膝关节铰链式支具,3D打印支具组佩戴3D打印个性化支具。治疗周期为2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步态分析仪测量下的膝关节最大外翻角度、患肢步态周期、患肢支撑期和行走时屈伸范围,Ligs关节韧带数字检查仪测量下80、120、150N外翻应力下胫骨相对位移距离,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膝关节最大外翻角度、行走时屈伸范围、患肢步态周期、患肢支撑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行走时屈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80、120、150N外翻应力下3D打印支具组与铰链式支具组患者胫骨相对位移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叶斌  叶波 《转化医学杂志》2022,11(5):300-305
目的 探讨布地格福与硫酸特布他林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疗效、肺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研究。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10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52例。治疗A组予以阿托伐他汀+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B组用阿托伐他汀+布地格福吸入雾化剂干预,观察比较干预前后各组纳入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血清炎性水平、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肺功能、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药物安全性, 并且随访6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新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B组接受联合干预方案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3%,高于治疗A组69.2%(χ2=8.914,P<0.05)。治疗B组接受联合干预方案后的咳嗽缓解时长、喘息缓解时长及肺啰音消失时长等指标均短于治疗A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较干预前均下降(P<0.05),且干预后治疗B组患者的TNF-α、IL-8与IL-6水平均低于治疗A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浆ET-1和BNP水平较干预前均改善(P<0.05),且干预后治疗B组患者的血浆ET-1和BNP水平低于治疗A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较干预前有了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后治疗B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percentage,FEV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水平则高于治疗A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较干预前有了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后治疗B组患者的ROS、MDA水平低于治疗A组,而GPX、SOD水平则高于治疗A组(P<0.05)。两组COPD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药物干预方案安全性良好。治疗A组出现转氨酶上升4例,皮肤过敏2例,腹部疼痛2例,排便困难3例,不良症状出现率为21.2%(11/52)。治疗B组出现转氨酶上升1例,皮肤过敏1例,腹部疼痛0例,排便困难1例,不良症状出现率为5.8%(3/52),暂停用药后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且治疗B组患者的不良症状出现率低于治疗A组(P<0.05)。随访6个月期间,治疗A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12例(23.1%),其中新发心绞痛6例(11.5%),急性心肌梗死2例(3.9%),心力衰竭 4 例(7.7%)。治疗B组MACE 7例(13.5%),其中新发心绞痛3例(5.8%),急性心肌梗死1例(1.9%),心力衰3例(5.8%),两组MACE相比较,有治疗B组比A组低(P<0.05)。结论 将β2受体激动剂布地格福吸入雾化剂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于COPD治疗中,其临床疗效显著,可加快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浆ET-1与BNP水平,减轻血清炎性水平,控制氧化应激水平,降低COPD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MACE发生率, 药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刘茹  王浩宇  许济 《转化医学杂志》2022,11(5):309-313+281
目的 分析体感交互技术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足底压力及跌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15例帕金森患者,按不同训练方案分为常规组(n=56)与体感交互组(n=59)。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常规组实施传统平衡训练,体感交互组接受体感交互技术训练。比较两组训练4周后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跌倒发生率。结果 训练后体感交互组BB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训练前后比较,常规组BB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感交互组BBS评分有所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静态、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态站立时双脚压力由低到高排序为:2区<1区<3区<6区<5区<4区<7区<8区;行走时左足:2区<6区<1区<3区<5区<4区<7区<8区,右足:2区<6区<1区<3区<5区<7区<8区<4区。训练后两组站立时双足的3区压力上升,双足压力:2区<1区<6区<5区<3区<4区<7区<8区;行走时左足:2区<6区<1区<5区<3区<4区<7区<8区,右足压力分区未变。训练后两组静态跌倒风险指数评分上升,动态跌倒风险指数评分下降,且体感交互组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1个月随访期间,常规组发生11例跌倒,体感交互组发生2例,体感交互组跌倒发生率3.39%低于常规组19.64%(P<0.05)。结论 体感交互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康复情况,有助于更好调整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降低跌倒风险,减少跌倒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国新兵军事训练中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与步态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9名患足底筋膜炎新兵(损伤组)和19名健康新兵(健康组)左、右足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其中损伤组左足为患侧,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损伤组左足峰力值/体重在第1、5跖骨、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区域小于健康组(P<0.01),仅足弓区域大于健康组(P<0.05);着地达峰力值时间大于健康组的区域分别是第1趾骨、第1跖骨和足跟外侧区域(P<0.01);负荷率在第1趾骨和足跟内侧区域小于健康组(P<0.01),在第2~5趾骨、第1跖骨、足弓和足跟外侧区域负荷率小于健康组(P<0.05);在第1趾骨和足弓外侧区域损伤组冲量/体重小于健康组(P<0.01),足弓区域显著大于健康组(P<0.01)。损伤组左右足比较显示:左足第1、2跖骨和足跟内侧区域峰力值/体重小于右足(P<0.01);左足足跟外侧区域着地达峰力值时间大于右足(P<0.01);在第2~5趾骨,第4、5跖骨区域负荷率左足小于右足(P<0.05),左足足弓区域负荷率大于右足(P<0.01);左足第1跖骨区域冲量/体重小于右足,足弓区大于右足(P<0.01)。结论:新兵患病足各区域峰力值、负荷率值明显偏低,达峰力值时间较长,足跟和足弓接触地面时间长,表现出较高的冲量,而其它区域冲量值较小,这与新兵患病足由于疼痛和不适导致发力不足、承受力变小、前脚掌着地方式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