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既是构建当代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诉求,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在阐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中医药大学注重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相融合,让中医药文化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课堂教育、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是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而中医药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文章讨论了在以中医药核心价值为导向的医学英语线上课程中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方法,以课程导入材料、举例材料、主题讨论和阅读材料为例,展示了建立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思路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杨麒  周月倾  王洪云  赵兴蕊 《光明中医》2023,(21):4268-4271
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时代意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优质的育人资源。随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医药院校要深入研究、挖掘和阐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育人价值,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学生成长需求分析、育人要素体系建设、教职工及学生评价考核,推动构建以“仁、和、精、诚”为主线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医文化核心价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她既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质又有全球化的倾向,既是大众的兴趣点,又是华人的聚焦点,也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传播点,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历经数千年涤荡依然显现出自身独特的现代价值。但是,其多年来遭遇的坎坷影响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此,须采取设立文化机构、打造人才队伍、加强宣传教育、健全管理机制等措施,促使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这些措施中,设立文化机构是前提,打造人才队伍是核心,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健全管理机制是基础,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中医作为一种纵观个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平衡哲学及实践体系,自古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深化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拓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平台等方面挖掘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优秀传统健身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医药文化共同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健身文化可培育和践行中医药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医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章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阐述通过思政教育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文章指出思政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应在中医药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1]。一直以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建设重点,细化建设要求,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为核心,以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建设水平,营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化氛围,以良好的行业形象诠释新时期的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深层次地研究中医药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入手。因此,通过在中医药院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德育模式,在塑造中国当代名中医方面必将发挥重要功用。文章从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医德教育、提高中医药学生个人素养和推进学校不同工作层面的有效衔接四个方面探索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获得丰厚的道德滋养,促进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层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深化医古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内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以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展中医药文化,强化高校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十分必要。中医药高校全面开展党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根植中国自信;抵制浮躁思想,树立正确三观;强化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党史视域下强化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党史系列班会、党史知识竞赛、党史宣讲活动、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中医药学子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从而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领悟中医药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魏稚力  王大伟  沈涛 《光明中医》2020,(12):1933-1936
方剂是中医医生与就诊者之间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方剂文化传播,可直接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现代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之一。本文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三个文化层面出发,初步论述方剂文化内涵及其传统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方剂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以期为中医药文化的新时代传播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事业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 一个新的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会,如何在过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总需求,对新时代中医药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方向和议题进行了 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从思政融入培养,德育贯穿全程;荟聚各路名师,激发创新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药因时间维度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维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为全面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地域差异、深刻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以三秦大地区域内生成发展的三秦文化和秦医药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并重点梳理三秦文化在“道”“术”2个层面对秦医药形成发展的作用,同时探讨了三秦文化对当前秦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秦医药与三秦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共同植根于三秦大地,三秦文化深刻影响着秦医药核心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临床技法等方面,同时三秦文化可能会对秦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初步探讨了三秦文化与秦医药的互动关系,为厘清秦医药文化渊源及特征、充分激活秦医药文化基因、促进秦医药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分区考析传统文化与医药的相互影响关系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深入领会习总书记思想和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借助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利用国内外各种平台和媒体,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内外传播,让中医药文化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加坡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新加坡中医管理部门及法规、中医师注册条件、中医学术团体机构、中医学历教育和中医继续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新加坡中医药发展现状。随着新加坡中医药事业从立法规范到管理制度方面逐渐完善,从学历教育到继续教育形成了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不断发展,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会变得更加广阔。加强中新两国中医药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向海外扩展,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天然药物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中与中医中药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专业技能要求是使同学们掌握常用中药的鉴别特点和方法 ,熟悉某些现代药物的天然来源并为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为了培养出更多有"匠心"的专业技术人才,本课程更应将中医中药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有效地融入到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