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汉语听写困难儿童的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水平.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从564名四至六年级的儿童中筛选年龄和智商匹配的听写困难儿童29名、非听写困难儿童(对照组)30名,以方向为视觉客体材料,3×4表格的位置为视觉空间材料,对比听写困难组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方向-空间联结任务、方向记忆任务、空间记忆任务和动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差异.结果:听写困难组的方向-空间联结记忆成绩低于对照组[(2.96±0.99)vs.(3.57±0.97),P=0.024],两组在方向记忆成绩[(4.47± 1.13)vs.(5.02±1.05), P=0.069]、空间记忆成绩[(4.93 ±0.72)vs.(4.57±0.73),P=0.062]和动作记忆成绩[(3.82±1.02)vs.(3.66±0.76),P=0.091]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听写困难儿童的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成绩落后,而其在客体记忆、空间记忆、动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正常,提示听写困难儿童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成绩落后的原因是客体-空间的联结编码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分阶综合社交技能干预方案,探究其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认知的干预效果。方法:共36名孤独症儿童参与研究,干预组(n=22)共参与17次社交技能训练,对照组(n=14)不参加训练。结果:干预组孤独症儿童的孤独症治疗量表和社交反应量表后测结果的总分以及语言、知觉、社交、社交认知、社交动机等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分阶综合社交技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干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干预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治疗6~12岁学习困难儿童31名,干预一年,使用有关量表在干预不同疗程测定各项指标.结果:综合干预一年后,儿童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拜瑞视-动统合能力测验成绩明显提高,视觉注意力数字划削测验错误率明显降低,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也显著提高.Conners量表评定的多动指数明显下降,CBCL评定心理行为九项因子分在不同疗程明显下降,学习成绩提高改善率达87%.结论:认知训练、行为干预和感觉统合综合干预儿童学习困难疗效好而且持久,综合干预措施针对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方面的特征,共同产生了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阅读技能与认知灵活性的内在关系,为阅读困难儿童认知灵活性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实证依据。方法:通过一般领域多维度卡片分类测验、识字量和阅读理解测验对44名阅读困难儿童和对照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①认知灵活性与汉语识字量和阅读理解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②一般儿童认知灵活性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阅读困难儿童;④阅读困难儿童认知灵活性随年级增长的趋势不同于一般儿童。结论:认知灵活性与阅读技能存在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非先后因果关系,结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特殊领域认知灵活性训练将可能对阅读困难的干预产生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提高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西安市32名中度智障儿童,分为语言干预组、装扮游戏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愿望任务、知识任务、信念任务、情绪任务、意外内容任务、意外地点任务等对心理理论能力进行前测,对干预组分别使用语言训练和装扮游戏训练进行干预.结果 装扮游戏组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t=-7.842,P<0.05);语言干预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结论 ①装扮游戏训练比言语训练更适合于提高中度智障儿童心理理论能力;②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整体能力,装扮游戏训练能够全面提高智障儿童心理理论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DD)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缺陷与阅读困难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是45名3~6年级儿童,包括15名DD儿童、15名生理年龄匹配正常发展儿童(CA组)和15名阅读水平匹配正常发展儿童(RL组)。使用视觉图形测评任务测量视觉注意广度(VAS),记录反应时、正确率,并计算辨别力d'值。结果:DD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任务d'值低于CA儿童[(0.1±0.3) vs.(0.4±0.4),P0.05],但与RL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3) vs.(0.2±0.2),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D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任务的d'值和其句子朗读正确率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可能与其较低的阅读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工作记忆训练前后的识字量和押韵判断的正确率及反应时,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训练的迁移效应。方法:选取32名阅读障碍儿童,采用双盲对照实验将其分为实验组16人和控制组16人,采用计算机自适应工作记忆干预软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儿童分别进行不同时长的工作记忆训练。结果:工作记忆训练后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识字量及押韵试次和非押韵试次的反应时上差异显著(t=2.06,2.20,3.36;P0.05)。结论:工作记忆训练对阅读障碍儿童可以产生有效的远迁移效应,改善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抑制控制训练对肥胖儿童抑制控制的提升及减重效用。方法:将27例9~16岁肥胖儿童随机分为普通行为干预组(n=9,接受有氧运动和饮食调节干预)、食物刺激抑制训练组(n=7,接受普通行为干预和食物刺激抑制训练)、中性刺激抑制训练组(n=11,接受普通行为干预和中性刺激抑制训练)。抑制训练前后,采用经典停止信号任务和经典Flanker任务对所有儿童进行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测试,并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质量。结果:食物刺激抑制训练组的训练前食物反应抑制反应时SSRT值高于训练后[(345±33) vs.(211±54),P0.001],中性刺激抑制训练组和普通行为干预组训练前后的SSRT值及Flanke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刺激抑制训练组的即时减重量多于中性刺激抑制训练组和普通行为干预组[(4.1±0.4) kg vs.(3.3±0.4) kg vs.(2.8±0.5) kg,P0.05]。结论:食物抑制训练提高了肥胖儿童的食物刺激反应抑制控制表现;相比于普通行为干预和中性刺激抑制控制训练,食物刺激抑制控制训练对肥胖儿童有更好的减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读写双困难儿童和听写困难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方法:在本横断面研究中,运用多重比较评估法分别对21名读写困难学生、20名听写困难学生和26名生理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学生进行语音意识测验、语素意识测验和视知觉能力测验.结果:读写双困难组儿童的语音意识测验、语素意识测验得分均低于对照组[(-0.85±2.05)vs.(0.69±1.78), (20.7±2.8)vs.(22.8±1.8);均P<0.05];读写双困难组儿童的视知觉记忆能力和视动统合能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7.2±2.4)vs.(8.6±1.8),(13.6±4.4)vs.(17.5±4.7);均P<0.05],听写困难组儿童的视知觉辨别能力和视知觉记忆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2.8±1.6)vs.(4.1±1.4),(7.3±2.4)vs.(8.6±1.8);均P<0.05].结论:视觉辨别和视觉短时记忆等功能的损伤是听写困难儿童特异性的认知缺陷,而语音、语义功能缺损则是读写双重困难儿童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与汉语阅读的关系。方法:依据识字量测试和瑞文智力测试得分筛选出阅读障碍(DD)儿童55例,并按年龄、智力匹配同年龄正常对照组(CA)儿童66例。采用数字划消测试测查两组儿童视觉空间注意能力。对所有被试进行阅读流畅性、阅读准确性、语音意识、语素意识等测试。结果:汉语DD儿童的注意划消得分低于CA儿童[(29.6±6.8) vs.(32.3±6.3),P0.05]。相关分析表明视觉空间注意与阅读流畅性(r=0.31,P0.01)和阅读准确性(r=0.31,P0.001)呈中度正相关。多重回归的结果表明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可以预测儿童的阅读准确性(β=0.4,P0.01;β=-0.39,P0.01)与流畅性(β=031,P0.01;β=-0.50,P0.01)。结论:视觉空间注意缺陷可能是引起汉语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并且这种缺陷与阅读能力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学游戏和工作记忆两种游戏训练对学前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和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对600例幼儿进行早期数学能力测试(TEMA),以得分最低的10%的儿童判断为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共58例。简单随机分成数学游戏实验组(n=21)、工作记忆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9)。采用小组游戏的方式对两个实验组儿童训练4周。对照组儿童玩猜谜语游戏。训练前后分别对三组儿童运用TEMA进行了数学能力和运用圆点短时记忆任务、找不同任务、词语顺背任务进行了工作记忆的前测和后测。结果:数学游戏训练组、工作记忆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所有任务的基线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数学能力、找不同任务、词语顺背任务的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数学能力后测得分上,数学游戏训练组高于对照组[(112.6±8.1)vs.(98.5±4.8),P0.01],工作记忆训练组得分也高于对照组[(110.2±6.7)vs.(98.5±4.8),P0.05]。找不同任务、词语顺背任务的后测得分,工作记忆训练组高于对照组[(6.9±0.8)vs.(4.8±2.0),P0.001],[(12.6±2.3)vs.(9.8±0.6),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数学游戏训练可能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但是工作记忆没有提高;工作记忆训练可能既提高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也提高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题积木游戏对5~6岁儿童数学能力和空间技能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5~6岁儿童61例,随机分为主题积木游戏干预组(n=31)和对照组(n=30),干预组儿童接受8周共15次的主题积木游戏。使用早期数学能力测试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积木图案子量表)对两组儿童的前后测数学能力与空间技能进行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主题积木游戏干预后,干预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试和韦氏积木图案得分的增长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儿童的早期数学能力测试得分和韦氏(积木图案)得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早期数学能力测试得分[(137±5) vs.(121±12)]与韦氏积木图案测试得分[(16±3) vs.(12±3)]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积木游戏可能促进5~6岁儿童数学能力和空间技能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识字障碍儿童的日常记忆是否存在落后。方法:从情境、面孔、物品及空间记忆四个维度比较30名五年级识字障碍儿童和30名正常儿童日常记忆的表现。结果:1.识字障碍组在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都比对照组差(如情境测验中,障碍组和对照组儿童自由回忆成绩的均值分别为3.9±0.9和5.8±1.2,t=6.36,P<0.01,线索回忆为7.2±1.0和8.4±1.1,t=2.89,P<0.05,其他分测验中也有类似结果)说明识字障碍儿童在日常记忆中的表现低于正常儿童;2.识字障碍组和对照组都是线索回忆成绩好于自由回忆成绩(如上述情境记忆中,识字障碍组儿童成绩提高更明显3.9±0.9/7.2±1.0,增高3.3分,t=9.50,P<0.01;正常组儿童也有提高,5.8±1.2/8.4±1.1,t=6.13,P<0.01),说明识字障碍儿童的日常记忆更加依赖线索提示,他们落后的原因是提取困难。结论:识字障碍儿童在日常记忆方面存在落后,其落后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提取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个性特征及其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82名,分为干预组(n=41)和对照组(n=41),随机抽取非行为问题儿童50名作为正常组。对干预组儿童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一个学期,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儿童,行为问题组情绪稳定性(N)分高于正常组、内外向(E)分低于正常组(P<0.01,0.001)。干预前干预组社交焦虑及个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社交焦虑及各因子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组比较,社交焦虑及个性各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问题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社交焦虑水平、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对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和个性缺陷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在无干扰、早期干扰和晚期干扰条件下工作记忆及情景记忆的特点。方法:根据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对学习困难的界定,选取8~12.5岁智力正常且语文或数学成绩居年级后25%的18名学习困难儿童作为实验组,选取语文或数学成绩高于年级后25%的18名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无干扰、早期干扰(干扰刺激出现于200 ms)、晚期干扰(干扰刺激出现于900 ms)条件下,相继执行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任务,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统计。结果:工作记忆任务中,学习困难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974.8±175.3)ms vs.(731.0±193.5)ms;P<0.05],且晚期干扰条件下反应时长于早期干扰和无干扰条件[(949.6±212.8)ms vs.(747.1±184.9)ms,(898.3±186.9)ms,P<0.05]。情景记忆任务中,学习困难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29.8%vs.38.8%,P<0.05),且无干扰条件下正确率高于晚期干扰和早期干扰条件(32.5%vs.29.7 vs.27.2%,P<0.05),两组儿童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2.1±241.4)ms vs.(1491.7±337.7)ms,P>0.05]。结论:学习困难组工作记忆和情景记忆成绩均低于对照组。工作记忆反应时可能受晚期干扰影响,而情景记忆正确率可能受早期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神经心理特征及其与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关系。方法: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智商≥70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22名正常儿童进行执行功能(复杂图形记忆任务、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数字字母连线任务、数字广度任务、汉诺塔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测查,将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评分与两组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差异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即时细节记忆[(5.2±5.7)vs.(10.8±6.5)]、延时细节记忆[(5.1±6.1)vs.(11.3±6.4)]、言语流畅性任务正确数[(15.6±6.9)vs.(21.1±5.2)]、Stroop色字命名任务第1试耗时[(24.8±17.3)s vs.(16.3±4.1)s]和第4试耗时[(61.0±33.3)svs.(41.3±11.2)s]、汉诺塔完成情况[(5/15)vs.(16/6)]和错误步骤数[(3.7±2.2)vs.(0.8±0.9)]、表征变化任务中自我信念正确数/错误数[(15/5)vs.(22/0)]和错误信念任务正确数/错误数[(13/7)vs.(22/0)]的测试成绩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杂图形记忆任务成绩、言语流畅性任务成绩与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中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部分项目得分呈负相关(r=-0.45~-0.73,P0.05),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汉诺塔任务、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成绩与ADOS得分呈正相关(r=0.44~0.57,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执行功能及心理推理能力的缺陷;执行功能与儿童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均相关,心理推理能力与儿童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和局限性兴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能力缺陷儿童干预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一套治疗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持续有效的方法。方法:抽取3—5年级有社会能力缺陷的儿童85名,分成干预组(n=45)和对照组(n=40)。运朋综合干预的方法,集中进行持续1年的干预。结果:干预1年后显效率达80%,YSR评定干预组各因子得分均澎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持续有效,是通过各种干预方法的作用特点共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汉语发育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的语言能力缺陷。方法:采用学习困难儿童筛查量表(PRS)、韦氏智力测验(WISC-R)和儿童读写能力家长问卷,从广州市某小学8-12岁儿童中,筛查出13位发育性阅读障碍的儿童,按年龄、性别、年级1∶1匹配正常对照组,应用语音技能、快速命名和词形加工测验等对两组儿童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试。结果:阅读障碍组在语音技能测验中的辨声母、辨韵母、语音合成三项测验的正确数均低于正常儿童(5.8±2.1/8.8±1.2,5.3±2.7/7.0±2.6,3.7±2.6/5.8±2.7,t=-4.696、-2.690、-0.555,P<0.05);快速命名测验的两项分测验-颜色和数字快速命名测验时间均长于正常儿童(37.9±8.6/28.0±4.5,19.5±2.7/15.6±3.7,t=4.348、3.048,P<0.05);而词形加工测验中,汉字命名测验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儿童(31.8±4.6/35.7±2.8,P<0.05),辨真假字两组的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语音意识缺陷和快速命名缺陷等语言能力缺陷。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包括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及困难儿童3个子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对105名孤独症儿童母亲进行调查,同时对100名正常儿童母亲施测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结果: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正常儿童母亲[如,总分(108.59±16.09)vs.(84.91±17.4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组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高于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组母亲[如,总分(118.30±12.12)vs.(107.86±13.86),(103.45±16.98),(100.95±14.60);P<0.001];训练时间1年以上的孤独症儿童母亲在困难儿童维度上得分低于训练时间1年以内的母亲[(32.13±6.96) vs.(39.23±6.16),(41.33±6.92);P<0.001];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9,P<0.01),与儿童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5,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进入了亲职压力的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的42.9%.结论: 孤独症儿童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亲职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习障碍儿童记的比较研究:Ⅰ.学习障碍儿童的短记忆…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考查学习儿童的短时记忆和工艺记忆及各型学习障碍儿童短时记忆特征,比较短记和工艺记忆 对学习的相对贡献。方法:根据儿童的学科成绩,智力水平,教师对学习能力的评定,结合临床观察,从三所小学1564名学生中筛查出学习障碍儿童97人,正常学习儿童63人,并根据主要困难所在把学习障碍儿童分为三组:语文 障碍,数学障碍和混合型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