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97例,根据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7例)和预后不良组(20例),记录并比较其一般资料、发病至溶栓时间(ONT)、门诊到溶栓开始时间(DNT)、溶栓前... 相似文献
3.
刘威鹏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1,27(6):468-471
摘要 目的:探讨接受静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溶栓后血甲状腺激素水平与6个月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AIS中患者397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既往病史、临床特征及入院时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等数据。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若出现死亡或残疾,改良mRS评分≥2则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的患者(mRS评分为0~1分)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的患者(mRS评分为2~6分),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FT3水平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提示,血清FT3水平用来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并不高,曲线下面积仅为(0.684±0.031)。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FT3水平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149,P=-0.003),与预后良好呈正相关(r=0.183,P=0.000)。结论:血清FT3水平可能是影响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良好的预后与高水平的血清FT3相关,但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最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 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最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min比210(120,285)min;MRIS:12.0%(16/133)比61.1%(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CI:0.95~0.99,P0.05;OR=0.99,95%CI:0.98~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CI:1.17~1.31,P0.01;OR=17.55,95%CI:4.28~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及预后的关联性。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29例,均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治疗后36 h发生sICH的情况将其分为sICH组(25例)和非sICH组(204例)。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预后情况。采用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HIF-1α水平。结果 sICH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和HIF-1α水平均高于非sICH组,且合并糖尿病和既往有脑卒中史的人数比例较非sICH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IF-1α水平具有预测AIS患者发生sICH的应用价值[AUC(95%CI)=0.886(0.815~0.95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96 ng/ml,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至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种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组(71例),3≤mRS≤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10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率为39.7%(71/179)。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年龄、病前1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NIHSS评分和溶栓前ASPECT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4)岁比(71±11)岁,8.4%(6/71)比1.9%(2/108),(16±6)分比(19±6)分,(9.5±1.0)分比(8.5±1.9)分,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24 h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3)分比(15±7)分,7.0%(5/71)比28.7%(31/108),0比12.0%(13/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4~1.081,P=0.005)、入院时ASPECTS评分(OR=0.382,95%CI:0.233~0.627,P0.01)、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OR=1.121,95%CI:1.050~1.196,P=0.001)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差;入院时ASPECTS评分越高,对预后的保护性越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衢州市中医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0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分析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比较不同血压水平患者溶栓预后。结果 溶栓后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溶栓有效63例,溶栓无效44例。溶栓有效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血压比例、基线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溶栓24 h收缩压变化值、溶栓24 h舒张压变化值均明显低于溶栓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878)、发病至溶栓时间(OR=19.893)、平均收缩压(OR=1.157)、溶栓24 h收缩压变化值(OR=2.039)是影响溶栓疗效的主要因素(均P<0.05)。根据患者溶栓24 h内平均舒张压和平均舒张压情况,判定血压过高33例,血压正常74例。血压过高组患者颅内出血、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56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及无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比较,HT组继发心房纤颤患者较多(P=0.028),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多(P=0.009),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高(OR=1.108,95%CI:1.027~1.195,P=0.008)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姚丽娜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3,29(4):298-300
目的:探讨鸢尾素达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ACI患者95例,均给予静脉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于溶栓90 d后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疗效,并根据其评分进行分组,0~1分为预后良好组,2~6分为预后不良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分析其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CI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鸢尾素对AC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纳入46例ACI患者,预后不良组纳入49例;溶栓前预后良好组血清鸢尾素浓度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与mRS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245,P=0.017);单因素分析显示,鸢尾素、年龄、冠心病、心房颤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间隔时间对ACI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均≤0.05);Logistics回归显示,鸢尾素(OR=2.316,95%CI:1.166~4.600)、溶栓治疗间隔时间(OR=3.3... 相似文献
12.
曲东锋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8):639-639
灌注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PWI—DWI)不匹配有助于选择最有可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受益的患者,由于急性卒中的严重程度与PWI异常体积高度相关,也已证实临床-DWI不匹配有相似作用。不过,常规CT扫描仍然是急性卒中患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因此,美国Tufts大学医学院的Kent等对临床-CT不匹配判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MRI结果及NIHSS评分变化分为s ICH组(22例)和非s ICH组(157例)。采用单因素t、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s ICH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分别将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以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最低四分位组为参照组,其余组分别与参照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24hSBPsd、24hDBPsd均高于非s ICH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OR 3.117,95%CI 1.089~8.920)、吸烟史(OR 2.933,95%CI 1.042~8.257)及24hSBPsd(OR 4.135,95%CI 1.397~12.237)均仍高于非s ICH组(均P0.05),而2组之间FIB、24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史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组24hSBPsd、24hDBPsd发生s ICH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的10. 882倍(95%CI 2. 088~56. 717)、6. 025倍(95%CI 1. 550~2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BPV越大,发生IVT后s ICH风险越高,以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从1995 年起,静脉溶栓治疗就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 中国仅有4%~5%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接受到静脉阿替普酶的治疗。文章简介中国静脉溶栓治疗之现状,探讨 目前存在的问题、相关因素、变化趋势,并罗列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卒中地图”等中国特色的急救模式,对国内静脉溶 栓治疗发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刘瑞芳骆艳伟高峰齐海英安学良王志东王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6):832-83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5例,并在入院24h内检测血尿酸水平,高血尿酸诊断标准:男性>416μmmol/L、女性>357μmmol/L。发病14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入选的5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166例,血尿酸异常34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低血红蛋白、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高尿素氮、高血肌酐、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高尿素氮、高血肌酐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肌酐、高尿素氮、高血尿酸、血尿酸异常、入院NIHSS评分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NIHSS评分、血尿酸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尿酸水平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率仅约1.6%,合理筛选静脉溶栓可获益人群是提高静脉溶栓率的突破点。 多模式影像或可突破“时间窗”对静脉溶栓的限制,从而成为优化静脉溶栓筛选标准及提高溶栓率的有效方法。文 章将针对多模式影像学指导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但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溶栓治疗,大部分得不到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不能在发病3h内得到有效诊治,从而失去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应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寻求解决方法,争取让更多的患者能及时接受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致残和死亡的首要病因[1],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的80%~85%以上。及时改善缺血动脉血供,可促进临床症状好转。目前,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是治疗急 相似文献
19.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所以寻找 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目前溶栓治疗已被大家公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的主要手段,并且一直是人们关注 和探讨的热点。文章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时窗、溶栓药物、溶栓治疗未来方向等方面进 行概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曲东锋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1):832-832
据N Engl J Med报道,经颅超声和全身应用tPA联合溶解脑缺血患者血栓(combined Lysis of Thrombus in Brain ischemia using transcranml Ultrasound and Systemic tPA,CLOTBUST)的研究表明,针对脑内闭塞血管残存血流进行的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能增强静脉tPA溶栓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