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徽切除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保留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未行术中电生理监测者32例为对照组;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行术中电生理监测者25例为监测组。对比2组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结果:监测组的肿瘤切除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切除听神经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有效地保护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技巧及意义。方法:以2008年10月~2012年2月术中行电生理监测者为监测组(n=37),2006年1月~2008年7月术中未行电生理监测者为对照组(n=31)。统计分析两组肿瘤全切除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结果:监测组的肿瘤全切除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听神经瘤术中行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大、中型听神经瘤面神经术后保留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99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49例,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50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的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监测组与非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分别为21例(42.9%)、12例(24%)。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4.
李亚雄  张跃康 《四川医学》2010,31(3):294-296
目的总结165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165例巨大听神经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5年。结果肿瘤全切151例(91%);近全切除14例(8.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49例(90.3%),功能保留95例(57.2%)。结论巨大听神经瘤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前和术中的策略,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条件下,运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巨大听神经瘤的切除率、面听神经的保留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内听道的显微外科处理,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后颅窝岩骨CT薄层扫描,术中采用磨钻(美敦力公司)或磨骨刀(SONOPET公司)将内听道磨开,磨除时后壁尽量磨开,术中均行面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对内昕道内肿瘤处理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 结果 听神经瘤全切除30例,全切除率为96%;次全切除2例,占4%.面神经解剖保留3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100%,其中H.B分级Ⅰ级8例,H.B分级Ⅱ~Ⅲ级24例;功能良好以上保留率为100%.面神经位于前下位置16例,居中6例,前上10例.内听道处理时术中颈静脉球高位4例,磨除内听道时轮廓化4例,出血2例.无术后死亡患者. 结论 熟练掌握内听道解剖和显微磨钻技术,充分打开内听道后壁,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留级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提高面神经保留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8例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的病例进行探讨,在手术入路、神经电生理检测、面神经保护、内听道肿瘤处理等方面作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听神经瘤镜下全切除率82.1%,面神经保留率为78.6%,术后患侧仍有听力者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面神经,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以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49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疗效,分别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实验组)及未监测组(对照组)的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及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结果 对照组26例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9例(73.1%),而实验组23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6例(61.5%),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8例(69.2%).实验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1例(91.3%),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2例(95.7%),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不仅可实时反馈术中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以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该科49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疗效,分别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实验组)及未监测组(对照组)的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级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9例(73.1%),而实验组23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6例(61.5%),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8例(69.2%)。实验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1例(91.3%),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2例(95.7%),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明显提高了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最佳体位及入径。方法对48例采用经坐位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听神经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全切率为87.5%(42例),面神经保留率为83.3%(40例),功能保留率为64.6%(31例);听神经保留率为35.4%(17例),功能保留率为14.6%(7例)。结论经坐位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使用,可全面提高面、听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显微镜下听神经瘤手术切除和对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探索手术技巧,从而提高肿瘤的切除效果和面神经的功能保护。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3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组64例,无电生理监测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面神经保留情况,评价及分析术前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监测组肿瘤全切58例(90.63%),未全切6例(9.37%),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60例(93.75%);非监测组肿瘤全切62例(88.57%),未全除8例(11.43%),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6例(80.00%)。监测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非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配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及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面神经保护。方法:对27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保留25例,占92.6%。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21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利于提高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率,手术面神经的保留率。  相似文献   

12.
马小强  赵永  许敏华 《新疆医学》2011,41(12):19-23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1月-2011年7月间完成的25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11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肌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监测组)14例。通过House—Brae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本组25例,肿瘤全切21例,全切率为84%(21/25),非监测组面神经保留率为54.54%(6/11),监测组为92.85%(13/14)。监测组高于非监测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监测应用在听神经瘤切除手中可以明确面神经走行,有效保留面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106例囊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手术,试验组患者接受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情况,术后格拉斯哥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和病死率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7% vs 66.0%,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害、肿瘤复发、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格拉斯哥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能够弥补单纯显微镜手术和神经内镜手术的不足,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ONM)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 1月—2018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370例,按术中是否应用IONM分为观察组 (n?=179)和对照组(n?=191)。比较两组良性肿瘤行次全切除术、全切除术后喉返神经(RLN)损伤率;比较 两组恶性肿瘤行甲状腺全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后RLN损伤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比较观察组术中RLN肌电信号振幅变化与术后RLN损伤症状的关系;比较两组喉上神经外支(EBLSN)的识别率;记录 观察组监测EBSLN获得的肌电信号、环甲肌震颤结果。结果 两组良性肿瘤行次全切除术后RLN暂时性损伤率和永久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良性肿瘤行全切除术后RLN暂时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性肿瘤行甲状腺全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后RLN暂时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损伤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出现术后RLN损伤症状,其对应肌电信号振幅变化幅度在0%~50%。两组EBSLN识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可识别EBSLN中28.86%获得肌电图,71.14%引出环甲肌震颤。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应用IONM有助于降低RLN的损伤率;利用术中RLN肌电信号振幅变化可以预测神经功能;IONM有助于提高EBSLN的识别率,同时结合环甲肌震颤识别EBSLN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5.
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一内听道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听神经瘤,对其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全切率为72.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1.8%。术后无重残和死亡。结论乙状窦后人路治疗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面神经术中实时监测在腮腺手术中的作用、监测方法及应用前景.方法 2000至2008年65例腮腺手术(实验组)中应用神经监护仪(NIM-pulse型)行面神经功能监测,面神经顺行解剖法(主干法)18例,逆行解剖法(分支法)35例,顺行逆行结合法12例.全部病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和电刺激最小电流阈值.对照组为44例未行面神经监测的腮腺手术病例,全部为逆行解剖法.结果 实验组中4例术后发生轻度暂时性面神经麻痹(6.1%),无永久性面瘫;平均手术时间为1.8 h;平均最小电刺激阈值为0.15 mA,适宜刺激电流范围为0.2-1.0 mA.对照组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9例(20.5%),永久性面瘫2例(4.5%);平均手术时间为3.0 h.结论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可以帮助术者迅速定位识别神经并缩短手术时间,为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指标,提高神经保全率.  相似文献   

17.
苏杰  严畅  陈伟强  杨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6):587-588,59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46例听神经瘤患者分别行单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22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应用术中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4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 术后3个月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病例面瘫情况进行评价,监测组Ⅰ级21例,Ⅱ级2例,Ⅲ级1例;非监测组Ⅰ级1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Ⅴ级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