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热郁伏”初探靖州县中医院(418400)吴春生主题词湿热(中医)/中医病机,湿热/中医药疗法秋冬季节,临床遇到一些似湿热,义似外感的病例,用常规的清利湿热法疗效欠佳,或用发散解表法疗效亦不满意。笔者通过近年对本类疾病较系统的观察,发现本类病例除具...  相似文献   

2.
秦建 《中医研究》2008,21(8):41-42
何谓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阴液所化生的一种液体,即“汗生于阴而出于阳”。这是汗液产生的生理过程。就病理性出汗而言,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其中包括人体阳气的盛衰,阴液自身的过度蒸化,以及外感时邪、内伤杂病的影响等等。最终结果为阳虚不固,阴虚不敛,汗液随之而出。医家需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使阴阳复归平和、  相似文献   

3.
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证中的常见证候之一,也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胃病的诸多症状,都可由脾胃湿热产生.因此,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肾小球疾病(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肾脏局部的炎症是其病变进展的中心环节,而肾脏固有细胞的功能异化或消失.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小球疾病发展的结局。我们研究认为肾虚湿(热)瘀反映了上述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湿瘀互结是慢性肾炎病变进展的中心环节。吴崐在《医方考》中说:“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肾居下焦,在肾脏疾病中湿热极为普遍。我们既往的研究显示,肾病综合征合并湿热证的比例高达85.3%。在氮质血症期为72.2%.尿毒症期占84.4%.湿热之邪与慢性肾炎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肝胆湿热致黄疸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古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发现黄疸病常见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的常见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用药都分别是“脾胃湿热”、“内湿”、“茵陈蒿” ;“肝胆湿热”不是中医肝病的常见证型 ,且仅出现于西医学引进中国以后的近代医家的诊断。所以“肝胆湿热导致黄疸”可能是受西医理论影响产生的错误诊断。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复习,发现祖国医学对湿热胃痛的认识,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论治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体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现代人的体质出现了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蕴积的特点和倾向。若素体痰湿(或湿热)内阻,可以影响到脾胃的健运功能,脾胃不健,运化失职,再遇外界的湿热之邪加l晦,内外相引,若人体形盛体实,湿邪多从热化,湿热内盛,蕴积脾胃,损伤胃、肠粘膜,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人体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内阻是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内在因素。脾胃湿热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7.
肾病湿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炎性肾病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疾病,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属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上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尿短赤或尿混浊、舌苔黄腻、脉濡缓或滑等湿热表现。说明湿热病邪的存在,是整个肾病治疗中的一个严重干扰因素,现就肾炎性肾病中湿热的原因,湿热致虚的病理,辨证论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赵绍琴教授湿热病辨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建中 《河南中医》1995,15(1):16-17
赵绍琴教授湿热病辨治心法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主题词/赵绍琴;/中医师;湿热(中医)/中医病机;辨证论治吾师赵绍琴教授从医临床60年,以擅长治疗湿热病而名著于世。吾自跟师以来,侍诊其左右,有幸聆听先生教诲,得其口授心传,不敢据为私有,故...  相似文献   

9.
论湿热为妇科血症常见致病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叔平  周然密 《中医杂志》2001,42(9):517-518
妇科血症之病因病机,纵观前人所述及教材所论,大多归结为气虚不摄、血热逼迫、肾失封藏及瘀血伤络。然而,湿热蕴结所引起的血症,为数甚多。从理论上阐明了湿热易致妇科血症:因为胞宫时有经产,此时血脉裸露,极易感受湿热,而致损伤血络,而出现血症;再从妇科血症的具体临床表现,找出湿热为病之特点;最后通过对临床治疗妇科血症的常用方法和方药的分析,说明清理湿热是治疗妇科血证的有效方法,并举例说明。从而证明湿热为妇科血症常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年所遇厌食小儿,临床多表现为厌食、拒食,胃脘或脐周胀满疼痛,或有呕恶,口苦,口臭,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腻或厚腻,脉濡数。符合脾胃湿热的辨证标准。现就该型厌食辨证施治的粗略体会浅述如下。1 辨证标准 笔者对小儿厌食中脾胃湿热型的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辨证标准——湿热证”(1989年,南昌)。①主症: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②次症: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③舌脉: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濡数。④辨证:具备主症2项,舌脉基本符合,或  相似文献   

11.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疒咅)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病过程中,水肿、蛋白尿、血尿以及高脂血症、氮质潴留等与湿热病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引起柯兴氏综合征、继发感染等,也大多具有湿热症候的临床表现。本文通过152例临床资料分析,对湿热病邪与慢性肾病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一般资料 152例为1996年8月至1997年10月入院的慢性肾病患者。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7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79例。其中男性95人,女性57,人;年龄最大73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36.2岁;病程最长者25年。最短者6个月,平均病程11…  相似文献   

13.
湿热气滞为石淋病发之关键郭美珠谢春芳王春丽邹艳红威海市经济开发区医疗康复中心于宝玲哈尔滨世一堂制药厂胡淑贞指导李冀石淋之病机为湿热内蕴,砂石阻络,气机不畅。元王履《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中精辟地论述了气水关系的生理和病理。其云:“膀胱者,...  相似文献   

14.
湿热与慢性肾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红  于尔康 《山西中医》1997,13(1):55-56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  沈庆法 《中医杂志》2005,46(6):403-405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湿热证的形成机制、主要病理表现、临床转归以及运用湿温理论对CRF湿热证辨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禀赋不足,阴阳偏颇是CRF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内因;(2)“肾主水液”障碍是CRF湿热证形成的根本原因;(3)脾胃湿热是CRF湿热证的重要临床表现;(4)CRF湿热证的病理过程及转归;(5)温病学理论在CRF辨证施治中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探讨,力求为CRF的中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基础,并以清热化湿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为佐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认为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清热化湿消瘀法理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则,不可拘泥血瘀证的框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三、邪在气分湿热之邪在气分,因湿热轻重及所在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很复杂。为便于掌握其辨证施治规律,按邪在上、中、下焦三个不同部位,将原文分析归纳如下:(一)邪在上焦【原文】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第8条) (1)临床表现特点:寒热如疟(此外,尚应有舌苔白滑而腻、脘腹满闷等症)。  相似文献   

18.
张淑英  林佳 《河北中医》2012,34(4):535-536
自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尤甚[1].中医学认为,汗液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对自汗一证,也多责之于阳气亏虚,气不摄津,而致津液外泄.然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自汗以温阳益气、固表止汗之法治疗往往疗效不显,且易反复,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观察分析发现,诸多自汗患者体内湿热蕴积之象颇为明显,温阳益气之法无以去其因,故以湿热实证论治收效甚好.兹将湿热导致自汗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中医温病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基础研究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研制湿热证动物模型;二是进行清热祛湿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中医温病经典理论为指导,在五种因素,六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造模方法,所复制成的湿热证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重复性好及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湿热致疫说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73-574
湿热作为致病因子,其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意义,古人早有论述,如元代医家朱丹溪尝谓:“湿热为患,十之八九”。清代医家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王孟英更对其病邪特性作了精辟的论述:“热得湿则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足见其致病之广,危害之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湿热病在人群中患病率有上升趋势,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特别是饮食习惯等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湿热与疫病发病的关系,希望在疫病防治上能引起人们对其足够重视,进一步发挥中医学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