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7-1860
通过验案介绍蒋健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黄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蒋健认为黄汗病机有营卫不和之"基本病机"与湿热交蒸之"关键病机"之分,后者为黄汗必备病机。黄汗患者多有肝胆湿热、脾胃湿热、下焦湿热表现,龙胆泻肝汤既能清泻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胆湿热,通过适当配伍,可以兼顾上、中、下三焦湿热,治疗黄汗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黄疽的分类《金匾要略》有黄疽、谷黄、酒疽、女劳疽、黑疽5种。其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疽三十六黄等分类法,名称十分复杂。《卫生宝鉴》根据本证的性质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临床指导意义很大。1病因病机黄植多由于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者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发病。湿热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于肌肤,而使目黄,小便俱黄。或饮食不洁,饥饱无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复习,发现祖国医学对湿热胃痛的认识,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论治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体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现代人的体质出现了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蕴积的特点和倾向。若素体痰湿(或湿热)内阻,可以影响到脾胃的健运功能,脾胃不健,运化失职,再遇外界的湿热之邪加l晦,内外相引,若人体形盛体实,湿邪多从热化,湿热内盛,蕴积脾胃,损伤胃、肠粘膜,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人体形盛体实、痰湿(或湿热)内阻是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内在因素。脾胃湿热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  沈庆法 《中医杂志》2005,46(6):403-405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湿热证的形成机制、主要病理表现、临床转归以及运用湿温理论对CRF湿热证辨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禀赋不足,阴阳偏颇是CRF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内因;(2)"肾主水液"障碍是CRF湿热证形成的根本原因;(3)脾胃湿热是CRF湿热证的重要临床表现;(4)CRF湿热证的病理过程及转归;(5)温病学理论在CRF辨证施治中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探讨,力求为CRF的中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湿热疫毒瘀郁、肝胆疏泄失司是肝细胞性黄疸发生的主要病理环节,清化疏利是基本治疗大法。清化者,清解泄化疫毒湿热瘀血,祛邪以治本;疏利者,疏肝利胆退黄,引邪外出以治标。临床尚须辨清湿、热、瘀之孰轻孰重,疏肝与利胆的主次轻重,以及有无脾虚、肾亏、阴伤、血耗等,灵活组方用药。具体主要有清利肝胆湿热法、健脾疏肝化湿法、凉血化瘀解毒法、温补脾肾化湿法和软肝化瘀疏郁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胆囊炎、胆石症治疗报道甚多,但对胆囊炎、胆石症形成原因、致病机理探讨鲜见。笔者认为胆囊炎、胆石症病因在于风寒湿热,饮食劳倦,情志郁结。其病机在于肝胆脾的脏腑功能失调,湿、热、瘀结。现分述如下:l六淫病机1.l肝胆属本,风气通于肝,人体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寒温失调,气机不畅,阳气阻遏,枢机不利,导致邪热内蕴肝胆;阻遇脾胃,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故《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该书所谓少阳病日苦,咽干,目眩,似与胆囊炎、胆石症病证有密切关系。根据笔者接诊3O00余例胆囊…  相似文献   

7.
黄疸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而命名。急性黄疸诊治精当,可迅速消退,否则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缠绵维愈。笔者根据黄疽发病过程,将其病机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早期(湿热熏蒸,胆液外泄)1.瘟疫和时邪侵犯人体直中肝胆,致肝失疏泄木不流土,脾失运化,水湿停滞,体内湿热盛结,熏蒸肝胆,致胆道失畅,胆汁外泄而发黄。2.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化火。肝与胆相表里,与脾经相连,关系密切。故肝郁则胆受其害,脾受其逆,运化失常,湿热盛蒸,胆汁外泄而发黄。3.劳倦过度,损伤中气,运化失常,致湿邪内停,日久溢而化热。或…  相似文献   

8.
“湿热郁伏”初探靖州县中医院(418400)吴春生主题词湿热(中医)/中医病机,湿热/中医药疗法秋冬季节,临床遇到一些似湿热,义似外感的病例,用常规的清利湿热法疗效欠佳,或用发散解表法疗效亦不满意。笔者通过近年对本类疾病较系统的观察,发现本类病例除具...  相似文献   

9.
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讨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根据笔者的临床体悟,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论述,认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可分为:①胞宫失常,在女子有月经不调之功能失常和胞宫、阴户损伤及积而致之实质失常,在男子为浊热内盛和肾精亏虚;②冲任损伤,如毒邪感染房室不节,径伤冲任,精血耗损及寒、痰、瘀等损及冲任;③肝气郁结,与藏血不足、疏泄太过或疏泄不及有关;④精血不足;⑤肾阳亏虚;⑥脾胃不调,含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阴虚和胃热盛;⑦浊热内盛,分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⑧感受风邪和日光毒。掌握这些对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模拟中医病因探讨内外湿热因素对大鼠胃肠黏膜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外部湿热组采用人工气候箱方法,温度(32±2)℃,相对湿度95%;内部湿热组应用高脂高糖饮食,即20%蜂蜜水自由饮用,配合白酒与油脂隔日交替灌胃;脾胃湿热证组前10天同内部湿热组,后5天放入人工气候箱。应用放免方法检测胃肠黏膜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结果:内外湿热因素对胃肠组织胃泌素、胃动素的影响增减不一,甚至出现两种相反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大鼠综合两种施加因素,胃组织胃泌素水平上升,胃动素变化不大,肠组织胃泌素水平下降,胃动素水平呈上升趋势,其结果并不是两种结果简单的叠加或抵消。结论:内外湿热因素对胃肠黏膜胃泌素、胃动素变化的影响可能是胃肠运动消化吸收紊乱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陈宪海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3-534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应在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即甭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12.
自汗辨析     
自汗辨析湘潭钢铁厂职工医院(411101)郑香莲主题词汗症/中医病机,汗症/中医药疗法自汗一症,临床颇为多见,虽有常法可依,但临床奇变之证,又非常法可治,兹将临证所得述于后,供同道探讨。1湿热熏蒸,治宜清热利湿自汗虽有阳虚、阴虚之因,但湿热为患亦不可...  相似文献   

13.
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证中的常见证候之一,也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胃病的诸多症状,都可由脾胃湿热产生.因此,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脾胃湿热苦辛通降以分消,肺脾同病化湿除痰以泄热,肝胆湿热清利和中以疏泄,大肠湿热分消走泄以和中等几方面,介绍了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脾胃湿热证的经验,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脏腑湿热,临床多见。其辨证论治依据,当以临床特点及表现程度为主。就其特点而言:脾胃湿热者,食不百:脾胃湿热者,食不振,便不调;肺经湿热者,咳而痰黄,肝胆湿热者,胁痛身黄;心经湿热者,心烦躁扰;肾与膀胱湿热者,淋浊热痛;大肠湿热者,泄痢腹痛。就其表现程度而言:舌苔黄腻为湿热。  相似文献   

16.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即清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17.
脾胃湿热证治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湿热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证型 ,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辨证应在把握脾湿和胃热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 ,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及口味与舌苔。治疗要点是清热、化湿、理气 ,即清胃热、化脾湿、调畅气机 ,其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  相似文献   

18.
湿热停滞所致的病症,临床以肝胆和脾胃湿热最为常见,并相互影响。汉方治疗肝病常用加味逍遥散;病情稍重者,并用桂枝茯苓丸。水湿停滞者,给予茵陈五苓散或柴苓汤清热祛湿,茵陈蒿祛肝胆湿热,五苓散可使脾胃湿热从尿中排出,长期服用可保肝、解(酒精)毒。柴胡剂与当归芍药散并用,可  相似文献   

19.
覃杰锋 《河南中医》2011,31(8):868-870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亏虚,内伤不足,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脾虚,标实为肝胆、脾胃湿热.目前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自拟方、单味中草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论心肾相交与失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目前对心肾相交与失交在认识上的分歧、模糊及片面性。指出应注意与火不归原、上热下寒、阴火、心火炽盛、肾阴虚火旺相鉴别。阐述了心肾失交分肾阳虚心火旺、肾阴虚心火旺、肾阳虚心阳虚、肾气虚心气虚、肾精亏虚心血不足,肾精亏虚心神失养。认为心肾相交是对二脏功能相互影响的高度概括,临床治疗应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