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万森 《中医研究》1995,8(1):14-16
《金匮要略》“相搏”病机探陕西710004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万森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相搏“相搏”病机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一种杂病病机。现对其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理解张仲景的病机思想。“相傅”释义“搏”,《辞海》释义为“搏斗;拍击...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封泰来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东台224200)汪荫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224200)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其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3.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可以发现,张仲景在许多方中注有服药后“知”、“如冒状”、“如醉状”、“如虫行皮中”等反应,并指出“勿怪”,这是中病的表现。如药后不知,应加服,达到以知为度。现代医学用药有“阿托品化”、“洋地黄化”,而祖国医学中的一些有毒药物,我们也不应畏之如虎,不敢应用或用量甚轻,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笔者认为张仲景提出的服药后“知”,即是药物达到最佳有效剂量的“化”。张仲景这一“以知为度”的用药思想,贯穿于仲景学术思想的始终,只是后世往往把它忽视而已,或仅以毒副作用简单概括之而弃之不…  相似文献   

4.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77-1778
2 关于张仲景自序问题 前言:“张仲景自序”如果被看作为《黄帝内经》中之“黄帝岐伯对白”,则读者自会明白这是假托黄帝岐伯以写文章来表达作者本意.然《伤寒论》之“论日”,被作为张仲景“自序”,并进而作为考证张仲景生卒年代之依据,被看作真是张仲景自己写的文献,那就有必要考证一下了,这到底是否是张仲景自己所写?否则会引入歧途,对读者有明显误导作用.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相信此序系张仲景之自序.(应予注意的是:所谓自序就连《伤寒论》原著亦未标示“张仲景序”,仅是“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并以此而推断一些史实:如“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是“十卷”、还是“十六卷”?等等,这些本来史实有据,不会引起混淆的问题,由于“自序”的“认定”,反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淆,更有甚者把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中所记载的《伤寒卒病论》篡改为《伤寒杂病论》[1],如此引证文献实不可取,所以似有必要加以讨论一下.   ……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封泰来(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汪萌华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瘀血、蓄血证名及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宋以前目录学书籍及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史料记载,确认张仲景著作10世纪前载为“张仲号方”及“张仲景药方”“张仲景辨伤寒并方”及“张仲景杂方”;“伤寒论”之名见于752年王焘《外台秘要》,“伤寒卒病论”之名始于10世纪中叶;“金匮要略”及“金匮玉函经”首次出现于目录学记载为北宋校正医书局1066年整理定型之后,并非源自汉代。既往称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即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金匮”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后世医家为了尊称和欣赏仲景书,将杂病部分给予荣誉称号叫做《金匮》。晋书葛洪传说:“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有的称《伤寒论》为“玉函”。《金匮》在理论上继承了《内经》和《难经》,同时张仲景更独创了理论体系,那就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这样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总结了本身的宝贵临床经验,由此可知《金匮》这部古典医著在内容上是很  相似文献   

8.
自从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张仲景编撰《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崇为“医圣”、“众方之祖”。之后,历代医学家注释发挥仲景学术者数以百家,其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有618部,研究《金匮要略》的有205部。福州清代名医陈恭溥所著的《伤寒论章句》六卷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家。  相似文献   

9.
周则旺  臧海洋 《新中医》2011,(4):154-154
“血不利则为水”这一理论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原文载:“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文中主要论述妇人血分病的治疗。笔者细研文理,“血不利则为水”,实际上是张仲景在论述血水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笔者遵张仲景旨意,运用于杂病治疗中,疗效显著,体会颇深,试举3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穆杰  吴凯  邵兵华  肖鹏  李乔 《环球中医药》2023,(8):1614-1616
《伤寒论》中的“津液”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张仲景从广而论之以人体一切水液,即常人之水液、病者之水液及攻伐所出之人体水液。以次为据,参诸家之言而查《伤寒论》之说,张仲景之所谓“津液”又暗有“津液载邪”之论,观《伤寒论》常用的“汗”、“吐”、“下”、“利小便”攻伐之法的取效之论是以“津液”可“载邪”为据,所谓“津液”所载之邪不仅涉及无形之邪,亦涵盖有形之邪,构建了以“药”、“邪”、“津液”之间形成的“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的独特联系。张仲景于《伤寒论》所暗言“津液载邪”之说不仅提示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并且阐释了“微汗”以除风、寒、湿在表的潜在意义,故以此小议,以期有资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近代多以“胸痛”相称。中医药学对该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的《五十二病方》,《灵枢·厥病篇》已明确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胸痹的概念。指出...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针灸学术观点及对后世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针灸学术观点及对后世影响201400上海市奉贤县中医院张华梅张仲景,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其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为外感疾病提出了辩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被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不仅精于汤药,且...  相似文献   

13.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应是对医者意也的突破,但是,因“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以及受魏晋玄学等影响,辨证论治理论并没得到普及和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初年,“医者意也”一直被医家奉为格高思远的习闻名论。魏晋玄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学者王弼治《易》,尽扫象数,独扬义理,畅言‘‘得意忘形”、“得意忘象”,言“意”、“得意”  相似文献   

14.
一、张仲景其人张仲景,《后汉书》、《三国志》均无其传。唐·甘伯宗《名医录》为之立传,原始材料未知所本,自后言仲景者多本甘氏,皆备而不详。清《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仲景传引《何顒别传》“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顒”,又引皇甫谧《甲乙经·序》“……见侍中王仲宣……”  相似文献   

15.
申申 《家庭中医药》2005,12(12):4-5
前一段电视台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中,多处提到我国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这部汉代张仲景的著作历来被赞誉为活人之书,张仲景则被尊为“医中之圣”。《伤寒论》中的处方,功效卓著,沿用至今,是备受推崇的“经方”。《伤寒论》的影响非常深远,古今中外的医家和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本文要介绍的聂惠民教授,研究仲景学术40余年,经长期实践探讨出经方治疗多发病、疑难病的有效法则和方剂,为疑难杂病的论治开辟了途径。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在8月2日报摘栏内报道:“座落在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故里河南省南阳市的张仲景国医大学初具规模”。这一讯息转自《健康报》,该报在同日首版显要位置发表了题为“张仲景国医大学初具规模”的文章,文中指出:张仲景国医大学现有专职教师七十人。  相似文献   

17.
试述仲景治“黄疸”8法陈南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中心卫生院石城342714)关键词张仲景;黄疸;治则“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但治法尚缺。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立“黄疸”为专篇,且治法颇详,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法俱全,本人不揣浅陋...  相似文献   

18.
“结”最早见于《素问》,张仲景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结”应用范围。通过对《伤寒论》中相关问题的本质探讨,认为《伤寒论》之“结”是一个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完整的病征体系。  相似文献   

19.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知母“下水”功效,可治“肢体浮肿”。《伤寒论》第176条描述白虎汤证可表现为四肢热痹,且白虎汤证与热痹的形成及表现有相关性,可知白虎汤可治风湿热痹,后世医家对此亦有发挥与运用。张仲景用药本《神农本草经》,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除滋阴外,还下水以治脚肿如脱。结合张仲景对知母“下水”功效的运用,对白虎汤治风湿热痹是否与《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有关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和法经方治疗脑梗塞之应用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264500)宫伟星,林树武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讲“和”,开了“和法”之先河。所论“和法”主要包含和阴阳、和营卫、和胃气等方面,均为张仲景所常用之法,论中记述方药俱全,代表方为桂枝汤、调胃承气汤和小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