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络原野法与疑难杂症所谓广络原野法即集寒热温凉、气血阴阳、升降攻补于一方,治疗临床上一些疑难杂症的方法。此类处方貌似庞杂,不合理法方药的规范,买则切合一些寒热错杂、虚实兼备的病症,用之可收到意想不到之效。元代医家朱丹溪在其《局方发挥》中,斥责局方中某...  相似文献   

2.
“伏邪”在《伤寒论》中称为“伏气”,在《温疫论》中称为“伏邪”。《内经》中早已提到了“故邪”一名,如《灵枢·贼风篇》日:“……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从病邪潜伏与隐藏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故邪”就是“伏邪”。故邪者旧邪也,“伏邪”以病机而言,“故邪”指时间许久而言,其意思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3.
中医文献中常见的胸膈一词,由于膈字经历了"鬲"、"隔"、"膈"3个字的变迁,使得其含义多源而歧义,有古义与今义之不同。胸膈一词的古义,在文献呈现上应为"胷(胸)鬲",其意义是胸腔的一个部位。胸膈一词的今义主要指胸腹腔之间的膈膜,在文献呈现上多以膈字单独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胸膈满闷、胸膈不利等词汇,胸膈皆当训为古义。  相似文献   

4.
“相火”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相火”理论发展历史、各家学说的探讨,提出“相火以位,妄则为贼,根于肾命,寄于肝胆,苟得肾水肝血以涵之濡之,肾阳以温之纳之,脾土以敦监之,肺金以润降之,心神以镇静之,何妄之有?”的相火学说纲要,并以此说衷和各家之论,阐释李东垣“气虚发热”的理论,使“相火”理论更加明畅全面。  相似文献   

5.
“因时制宜”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传统上它属于中医治则的范畴,即在确定治疗疾病的法则和方药时应该考虑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以便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法(印会河,等·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36).但若从中医理论全面考虑分析之,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证”刍议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内外环境致病因素影响下,调节障碍、阴阳失去平衡、脏腑经络正常功能紊乱,而产生病理性的内、外在反映。它既不是“综合征”,也不是“症候群”,又不是单纯反映某种疾病所特有的一组比较固定的症状,而是对患病时的环境、病因、病位、病性、病理等情况的概括。“证”全面反映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特征、性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证与症、病,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证”是  相似文献   

7.
药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别,历代医家还常以“走”、“守”之理,概括中药的药理作用与特点。纵览前贤医著,对中药走守之说各有阐发,反映了医家在中  相似文献   

8.
丁喜艳  刘顺益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93-1793
1病名沿革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此病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唐宋以前文献多把胃脘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施维 《陕西中医》2006,27(5):575-577
目的:探讨分析“肝肾同源”理论。方法: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分析肝肾同源的理论根据,理论内涵。结论:“肝肾同源”理论根据为:肝肾母子相生,肝肾精血互化,肝肾经络相通、共隶奇经,肝肾各为先天,肝肾统司相火,肝肾阳气互温。本理论揭示了同居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的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由此衍生出了“肾病治肝、“肝病治肾”、“肝肾同治”之法,此法在临床上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凡治妊娠病,多乏辨证用药。无论胎动、胎漏,信手拈来安胎圣药白术、黄芩。即使妊娠间患生它病,方中亦须加此二味始感满足。妊娠病用安胎药可谓千载不易之辙,今人谁敢不遵?然笔者则不敢苟同,请问:阴虚火盛者,白术岂敢率用?阳虚寒凝者,黄芩焉能妄投?昔贤云:医道者,仙道也。不同它道,仙者,深奥之谓也。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众所周知,其安胎机理则世人鲜闻。盖妇人妊娠,气血为本,脾胃者,后天之本也,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无以生血,血虚则无以养胎,胎失其养,故动  相似文献   

11.
<正> “合用药”,指的是两种药合在一起使用,不独立成方,是整个处方中部份组成的药物,它区别于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所以它不称为“合方”而名为“合用药”。合用药,一般多属于某些功能、效用相近者。同时,它们之间有时又能互相弥补其功能效用之不足,或发挥其某一方面特殊之作用等。兹就本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探讨了"经络系统"一词的实际内涵。认为"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因此其组成部分必须都是中空的结构。提出"经络系统"不应该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而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和气街、四海等中空的结构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3.
“散血”,始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在第8条温病治则中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长期以来,大凡言“散血”,皆谓“活血化瘀”。笔者认为,此释有失叶氏原意之处,很有必要予以澄清。众所周知,外感温热病的传变是从表入里,由浅及深,依次分成卫气营血四期,每期各具特点,病证治法迥别。营热炽盛则内传血分,气分热盛也可直接入于血分。邪入血分基本病机有三:一则热盛化火  相似文献   

14.
“葡萄疫”一病,首见于《外科启玄》。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葡萄疫》论述颇详。嗣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清·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等补充其论。病因病机、临床主证、理法方药,(?)成系统,为后世医家所遵崇。然笔者认为,上论尚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四川中医》2011,(7):50-53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理法方药的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  相似文献   

16.
枸杞子为临床常用补益药物,《药性论》谓:"构杞子能补益诸精不足."历代医家一般将之视为滋阴要药,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痛,视物昏花,干涩眼痛等症,方如杞菊地黄丸等.现代《中药学》教材通常也将枸杞子归为补益药中补阴药物一类,而且在功用主治项内仅论其滋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18.
《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与大黄皆有“推陈致新”的功效。“推陈致新”的作用部位在胃肠,能够去除肠胃中结气与饮食积聚。柴胡“推陈致新”的功效散见于历代的中医药类著作中,然现代中医教材及医家鲜有提及该功效,故通过梳理涉及该功效的主要文献,总结柴胡功效与剂量的关系,探究历代医家对“推陈致新”的认识与临床应用,并通过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列举的柴胡“推陈致新”的医案及笔者在临床应用柴胡该功效的医案,进一步探讨柴胡“推陈致新”的功效,辨析柴胡与大黄“推陈致新”的不同之处,为全面认识柴胡的功效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阳微结”一词,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148条。正确地理解,必以仲景原文为据。仲景于条文开首自“伤寒五六日”至“此为阳微结”着重阐述了“阳微结”的脉证和命名,继而以“必有表,复有里也”七字对“阳微结”的脉证特点,在病机上给予高度概括,明示“阳微结”有表、里两部分证候构成,尤其表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仲景除以“必有”二字以示强调外,并在与“纯阴结”鉴诊时更以阳微结的表候(外证)为要点,指出“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而“阳微结”是“半在里半在外也”。藉此,以全无表、独有里的阳明腑证  相似文献   

20.
尹德峰  房经富 《光明中医》2003,18(2):F002-F002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痰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即有 :“太阴所致 ,为积饮痞隔。”后世并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历代医家对痰的成因认识也非常精辟 ,《丹溪心法》中云 :“痰之源不一 ,有因痰而生热者 ;有因热而生痰者 ;有因气而生者 ;有因风而生者 ;有因惊而生者 ;有积饮而生者 ;有多食而成者 ;有因暑而生者 ;有因伤冷物而成者 ;有脾虚而成者 ;有饮酒而成者。”总之 ,痰可生百病 ,而一些急难杂证多以治痰而取效。另外痰的生成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即肥人多痰。可见 ,痰的致病因系千变万化 ,真可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