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早期角膜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及视力转归。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因准分子激光术后早期角膜感染患者7例(8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病史、共焦显微镜或角膜病灶组织刮片等检查明确其感染类型,对症采用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对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采取手术治疗,并观察视力转归情况。结果患者8只眼全部诊断为细菌性角膜溃疡,其中8只眼病灶组织刮片检查为阳性,5只眼细菌培养阳性。4只眼(50.0%)经抗菌药物治疗达到溃疡愈合,4只眼(50.0%)行板层性角膜移植术治愈。治愈病例至溃疡愈合时,8只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结论感染性角膜炎是准分子激光术后早期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控制感染、保存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弱视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对53例76眼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其中38眼行LASIK手术,32眼行薄瓣LASIK手术,6眼行LASEK手术。随访观察12mo,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13.50~+3.00(平均-7.33±3.36)D,散光-4.25~+2.00(平均-1.40±0.92)D,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57±0.06。术后1mo,裸眼视力平均0.64±0.16,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mo,裸眼视力进一步提高,平均0.72±0.20,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mo裸眼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43眼(57%)。术后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同者33眼(43%)。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弱视,疗效可靠,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与临床散光的关系,对MLK和LASIK术后48例86只眼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测量分析,并与同期的视力和验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术后柱镜屈光度及SRI、SAI及SimK较术前明显升高,32.6%的病人有切削区偏中心,但全中病人的裸眼视力及术后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裸眼视力好于或术前者占76.34%。提示以上现象的发生对手术效果无影响,其原因可能与后巩膜葡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晚期Terrien角膜变性病例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34例38只眼晚期Terrien角膜变性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经过16~84个月的随访,所有术眼无复发,角膜散光减少,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2只眼植片透明,6只眼植片半透明,有少量新生血管长入.8只眼植片部分变薄,但无局部膨隆发生.结论 通过本组手术治疗发现,彻底切除病变组织,联合半环状或环状板层角膜移植,可有效地控制病变造成的高度散光,提高视力,并可抑制病变的进展和复发.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与临床散光的关系,对MLK和LASIK术后48例86只眼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测量分析,并与同期的视力和验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术后柱镜屈光度及SRⅠ、SAⅠ及SimK较术前明显升高,32.6%的病人有切削区偏中心,但全部病人的裸眼视力及术后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裸眼视力好于或等于术前者占76.34%。提示以上现象的发生对手术效果无影响,其原因可能与后巩膜葡萄肿导致的视轴偏位使激光切削区偏离角膜光学中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CHWIND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屈光手术程序指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病例研究。应用德国AMARIS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的SCHWIND CAM手术设计软件对88例(126只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1-4 D)患者进行LASIK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残余散光及散光轴向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检测残余散光在0-1.87 D,均值(0.50±0.32)D,其中≤0.5为87只眼(69.05%),0.5-1为31只眼24.6%,〉1为8只眼(6.35%),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1行的为7只眼、不变为95只眼,提高1行以上为24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视力行配对t检验,t值为-1.542,P值0.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散光轴向与术后散光轴向行配对t检验,t值为1.451,P值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HWIND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5 例16 眼角膜屈光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临床资料。3 眼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经冷冻治疗,9 眼经巩膜冷冻引流视网膜下液联合加压环扎术,4 眼经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冷冻环扎术。结果 术后经1~18 个月平均8.2 个月随访,视网膜均复位。15 眼较术前视力均提高,9 眼近视增加平均2.3D,散光增加0.8D,散光轴亦有移位。结论 角膜屈光手术对视网膜脱离的复位无明显影响,但复位手术可导致屈光度改变影响屈光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角膜移植治疗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治疗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病灶切除联合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的40例(48只眼)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9只眼进行手术前后的散瞳检影验光检查,对7只眼进行手术前后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患者年龄(30±6)岁,术后随访时间为(7±6)年.手术前、后各参数采用(Q25,Q75)表示.患眼手术前裸眼视力为(0.05,0.4),最佳矫正视力为(0.1,0.5),手术后裸眼视力为(0.2,0.6),最佳矫正视力为(0.4,0.7)(z=4.63,3.85;P均<0.01).患眼验光球镜度数的术前值为(-2.00 D,-8.50 D),术后值为(-1.25 D,-4.75 D)(Z=2.49,P=0.01);柱镜度数的术前值为(2.50 D,12.00 D),术后值为(0.75 D,4.25 D)(Z=2.54,P=0.01).术后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模拟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角膜直径3 mm与5 mm处的散光度数和屈光力度数均较术前有所下降,除角膜直径5 mm处的散光度数改善外(Z=1.86,P=0.06),其余指标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植床穿孔5只眼(10.4%)、术后角膜层间积液8只眼(16.7%)、角膜层间上皮植入4只眼(8.3%)、脉络膜脱离1只眼(2.1%)、术后植片排斥反应7只眼(14.6%)、复发3只眼(6.3%).5只眼(10.4%)分别因层间积液、层间上皮植入及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病灶切除联合角膜移植是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的优选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地保存或提高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术后角膜屈光度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入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72例(72只眼)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超过1.00 D。根据患者术前散光度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组均行透明角膜2.2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角膜缘穿透性弧形切口松解术,Ⅱ组根据患者根据散光度确定切口长度。观察并比较术前及术后7、30 d及90 d患者术眼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数、散光矫正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均大幅提高。与Ⅱ组相比,Ⅰ组患者术后30 d及90 d视力平均值均显著优于Ⅱ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分析结果表明,与术前相比,Ⅰ组术后7、30、90 d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度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05)。Ⅱ组术后7、30、90 d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术后3个月,Ⅰ组患者角膜散光平均矫正量为(2.10±0.09)D,显著高于Ⅱ组的(1.40±0.01)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Ⅰ组1例有轻度的角膜水肿,Ⅱ组1例轻度角膜水肿,3例中度角膜水肿,经相应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少数患者出现干眼、异物感、畏光等症状,均在7d内自行缓解。结论透明角膜2.2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角膜缘穿透性弧形切口松解术,可有效增加眼球通光,减少手术性散光,大幅度矫正术前散光,提高了患者视觉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邵东平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14-15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颞侧和上方2.8mm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角膜屈光变化。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分成A组32例32眼(颞侧角膜切口组),B组28例28眼(上方角膜切口组)。检查术前、术后1d;1wk;1mo和3mo的视力、手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地形图。结果:A,B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0.67±0.31D,0.70±0.35D。术后1d;1wk;1,3mo,A组的散光分别为0.85±0.41D,0.75±0.38D,0.70±0.35D,0.68±0.33D;B组分别为1.18±0.46D,0.98±0.39D,0.80±0.31D,0.73±0.33D。术后各阶段散光均高于术前。A组的散光小于B组(P<0.05)。术后第1d各组散光最大,以后逐渐减小。术后1d;1wk;1,3mo,A组的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SIA)分别为0.65±0.30D,0.50±0.28D,0.43±0.21D,0.40±0.18D;B组分别为0.85±0.38D,0.71±0.35D,0.62±0.25D,0.49±0.20D。术后1d,A组SIA较B组小(P<0.05);各组SIA均随时间推移而减小,但A组SIA始终小于B组(P<0.05)。结论:颞侧切口操作方便,术后的角膜散光状态和手术性散光均小于上方切口。  相似文献   

11.
张玮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77-178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70眼翼状胬肉患者纳入研究,测量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及胬肉侵入角膜缘长度,分析胬肉长度与角膜散光的相关度,对比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前69眼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相关,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术后1mo,其角膜散光明显下降,裸眼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角膜循规性散光,散光程度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关系密切,手术可以使角膜散光改善、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白内障超乳手术治疗的7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为两组,34例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地形图垂直高曲率经线上,38例角膜切口选择在常规角膜12点左右方向,应用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根据角膜地形图曲率信息做角膜切口组散光度由术前的(1.11±0.36)D降低为术后3月的(0.96±0.32)D,常规12点左右方向角膜切口组散光度由术前的(1.08±0.54)D改变为术后3月的(1.36±0.43)D.根据角膜地形图曲率信息做角膜切口组术后1d和3月视力>0.5者27只眼(78.6%)和30只眼(87.4%),要多于常规12点左右方向角膜切口组27只眼(72.5%)和31只眼(80.4%).结论 根据角膜地形图的曲率信息在手术切口的方位和角度进行选择,可以减轻术后角膜的散光状态,对视力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K)矫治老视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加州Refractec公司研制的ViewPointCK系列设备对65例老视患者进行单眼(老视)或双眼(老视及远视老视)CK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的远近视力、角膜曲率、屈光、角膜地形图等改变,分析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60例术眼近视力提高3~4行,5例近视力提高2行;41例远视力提高1~2行,其中9例远视力提高4行以上,2例远视力有下降1~2行。早期术后屈光改变主要表现在散光和球镜的转化,但1个月后基本稳定达预期效果,3例6个月后出现回退与选择病例不当有关。术眼角膜地形图均显示有多焦改变。术中术后无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CK手术矫治老视疗效肯定、简便安全、预测性较好,但还需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角膜曲率联合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曲率,采用个性化手术源性散光值,计算人工晶状体型号及轴位,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来矫正角膜散光并观察疗效。 方法:收集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病例43眼,手术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 IOL,并放置IOL于目标轴位,观察术后屈光结果。 结果:术后随访3mo,33眼使用T5以下人工晶状体,85%患者裸眼视力>0.5,70%患者裸眼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1.64±0.53D降至0.63±0.32D,10眼应使用T6,T 7,但使用T5裸眼视力均>0.5,残余散光接近预测值。术后3mo观察,43眼术后第1d平均轴位偏离465°±4.21°,84% IOL轴位偏离<10°,3mo平均旋转116°±184°,100% IOL旋转<10°。 结论:应用角膜曲率联合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曲率,采用个性化手术源性散光值,计算人工晶状体型号及轴位,植入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地矫正角膜散光,并具有良好的囊袋内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寻找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接受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124例(195只眼)分别进行手术前后视力、泪液分泌(Schirmer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地形图变化的比较;并对其中的30例(49只眼)专项进行了手术前后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的观察。结果术后4只眼复发,占2.1%;做专项光学比较的49只眼中除5只眼因翼状胬肉太大测不出之外,其余44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以顺规性散光为主。角膜地形图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3.40±2.76)D,术后1周为(1.41±1.27)D,术后1个月为(1.05±1.04)D,术后3个月为(1.02±0.98)D;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与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0.05)。平均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为(0.55±0.25),术后1周为(0.67±0.21),术后1个月为(0.80±0.23),术后3个月为(0.81±0.21);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与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0.05)。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3.78d;BUT恢复时间为(4.6±0.8)d。结论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角膜上皮修复快,散光得以改善,视力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切口无缝线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评价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7眼),行上方3.0 mm巩膜隧道式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有所提高,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提高显著,角膜地形图中180°径线和90°径线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等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有所改变,逆规性散光较术前增加,循规性散光减少.结论 上方3.0 mm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术后第1天视力即可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评价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74-376)  相似文献   

17.
显微角膜板层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显微角膜板层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用美国EyeTechnolagylnc生产的专用器械对近视屈光度-7.00~-32.00D,平均-18.45±6.18D的43例(73只眼)进行手术。结果术后6个月,除2只眼发生高度近视合并症外,其余眼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好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规力者51只眼,占71.83%;矫正视力术后均好于或等于术前。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屈光状态稳定。结论该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有确切的疗效,与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自动板层角膜切除术及激光用膜原位磨镶术相比较,有其独持的优点。适宜于具备娴熟显微手术技巧和有角膜病治疗经验的医生慎重开展。  相似文献   

18.
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59只眼)接受二次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二次切口沿旧切痕完成,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屈光为-3.78D,解膜屈光度为40.15D。术后平均下降等效球镜为2.30D,下降角膜屈光2.04,平均提高裸眼视力5行(国际标准视力表)。二次手术疗效与原屈光度及二次术前角膜屈光度无关。二次手术可降低散光度,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R)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对43例(48只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R) Toric折叠式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前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术前及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主观验光散光值术前为(2.25±0.79)D、术后为(0.21±0.2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预计残余散光(0.19±0.22)D;术后残余散光(0.20±0.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散光(2.15±0.76)D、术后角膜散光(1.98±0.67)D,两者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6个月内最大偏差,除一例偏差>15°达25°,进行了二次手术轴位调整;另有3只眼(6.3 %)旋转> 10°外,其余 41只眼(85.4%)旋转< 5° .结论 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R)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并且该晶体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性强的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杨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155-1157
目的:探讨子午线轴位切口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白内障患者60例62眼,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分别位于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A组)、传统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B组).两组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d,1wk,1mo用CT200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测量.根据角膜散光度和轴向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裸眼视力.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视力、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的视力均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wk,1mo A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A组患者手术源性散光度矢量分析均显著小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角膜最大曲率方向作为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透明角膜切口,能让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的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性散光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