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告IM97例,以年幼儿多见,5岁以下占67.0%,该年龄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出现并发症,且有少数出现嗜异凝集反应。大多数患儿肝功能异常(SGPT55.4%、SG0T79.7%增高),故肝功能检查应作为IM的重要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1-2],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我们分析了263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IM的诊断及重症判别能力,减少误诊.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263例IM患儿,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IM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70例,女性93例;发病年龄6个月至13岁,其中6个月至1岁43例(16.35%),>1 ~3岁98例(37.26%),>3~6岁75例(28.52%),>6~13岁47例(17.87%);发病季节:夏秋季(6~11月)占58.17%,高于冬春季(12月~次年5月).  相似文献   

3.
病人,男,1 6岁,低热37.6℃1 wk,鼻塞加重,于2 0 0 2 - 1 0 - 2 8入院治疗。血液细胞分析:WBC2 0 .9×1 0 9/L,N0 .1 1 ,L0 .78,M0 .1 ,,PLT1 69×1 0 9/L。经3d抗感染治疗,低热不退,咽部痉挛,颈部淋巴结肿大。B超示:脾肿大。血液细胞分析:WBC2 6.8×1 0 9/L,N0 .1 3,L 0 .2 9,B0 .1 ,异形淋巴细胞0 .5 7(不规则型为主)占0 .5 4 ,网织红细胞0 .0 1 1×1 0 9/L。咽拭子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肝功能检查:ALT 2 0 4 .3 U/L ,AST 61 .3U/L,AST/ALT 0 .3,GT 83.4U/L .LDH 30 6.3U/L,CK-MB30 .6U/L,HBDH31 2 .0 U/L。肥达试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26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讨论了影响本病确诊的若干因素,并指出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本病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故易造成误诊。现将2000年9月-200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帆 《吉林医学》2012,33(17):3715-371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对3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学龄前男孩较易发生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大多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宜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临床诊断的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血象检查结果、治疗及其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22例中均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增高、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肝功能异常2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cmcm以上)18例,肝脏肿大20例,脾脏肿大11例,EB病毒抗体阳性1 9例.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临床以持续发热、咽炎、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象明显增高,异形淋巴细胞大于10%为特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并发肺部浸润者少见。本例持续发热近4月,经过4所医院4次住院治疗,并抗结核治疗40d均无效。转我科后,诊断为传单,给予激素及灭滴灵治疗,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8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我科85例IM患儿的各种临床资料。结果 3月及10月为发病高峰,76.5%为学龄前患儿,患儿均发热,98.5%咽红、咽痛,82.4%扁桃腺充血,65.9%扁桃腺有白苔;75.3%颈部表浅淋巴结肿大,56.5%肝脏肿大,43.5%脾脏肿大,18.8%眼睑肿胀,17.6%皮疹,12.9%肺部干、湿性啰音;37.6%有恶心、呕吐、食欲差、乏力等症状;31.8%肝功能异常,98%的患儿血异形淋巴细胞比例〉10%,发病第8天后EBVCA-IgM阳性率为100%。结论儿童I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个系统,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误诊漏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方  彭华  曾宾  张双船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1):1133-113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及细胞免疫特点。方法将本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87例分成0-3岁、3—6岁、6—14岁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资料分析。结果0~6岁发病率59.77%。发热天数0—3岁组平均(6.25±2.9)d,3—6岁组(7.83±2.79)d,6—14岁组(10.73±2.91)d,热程在6~14岁组与其它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肿大48例(55.1%),脾肿大21例(24.1%),3岁以上年龄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浮肿25例(28.7%),以0—6岁低年龄组多见。6岁以上儿童咽峡炎表现突出。颈淋巴结肿大68例(78.1%),皮疹12例(13.7%),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婴幼儿白细胞总数升高明显,而变异淋比例偏低。发病年龄越大,肝功能损害、心肌酶异常、外周血CD4^+T、CD4^+/CD8^+及CD16^+CD56下降愈明显。结论儿童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及细胞免疫状态有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5%(36例),咽峡炎92%(35例),淋巴结肿大84%(32例),部分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浮肿,扁桃体伪膜形成。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 66%(25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2%(31例);EBV-IgM检测阳性92%(35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严重者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改变,危及生命。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7%以上(37/38)。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儿科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儿中持续发热5d以上者37例(37/57,64.9%),无发热5例(5/57,8.8%),淋巴结肿大54例(54/57,94.7%);合并支原体感染21例(21/39,53.8%);合并肺炎13例(13/57,22.8%),其中支原体肺炎6例;异形淋巴细胞计数10%以上者43例(43/57,72%),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5例(35/57,63.6%),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肝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2);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发热天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ALT等临床表现上与无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变化,但是临床上仍要加强支原体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1~2周,同时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对照组20例应用病毒唑治疗1~2周,对症处理同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在退热时间(P〈0.01)、淋巴结消退时间(P〈0.01)、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促进EB—VCA—IgM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阿昔洛韦是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划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文章分析了一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急性颈部淋巴结炎的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传单并肝损害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儿中有54例(93.1%)以血清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除酶升高还合并胆红素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结论:传单并肝损害以转氨酶升高为主,部分可出现重症肝炎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我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且咽拭子培养阳性的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38例标本共检出44株病原菌(其中有6例标本各检出2种病原菌),前3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1.8%)、鲍氏不动杆菌10株(22.7%)、肺炎克雷伯菌8株(18.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占85.7%,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呋喃妥因耐药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有其一定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