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旁路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单侧长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6 ~ 90岁,平均(73±6)岁.所有患者的诊断经CT动脉造影证实,单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硬化闭塞.均采用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前、后检测血管流速,踝/肱指数.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5、7、10年累积通畅率和5、7、10年保肢率.结果 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无死亡和截肢.35例(87.5%)随访1 ~13年,平均(5.7±2.8)年.ABI由术前平均0.23±0.10升至术后0.5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1,P=0.000).术前彩超检测腘动脉及胫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4±6)cm/s和(10±4) cm/s,术后分别升至(34±10)cm/s和(22±7)cm/s.术后5、7、10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60.1%,44.3%,25.3%和93.5%,86.8%,57.9%.术后5,7,10年保肢率分别为:97.5%,95%和90%.结论 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症,股-股深人工血管旁路术安全有效,本术式可用于不适合腔内治疗和开腹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腹主-股深动脉转流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腹主-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主-骼-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4例。术后所有患肢皮温均明显升高,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患肢远端有溃疡者,于术后2~4周全部愈合;3条有中趾坏死者,经截除后创口均愈合。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从0.1±0.12上升至0.64±0.26;足背经皮氧分压从5.21±2.14kPa上升至8.76±1.33kPa.平均随访15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对于主-髂-股动脉或骼-股动脉广泛闭塞者,利用股深动脉作为重建血液循环的流出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解剖外腋股、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32例。18例腹主动脉或两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其中2例为腋两股动脉旁路术;14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术。采用腋股动脉旁路的患者,术中8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0例用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股股动脉旁路术中6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例用自体大隐静脉,7例用GoreTex人造血管。结果术后5年随访时,股股动脉旁路术通畅率为78%,其中真丝人造血管与GoreTex人造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差异;腋股动脉旁路术中,8例真丝人造血管均已闭塞,10例GoreTex人造血管中1例闭塞,1例发生腹股沟部假性动脉瘤。结论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无腹部手术并发症,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真丝人造血管的使用应限于短段的股股动脉旁路术  相似文献   

4.
马杰  滕斌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237-238
老年人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科常见病,因大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肺肾功能不全,严重地威胁肢体的生存甚至生命[1,2].我院1999年9月~2001年10月,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动脉人造血管移植转流术治疗8例髂总动脉至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5月21例施行股-股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行手术者16例,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同时行该手术者5例.结果 本组21例手术均成功完成.2例术后残留轻度间歇性跛行,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静息痛.2例分别于术后6、17个月发现人造血管闭塞,术后平均2年通畅率为90%.结论 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单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一种简单而有效手术,也适用于特殊类型动脉瘤的腔内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解剖外途径动脉转流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B  Wu Q  Yuan C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8):481-483
为提高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效果,作者报告了1989年~1996年采用非经胸解剖外途径治疗20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经验。本组男9例,女11例。17例有上肢缺血表现,11例有脑部缺血症状。17例行颈动脉-锁骨下/腋动脉转流,3例行腋动脉-腋动脉转流术。除1例大动脉炎因远端流出道差转流血管阻塞疗效不理想外,其余患者患肢及脑缺血表现均明显改善或消除。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采用解剖外途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无需开胸,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通畅率高,尤其适合于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重建术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主髂动脉闭塞重建手术方式选择的规律,作者对31例不同类型的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硬化内膜切除术、主-髂或主-股动脉旁路术、解剖外途径动脉旁路术和顺序动脉旁路术治疗。手术死亡率为3.2%。五年通畅率为84.2%;二期五年通畅率为96.5%。作者认为踝/肱指数对正确掌握动脉重建术指征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腋-股架桥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腋—股架桥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或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髂、股动脉闭塞或狭窄病例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及效果。结果:均行腋—股动脉架桥术,17例单侧,3例双侧,共26条;18例是为拯救肢体而手术,其1,3,5年通畅率为87%(20/23),74%(17/23)及61%(14/23)。30d内死亡1例(占5%)。3例移植物在术后6.5个月内闭塞,均发生在股—股搭桥中,而腋—股搭桥则长期通畅。结论:对广泛的慢性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腋—股架桥对于行主动脉重建有危险或预期寿命受限的病人不失为一种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10.
Ye J  Wang Y  Fan L  Chen F  Fu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8):457-458
目的 探讨剖解外腋-股、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骼动脉闭塞症患者32例。18例腹主动脉或两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其中2例为腋-两股动脉旁路术;14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术。采用腋-肌动脉旁路的患者,术中8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0例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股-股动脉旁路术中6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12条肢体)。结果 术中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9条肢体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1条肢体股-Guo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1-12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83.3%;截肢率8.3%。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53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血管外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年间行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6例;锁骨下动脉瘤3例,锁骨下动脉创伤4例,仅有肢体缺血症状的33例;同时伴有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的18例,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无缺血和窃血症状。结果:53例患者术后上肢缺血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消失,动脉瘤得以根治,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侧肱动脉压力差均小于或等于10mm Hg,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治愈率为100%,39例得到术后随访,随访率为74%,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所有转流人工血管均通畅良好。结论: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术式,特别适合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难以显露,分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行支架置入,其中8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穿刺肱动脉。13例未能行支架置入,行血管旁路转流术。9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结果39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1mmHg=0.133kPa),患侧/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62±0.11提高至0.98±0.04(t=4.738,P<0.01);腔内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血管通畅时间分别为(57.6±3.7)和(60.2±7.2)个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疗效相当,由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应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4.
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3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转流血管通畅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平均0 66±0 11提高至0 99±0 09 (P<0 01 )。术后随访22例( 73 3% ),随访18个月至9年,平均51 4月。转流血管通畅率为83 3% (25 /30)。结论对于无法做腔内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动脉转流目前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82年1月至2002年1月应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的7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l、3、5年一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77%、63%、53%;二期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74%、66%;累积截肢率为9.2%。结论 人工血管重建术是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挽救肢体,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4年2月间19例(20条)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共31次再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8次单纯转流血管取栓术后通畅时间1d至3年,通畅率为27.7%(5/18),再阻塞率为72.3%(13/18);13次取栓加流入或流出道旁路重建术后通畅时间4d至11个月,通畅率为61.5%(8/13),再阻塞率为38.5%(5/13)。全组再手术总通畅率41.9%(13/31),平均通畅时间8.1个月(3—29个月);手术死亡率5.3%(1/19),肢体存活率73.7%(14/19),截肢率25%(5/20)。结论术后晚期发生转流血管再阻塞的最主要原因是内膜增生和病变进展;取栓加流人或流出道重建旁路术的效果优于单纯取栓术;加强术后彩超随访,及时修正增生性病变,将有助于提高转流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的诊治经验。方法对 18年间收治的 34例急性肾下腹主动脉闭塞进行回顾性分析。 5例采用术中红血球清洗回输 (cellsaver)治疗。结果全组死亡 12 / 34例 ( 35 3% ) ,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5例应用cellsaver治疗者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发生。痊愈者肢体保全 36 / 4 4条( 81 8% )。结论及时诊断、正确选择术式、适当的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降低死亡率。术中应用cellsaver是减少体内代谢性毒素聚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流出道不良患者行动脉旁路术联合动静脉瘘通畅率的分析,强调对流出道不良患者积极手术抢救患肢的重要性,并探讨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动脉旁路术(ePTFE)联合动静脉瘘手术治疗的26例下肢流出道严重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28条肢体)患者中,有14例行浅组(膝部大隐静脉)动静脉瘘,有12例联合行深组(腘、胫腓干、胫后静脉)动静脉瘘。24例获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近期通畅率两组均为78·6%,远期通畅率深组为78·6%,浅组为57·1%。结论动脉旁路术联合动静脉瘘可提高流出道不良的下肢缺血患者术后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