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2.
柴胡温胆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之功重在足少阳胆,而温胆汤之治偏于足阳明胃。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李素领教授运用异病同治理论灵活加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失眠、眩晕、胃脘痛、胸痹、耳鸣等病症。每获效验。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主要功能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咳嗽、多发性抽搐症、眩晕、胃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琦  叶超  胡子毅 《光明中医》2008,23(4):498-499
柴胡温胆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三因极-病证方论》温胆汤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之功重在足少阳胆,而温胆汤之治偏于足阳明胃。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临床治病广泛,今摘录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叶耀东 《河南中医》2004,24(4):68-6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该方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凡辨证由痰浊引起的高血压、癫痫、失眠、妊娠恶阻等病,用之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新用     
温胆汤原出自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后为《千金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而得以存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之《集验方》稍有变化,主治由“胆虚寒”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而为后人所习用并灵活加减变化形成温胆汤类方。本方名虽仍为温胆,其功用实为清胆,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笔者宗其旨义,用于治疗多种顽疾杂病,古方新用,异病同治,获取良效,现不揣愚昧,择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其功效主要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郁化热、胃失和降之痰热内扰诸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从辨证论治原则出发,对温胆汤的实际应用进行举例说明,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秋莲  陈少玫 《光明中医》2021,36(2):286-288
黄连温胆汤最早出自由清代陆廷珍所著的《六因条辨》中,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的;其功效为疏畅气机,通利三焦,清热化痰,调理脾胃.陈少玫主任医师临床善于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扰神之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干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急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用本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付伟  余海保 《国医论坛》2004,19(3):33-34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其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脑血栓形成、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最早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减生姜之量,增添了茯苓、大枣,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师其方义,结合辨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原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癫痫等证。该方运用广泛,临床对症略加化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彦海  迟丽屹 《陕西中医》2004,25(2):166-168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本方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和惊悸证治”条下所载温胆汤与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是古今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原方出自孙思邈《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无择对该方进行了加减化裁,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生姜减为五片,主治"虚烦"、"惊悸"等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药物进行调整后,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实为清胆,临床运用也更加广泛,后世所用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及蒿芩清胆汤等均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化裁而来.笔者在临床中对气郁痰结、痰热内扰、痰瘀互结型多种疾病,灵活运用该方,异病同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17.
张葆现  熊卫红 《陕西中医》2005,26(5):464-464
温胆汤原出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根据辨证进行加减,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效果颇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19.
杨堤林 《家庭中医药》2004,11(10):52-5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  相似文献   

20.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由《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是通过调气以清化痰热的方剂,功能调畅气机,和中降逆,清胆和胃,宁心安神。王师善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