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常易导致心脑梗塞和脑出血等严重疾患,笔者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病机在于气血瘀阻,与年龄、情志以及饮食等方面有关,故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未病先防和疾病防变两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期间的无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247人,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123人,全部予以中医治未病干预,对照组有124人,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跟踪随访5~6年,对比分析两组人员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几率.结果:通过跟踪随访发现,观察组中有3人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几率为2.44%,对照组中有23人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几率为18.55%,两组人员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几率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浅谈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葆良 《陕西中医》2010,31(2):256-256,F0003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血液粘度升高以致外周阻力升高,心输出量呈下降和细胞聚集,可使毛细血管血流停滞、闭塞或血栓形成而使局部组织缺血甚至坏死。它们是与生理因素与遗传等综合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轻则心绞痛,影响劳动力,重则发生心肌梗塞,危及生命。脑动脉硬化引起动脉逐渐狭窄,造成慢性供血不足,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原因,而脑动脉急性闭塞即可导致脑中风。所以,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危害较大,应及早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心脑血管动脉硬化中医治未病的效果,为临床上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方法:对264例志愿者进行跟踪观察,在观察前经过体检患者均没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结果:A组志愿者中患者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状的3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27%,B组志愿者中患有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22例,占患者总人数的16.67%。结论:对于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病症,要防治结合,对证施治,治疗最主要的原则是持之以恒,做到这些,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志愿者318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9人,观察组志愿者接受中医治未病干预,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干预,对两组研究对象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3~7年的随访观察,观察组研究对象最终确诊为心脑血管硬化症4例,发病率为2.52%;对照组最终确诊为心脑血管硬化症者25例,发病率为15.72%,观察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能够有效控制发病率,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8.
浅释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所以很有必要将"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9.
身材矮小不仅仅是体型上的问题,而且可能导致相应的心理与精神行为异常。矮小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但该方法价格昂贵,且很多患儿恐惧天天注射,配合性差。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得出中医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的切入点及方法,并制订了一套能发挥中医药优势的辨证治疗体系,为身材矮小患儿提供一套简便、价廉、效佳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流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对人体总体的把握以及预见性、包容性在预防医学中独具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已经成熟的优势,将其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治未病而尽享天年。本文对治未病思想的源与流进行了初步梳理与考证,意在抛砖引玉,与中医界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本文首先分析未病本旨,然后阐明未病的3种状态,即无疾之身、隐而未发、发而未传;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等5个层面剖析了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临床发现的有脑卒中先兆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预防脑卒中发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随访1年半内疾病的发生几率.结果 观察组知识的掌握程度高,疾病的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未病”理论可以指导有脑卒中危象的患者提高警惕,改变正确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发生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用于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社区开展中医"治未病"推广活动前后健康教育调查资料,比较活动前后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知晓率、中医药服务满意度及高血压控制率等。结果:活动后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活动后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活动后社区居民高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念用于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作用确切,可有效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加强高血压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预防”的概念,《周易·既济卦》说“君子思患而豫(预)防之”,是目前发现关于“预防”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医“治未病”最早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的最早阐述。后经张仲景等医家进一步的诠释与发展,至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的确立。本文以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为例,导出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在中医治未病多方面的作用,以期待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医学的重大转变集中体现在防治疾病的思想观念上,从关注和研究如何治疗疾病的"疾病医学"向如何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健康医学"理念转变;从只重视生理健康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者都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介绍了东莞市中医院在建设“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中,坚持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中医“治未病”一站式服务理念的模式.具体表现为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设备、设施配置能满足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采用现代化中医辩识仪器,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修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重视健康宣教,传媒推广“治未病”健康理念,完善服务流程,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为中医治未病模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亚健康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已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祖国医学理论的治未病思想,蕴藏着对亚健康的良好防范措施,应当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其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且大多数病人都是从小症状到大症状,从轻微卒中到出现死亡。做好防治可减少其发生或延缓发作,同时也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