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为一味多功效中药。"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桂枝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发挥不同的功效。桂枝常用的四类药对分别为辛温解表类桂枝-麻黄、桂枝-柴胡药对;活血通络类桂枝-茯苓、桂枝-桃仁药对;调和气血类桂枝-白芍药对;温达通阳类桂枝-附子、桂枝-黄芪、桂枝-甘草药对。配伍后,药对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桂枝-麻黄配伍后,两者有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产生了单味药中没有的化学成分;桂枝-柴胡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与配伍比例有关;桂枝-茯苓药对、桂枝-白芍药对、桂枝-附子药对中的有效成分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桂枝-黄芪、桂枝-甘草配伍后,黄芪及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均增加。不同药对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桂枝-麻黄药对可发汗解热;桂枝-柴胡药对可镇痛;桂枝-茯苓药对具有利尿、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桃仁药对可抗凝血;桂枝-白芍药对可抗炎镇痛等;桂枝-附子药对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桂枝-黄芪药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甘草药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栓等作用。本文对桂枝四类药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桂枝药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孙冰  邓家刚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15-1616
对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历代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尚缺乏关于平性药配伍的专题研究.作者就平性药药性特点在方剂配伍中的体现做了探讨,认为:平性药与他药配伍后在"整体取性"、"相关奏效"、"中介调节"3点的体现尤为突出;通过配伍可以体现平性药"体平用偏"、"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点;气味配伍是体现平性药"调整阴阳"、"以偏纠偏"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丛斌 《光明中医》2013,28(8):1733-1734
"药对"又称"对药"、"药对子",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互相成的作用。医生临床治病,"用药如用兵",选方遣药,尤如军人临阵调兵遣将,组方配伍具有十分严格的规律性。因此,除选药必须精当之外,还要重视药物的配伍,选择最切合病情的药物组合起来,才能提高疗效。在处方中我们经常看见某些药总是配在一起用,这就是在  相似文献   

4.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五味中之辛味能兼通四气,复兼四味。历代医籍有关气味配伍的记载有很多。如辛行淡渗、辛甘化阳、辛散咸软、辛散酸收、辛开苦降等配伍方法,充分体现了辛味药物在方剂配伍应用中的广泛性特点。因此,认真研究、总结辛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并进而探讨其配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辛味药为例,探讨其在方剂学中的作用,发现:辛味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动"二字。这与中医学对机体的认识的主旨思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相一致。作用机理在于:以其"动"的特性,协其他药性之偏以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即以偏纠偏。  相似文献   

5.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  相似文献   

6.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连续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从复方中特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意义。作者认为:药对配伍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连续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从复方中特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意义。作者认为:药对配伍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10.
段煜  裴科  蔡皓  范恺磊  刘晓  蔡宝昌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3919-3926
药对具有复方配伍的最基本特点,是复方配伍中的最小单元。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并归纳了药对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药对"的概念。"精准药对"不同于以往作用广和药效不明确的药对或复方,而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而开发的新的小药对,它作用明确且成分相对清楚。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药对-结合柱色谱分离和细胞相关的成分谱筛选-模糊靶标识别药理学-精准药对再评价"的新策略,并成功将其应用于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精准药对开发中。这种新策略简单、易操作且适用范围广,可为药对的现代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香豆素和挥发油分别对配伍"对药"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肠吸收的影响,探讨白芷对配伍"对药"有效成分肠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吸收模型,分别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配伍各对药(葛根、黄芩、川芎、甘草)前后,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 白芷有效组分能显著促进葛根中葛根素(提高1.70倍)、黄芩中黄芩苷(提高4.74倍)的肠吸收作用;白芷有效组分对川芎中阿魏酸肠吸收无显著影响;白芷有效组分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具有显著的肠吸收抑制作用。结论: 白芷-葛根,白芷-黄芩药对配伍应用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不仅表现为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点,还表现为白芷活性成分促进其配伍"对药"活性成分肠道转运。白芷-川芎、白芷-甘草配伍机制可能与白芷对甘草中活性成分肠吸收的影响无关。  相似文献   

12.
张翠英  任伟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2):2413-2419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和复方来源之一,基于体内药动学研究是阐述药对配伍增效减毒机制的1个重要内容。该文全面总结整理丹参-红花(君臣配伍)和丹参-冰片(君使配伍)2类经典丹参药对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报道,评价其阐释药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今后药对配伍的药动学机制提出可行性建议。基于药对的药效组分"标识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基本上考虑了中药的复杂体系存在背景、未脱离与其天然共存的化学体系,可以较好阐述药对配伍的君臣、君使增效机制,佐证了中药的"药辅共生"理论,这种药动学研究思路能较好地诠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而基于单体化学成分、脱离中药复杂化学环境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阐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尚存在一定空间,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药对是指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作用,在临床中又经常一起使用的两味药,又称“姊妹药”。药对的形成是方剂不断发展和配伍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方剂是以药物为基础,而两味以上药物配伍应用治疗疾病,正是方剂形成的最初阶段,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经历代医家的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4.
基于药动学的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华  颜苗  张毕奎  李焕德  方平飞 《中草药》2015,46(23):3611-3616
甘草在中药方剂中使用相当普遍,通常作为佐药和使药,起着制约主药毒性、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作为"和诸药,解百毒"药物,常与有毒中药配伍使用,但其中的配伍原理还未明确。研究甘草对有毒中药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方剂配伍使用的原理和规律,以及该过程与其配伍减毒的关系。主要总结近年来关于甘草配伍对有毒中药体内过程的影响及其药动学减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古医籍中对泻肾药的零星记载,系统地阐述了泻肾药的概念与分类。进而以泻肾药的药性作用特点为依据,通过对补肾常用方的方义分析,17部主要方书中620首补肾方运用泻肾药的统计,分层次地论证了补肾诸方,常配利肾祛湿药;峻补之方,习用利肾化淤药;清补之方,多合清肾泻火药;温补之方,偏伍温肾逐寒药等,是泻肾药在补肾剂中的配伍特点。从而使泻肾药在补肾剂中的配伍运用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使药郁金对君药丹参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方中使药郁金对君药丹参在正常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丹参组和丹参-郁金配伍组水煎液分别灌胃给药,液-液萃取法提取含药血浆中的丹参素,以4-羟基苯甲酸为内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的血药浓度,DA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郁金配伍给药前后,丹参素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但配伍给药后,T1/2α和CL/F均明显减小,T1/2β和AUC(0~∞)均明显增加。结论:活血化瘀中,使药郁金可使君药丹参消除减慢,促进丹参素吸收入血,使其药效增加,该研究可为"君-使"对药体内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对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对是中药配伍形式中的一种。从某种角度上讲药对的配伍与应用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中药药对又称对药、对子药、姐妹药,专指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其组成虽然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其实质是七情配伍中除单行以外的其他六情的特殊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对是中医临证方剂配伍中画龙点睛之所在,目前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主要聚焦在疗效观察和处方总结等方面,缺乏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中药药对与方剂相比化学成分少、组方形式单一、作用机制简单、干扰因素较少等。近年来中医在应用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少研究者十分注重组方配伍时药对的应用及其作用规律,通过药对配伍实现多方面的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为了明确中药药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途径及靶点,本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拟对近10年来经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证实对糖尿病肾病确有疗效的,以中医临证分型具有"调补脾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和"收敛固涩"功效的四类药对的组成规律及现代实验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配伍原则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变化及药对各中药不同配伍比例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上述药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内经》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始"的说法。针对风的病理,能够疏达风气或者抵御风邪的药物,称之为"风药"。现从经典方剂痛泻要方、玉屏风散中配伍防风,完带汤、倒换散中配伍荆芥的作用,探讨风药在方剂中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的特点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唐德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26-2327
升降浮沉和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引经理论与升降配伍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研究及靶向给药思想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以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为例,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通过分析归纳其引经的历史沿革、配伍意义、实验研究等内容,对其"载药上行"及"引药下行"作用进行简要辨析,为阐明揭示中药引经理论的作用实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