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黏膜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17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炎性肠黏膜活检标本及14例正常对照者内镜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PGC-1α蛋白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PGC-1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PGC-1α蛋白在正常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表达较多,黏膜固有层细胞内表达较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GC-1α蛋白在UC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表达量明显减少,而肠黏膜固有层细胞内表达增加,PGC-1α蛋白在CD患者肠黏膜组织内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UC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内PGC-1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48±0.15vs1.59±0.38,P<0.05),CD患者炎症肠黏膜组织内PGC-1α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0.47vs1.59±0.38,P>0.05).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GC-1α在UC炎症肠黏膜组织内表达水平降低,而在CD炎症肠黏膜中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PGC-1α可能参与了UC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肠道疾病、不同病变部位和不同活动度中的变化,评估CRP作为疾病活动度指标的价值.方法 收集CD患者42例,分为结肠组25例和小肠组17例,另收集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23例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高敏(hs)-CRP水平.结果 ①CD、UC、IBS组hs-CRP均值分别为(9.9±7.8)mg/L、(3.6±4.5)mg/L、(1.1±1.8)mg/L,CD组显著高于UC组和I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hs-CRP超过正常值患者的比率分别为76.2%、30.4%和7.7%,CD组亦显著高于UC组和I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CD患者中,结肠组的hs-CRP显著高于小肠组[(11.9±7.6)mg/L比(6.8±7.2)mg/L,P=0.04);结肠组hs-CRP超过正常值患者的比率较小肠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患者中,hs-CRP≥10 mg/L者18例,其中疾病缓解(疾病活动指标<150)4例(4/17),轻度(150~220)3例(3/11),中度(221~450)10例(10/13),重度(>450)1例(1/1);hs-CRP与CD疾病活动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52和0.70,P值均<0.01).结论 CRP作为疾病活动指标主要用于CD,病变仅累及小肠者的CRP升高程度显著低于结肠病变者,CD病情愈重CRP升高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粪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共9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23例、克罗恩病(CD)4例、IBS 55例、健康人20例.采用ELISA法半定量检测粪便中钙卫蛋白浓度.结果:健康人粪钙卫蛋白浓度为77.15±160.9μg/g,IBS患者为46.08±131.97 μg/g,IBD患者为851.34±522.19 μg/g.IBS患者和健康人粪钙卫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 IBD与IBS和健康人粪钙卫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以60 μg/g为临界值时鉴别IBD与IBS的敏感性86.7%,特异性为96.3%.结论:粪便钙卫蛋白含量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筛选试验,为临床鉴别IBD和IBS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例克罗恩病、42例溃疡性结肠炎和34例健康者的外周血,离心分离血清,使用ELISA检测sCD40L水平.患者经有效治疗,待症状控制后,检测外周血sCD40L水平变化,分析sCD40L与疾病发展的关系.结果:CD和UC患者外周血清中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56.5±264.3 ng/L,2105.4±238.1 ng/L vs 564.8±188.6 ng/L,均P<0.005).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发现外周血sCD40L水平明显降低(P<0.005).进一步分析发现,sCD40L水平与患者的其他生化指标如CRP、肝肾功能指标等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sCD40L在IBD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23对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诊治水平的价值和意义.方法:以UC、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 syndrome,IBS)患者的肠黏膜蜡块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两种病变肠黏膜中S100+DC、CD83+DC及IL-23P1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UC组中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轻型组与重型组,美沙拉嗪治疗前后IL-23P19的浸润密度.结果:UC与IBS患者肠黏膜中S100+D C、CD83+DC、IL-23P19的浸润密度(个/mm2)比较,分别为27.48±9.23 vs 9.20±3.91,6.62±2.59 vs 3.20±1.59,105.97±25.30 vs 32.48±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中,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轻型组与重型组、美沙拉嗪治疗前后IL-23P19浸润密度(个/mm2)比较,分别为113.83±28.83 vs49.35±8.11,75.03±21.39 vs 117.38±28.32109.89±25.73 vs 47.25±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者肠黏膜中,随着DC表达的增多及分化能力增强,IL-23分泌增多;IL-23可作为UC判断疾病发作、病情轻重及疗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3和一氧化氮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白介素13(IL13)和一氧化氮(NO)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法和ELIAS分别检测血清NO浓度和血浆IL-13浓度。结果 31例UC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浆IL-13(pg/ml)(16.65±3.38 vs 25.83±3.59)或血清NO浓度(μml/L)(66.65±8.38 vs 59.83±8.5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活动期(21例)和静止期(10例)UC患者血浆IL-13浓度(pg/ml)(12.03±3.72 vs 18.67±4.22)或血清NO浓度(μml/L)(69.03±8.72 vs 61.67±4.9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中、重度活动期UC血浆IL-13浓度(pg/ml)(13.35±2.98,8.12±1.56,4.57±1.36)或血清NO浓度(μml/L)(60.35±4.98,69.12±6.56,77.57±5.76)相互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UC患者血清C-RP浓度与血浆IL-13呈负相关(r=-0.598.P<0.01),而与血清NO浓度呈正相关(r=0.799,P<0.01)。血清NO浓度和血浆IL-13浓度呈负相关(r=-0.632,P<0.01)。结论血浆IL-13和血清NO可作为判断UC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和复发的指标之一。IL-13可能参与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调节NO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IL)-25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收集1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6例克罗恩病(CD)患者及13例对照者的内镜肠黏膜活检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IL-25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25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同期收集20例UC、24例CD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IL-25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及CD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25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IL-25阳性细胞在正常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同时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也存在IL-25低表达,UC及CD患者肠黏膜IL-25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显示UC及CD患者血清中IL-25表达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IL-25在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表达显著降低,提示IL-25表达缺陷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25有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及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8例UC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肠黏膜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分析其与U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肠黏膜脂联素表达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脂联素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正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参与UC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血清中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植物血凝素诱导产生的IL-10水平进行测定。结果UC组患者血清IL-10为(121.06±43.00)μg/L、对照组为(240.23±61.60)μ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2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为(319.63±164.70)μg/L,亦明显低于对照组(451.15±246.93)μg/L(P<0.05);而未经诱导的PBMCs IL-10水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IL-10保护性免疫抑制作用下降是导致UC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分化抗原-1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CD14的表达及与该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5例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5例;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结肠组织(肠镜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均依据于常规影像学、内镜学及组织学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CD14表达量.结果: 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表达CD14.UC患者CD14阳性细胞百分数高于CD患者,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t=4.404, P<0.01),CD患者较正常对照亦见显著性差异(t=3.324,P<0.01).CD14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diseaseactivity index, DAI)相关, UC组轻、中、重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56.709, P<0.01);CD组轻、中、重度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F=12.880, P<0.01).结论: CD14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 其表达强度反映了该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