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Q)不同异构体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对E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16例雌激素依赖型E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EC组织中ERα表达谱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颅后的相关性。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患者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RNA的目标基因表达量。结果ERct表达与EC的分化程度(rs=-0.214,Spearman’stest)、淋巴转移(rs=-0.186,Spearman's test)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rs=-0.221,Spearman’stest)相关。ERα7号外娃子缺失表型(△7)是表达量最多的一种异构体,其表达量与肿瘤的分化及FIGO分期相关,且△7表达量高行较表达量低者预后佳(疾病特异性生存率P=0.02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0.038)。结论ERα△7异构体的表达是决定E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影响肿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化相关基因1(NDRG1)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α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和两步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中NDRG1和ERα的表达.结果 NDRG1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2.5%、52.9%和83.5%,ERα的表达率分别为85.0%、70.6%和42.7%,两种指标在3种子宫内膜中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变过程中,NDRG1的表达逐渐递增,ERα的表达逐渐递减,两者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198,P<0.05).结论 NDRG1及ERα可能均参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和ERβ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和ERβ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4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α和ERβ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内膜和内膜癌组织间ERα蛋白表达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2)正常内膜和内膜癌组织间ERβ蛋白表达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3)ERα、ERβ在子宫内膜的表达从正常内膜到内膜癌随着病变的进展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内膜癌中ERα缺失18例占41.86%,ERβ缺失16例占37.21%,ERα/ERβ之值在内膜癌中呈下降的趋势。(4)ERα表达在内膜癌发生中的变化显著高于ERβ。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ERα的缺失起主要作用,ERβ则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儿核受体-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ERR)α及雌激素受体(ER)α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α和ERRα的表达,评估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Ⅱ~Ⅳ期者(P=0.005);而ER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07).ERα (+)和ERRα (-)组中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比例、G1~2级者及肌层浸润深度<1/2者的数目均明显高于ERα (-)ERRα (+)组(P=0.000,P=0.031和P=0.022).结论:ERα可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良好的指标,而ERRα可能是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二者联合监测有可能提高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ERα和ERβ)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α、ERβ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比较子宫内膜癌不同手术分期和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α和β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ERα、ERβ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ERαmRNA的表达随内膜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进展呈下降趋势,ERβmRNA的表达则随内膜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进展呈升高趋势.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α、ERβ表达连续、均匀,主要在上皮细胞核内,间质细胞有少量表达;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ERβ分布不均匀,染色强度弱.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ERβ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α阳性表达率随内膜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进展呈降低趋势,ERβ阳性表达率随内膜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进展呈升高趋势.结论 ERα、ERβ的低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19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以及21例良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对其进行染色,观察经过染色的三组切片中GPR30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切片特点。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死亡情况并计算其5年生存率。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的组织切片中GPR30的阳性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正常组(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死亡数:Ⅰ期Ⅱ期Ⅲ期(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Ⅰ期Ⅱ期Ⅲ期(P0.05)。结论: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医生判断患者预后和5年生存率的一项指标,分化程度越高的患者,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则越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原癌基因 C- m et和雌激素受体 (ER)的表达状况 ,探讨内膜癌中 C- met的表达与 ER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结果判断采用组织化学记分 (H值 ) ,H值≥ 70为阳性表达。结果 宫内膜癌中 C- met表达随手术 -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强 ,ER的表达随着手术 -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减弱。C- met表达与 ER呈负相关趋势 (r=- 0 .5 84 2 ,P<0 .0 5 )。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中 ,C- m et的表达与 ER表达呈负相关 ,两者联合使用对宫内膜癌的激素治疗 ,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则是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因素,而这些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子宫内膜癌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笔者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血清胰岛素与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和PCNA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表达的高低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PCNA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其表达的高低亦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ER、PR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为r=-0.361,r=-0.441,P<0.05)。结论 ER、PR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联合检测在指导其内分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Zhou XH  Xu ST  Song WY  Teng X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900-1903
目的探讨RCAS1与雌激素受体亚型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症内膜和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它们在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2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及50例内膜癌组织中RCAS1和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内膜中RCAS1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RCAS1在正常、简单型和复杂型增生内膜中均为P表达模式,不典型增生内膜中30%(6/20)为D表达模式,内膜癌中均为D模式。正常内膜、简单型和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RCAS1蛋白高水平表达率分别为0%(0/20),9.1%(2/22),45.0%(9/20),68.0%(34/5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AS1蛋白高表达与患者肌层侵犯深度、脉管侵犯、ERα阳性相关(P〈0.05)。免疫印迹法、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RCAS1mRNA的表达水平与ERamRNA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RβmRNA表达未显现相关性。结论RCAS1高表达与表达模式的改变可能参与子宫内膜从良性到恶性转变的过程,RCAS1协同ER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ER、PR、P53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3月1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ER(estrogen receptor)、PR(progestin receptor)、P53(P53 protein)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预后关系.结果 ER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类型、病理要素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ER阳性的生存率(100%),显著高于ER阴性生存率(88.3%)(P<0.05),ER表达>75%生存率(100%)与<75%生存率(95.3%)无统计学差异(P>0.05).PR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类型、病理要素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R阳性与阴性的生存率、>75%与<75%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P53在两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在病理要素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阳性与阴性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达>75%与<75%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PR和P53与子宫内膜癌类型、病理要素相关,是影响预后、判断良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其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6例子宫内膜癌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其中28例还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法检测了ER,PR含量。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分别为44.4%和52.8%,DCC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57.1%。两种方法测定ER的符合率为60.7%,相关系数法0.565,测定P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7例子宫内膜癌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YKL-40、PR的表达.结果 YKL-40在子宫内膜癌组和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7%、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意义(P<0.05).YKL-40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而与临床分期、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年龄、肌层浸润无关;YKL-40与PR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YKL-40、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YKL-40和PR对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卵巢癌组织中EphA2与ERβ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EphA2与雌激素受体ERβ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18例卵巢癌组织进行EphA2、ERβ检测,对其中10例EphA2及ERβ阳性表达的冰冻组织标本,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捕获卵巢癌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方法检测其中EphA2及ER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卵巢癌组织中ERβ及EphA2阳性率分别为99.2%(117/118)和90.7%(107/118);EphA2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及残余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ERβ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残余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ERβ与EphA2的表达有相关性(rs=0.184,P<0.05)。Western印迹分析,EphA2蛋白和ERβ蛋白条带强度一致。结论:ERβ与E-phA2蛋白可能与卵巢癌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Survivin、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34例癌旁组织标本中Survivin、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Survivin蛋白在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5.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组8.8%(P<0.01);(2)ER、PR在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48.3%,均低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94.1%,85.3%(P<0.01);(3)随着晚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Survivin表达增高,而PR却呈低表达(P<0.05),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有关(P<0.05);(4)Survivin与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0.314,P<0.05;r=-0.479,P<0.01)。结论:Survivin、ER、PR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ER、PR在癌组织的变化提示癌细胞丧失了原来细胞的功能;联合检测Survivin、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协助诊治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和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carcinoma ,EMC)增殖活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74例子宫内膜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usantigen ,PCNA)、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 ,PR)含量。结果 :PCNA在对照组和EM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30 .0 %和 82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在不同分化程度的EMC中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PCNA阳性指数 (PI)评分 ,WD明显低于MD ,LD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且与EM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 = 0 .5 2 ,P <0 .0 1) ;PCNAPI评分与EMC临床期别之间呈正相关 (r =0 .5 5 ,P <0 .0 1)。EMC中ER ,PR阳性例数分别为 49例 (6 6 .2 % )和 5 6例 (75 .7% ) ,PCNA表达与ER ,PR受体之间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 - 0 .42 (P <0 .0 5 )和 - 0 .5 1(P <0 .0 5 )。结论 :ER和PR阳性、PCNAPI评分较低的子宫内膜癌 ,肿瘤细胞异型性小 ;反之 ,表现为侵犯邻近组织、扩散、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ER ,PR和PCNA表达之间有明显互补性。PCNA表达结合ER ,PR检测具有方法简单、组织无需特殊处理等特点 ,适于对常规病理切片作回顾性研究 ,对鉴别肿瘤性质、预测预后均有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和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MC)增殖活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子宫内膜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含量。结果:PCNA在对照组和EM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0%和82.4%,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EMC中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但PCNA阳性指数(PI)评分,WD明显低于MD,LD,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与EM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52,P<0.01);PCNA PI评分与EMC临床期别之间呈正相关(r=0.55,P<0.01)。EMC中ER,PR阳性例数分别为49例(66.2%)和56例(75.7%),PCNA表达与ER,PR受体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P<0.05)和-0.51(P<0.05)。结论:ER和PR阳性、PCNA PI评分较低的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异型性小;反之,表现为侵犯邻近组织、扩散、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ER,PR和PCNA表达之间有明显互补性。PCNA表达结合ER,PR检测具有方法简单、组织无需特殊处理等特点,适于对常规病理切片作回顾性研究,对鉴别肿瘤性质、预测预后均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EMC)组织中核干细胞因子(N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2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5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中NS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MC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问NS mRNA和PCNA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的表达与EM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PCNA蛋白的表达还与EMC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NS mRNA和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9,P<0.05).EMC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间NS mRNA和PC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C组织中NS 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其与细胞的增殖活性及EMC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7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 ,以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 5 8例子宫内膜癌标本 ,2 0例子宫内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标本和 2 4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p7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p73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阳性率为 5 3.4 5 % ,在子宫内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中阳性率为 2 5 .0 0 % ,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率为 4 .17% ,各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②p73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阳性率分别为 :Ⅰ期 31.82 % ,Ⅱ期 5 6 .2 5 % ,Ⅲ~Ⅳ期 75 .0 0 % ,Ⅲ~Ⅳ期与Ⅰ~Ⅱ期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p73的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而升高 (P <0 .0 5 )。③p73“ +”的患者比p73“ -”的患者预后差 (P <0 .0 5 )。结论 p73蛋白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p73蛋白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