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应用Amplatzen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方法 对7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护理总结.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VSD封堵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术中术后的细心护理,可以提高封堵术的技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2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23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经治疗护理均痊愈,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低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需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结果 本组无外科手术死亡病例.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5/12),不相符率58.3%(7/12)(P>0.05).术后ASD直径平均(31.0±1.0)mm,较术前诊断的(26.0±2.3)mm增大(P<0.05).术后VSD直径平均(5.0±0.8)mm,与术前诊断的(4.0±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 3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的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及原因. 结果分析患儿348例,术后48 h以内有97例出现各型心律失常(27.9%);手术前心胸比值≥0.6、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术后血氧分压≤60 mmHg、酸中毒、低心排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患儿年龄、VSD直径、手术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修复手术后的常见早期并发症,心功能差、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低心排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方法和中,远期随访情况。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选择4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封堵条件者在全麻下经口插入食道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根据VSD的位置,形态和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伞。胸骨下段3-4cm切口暴露右心室,将输送装置刺入右心室,在超声引导下经过室间隔缺损,释放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食道超声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术后24h、72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例患者中45例(94%)封堵成功,3例中转开胸,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2例头痛3天后自愈,l例轻度血红蛋白尿,3天后恢复,2例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1例术后1个月迟发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年后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术后共完成中长期电话及来院随访41例,中位随访时间:32.5个月(1~48个月)。所有随访到患者均无封堵器脱落、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发生。随访彩超提示微量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返流由微量加重到少量l例,新出现三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6例,新出现二尖瓣微量一少量返流3例,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随访中,新发各类传导阻滞总共4例(RBBB2例,LAFB1例,LRBBB+LAVB1例)。研究结果显示,与文献报道经皮介入治疗先心室缺相比,应用经胸室缺封堵器术后短期及中长期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皮介入封堵器。结论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成功率高,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皮封堵器及外科修补术,是一种疗效可靠,损伤小,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特别是术后瓣膜返流和迟发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56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6例患者操作顺利,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返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术后第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便、封闭完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D—AV)〈2mm的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8月-2008年6月本文对本院54例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D—AV)〈2mm的VSD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年龄4~41(10.4±5.9)岁。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LVG),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透视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1、3、6、12月回访复查心电图、TTE。结果5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4.44%。失败的3例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中量返流,2例封堵器有中量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2例,随访6d 1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无一例有残余分流;1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少量返流,随访1年分流仍存在;术后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心律失常。成功的病例中,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1.96%。结论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D-AV)〈2mm的VSD可以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开胸体外循环下修补术为其唯一根治手法,而经导管用记忆合金封堵ASD、VSD,创伤小,危险性小,康复快和不留胸部手术瘢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我院采用经导管修补VSD治疗成功10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的应用,促进了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推广,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VSD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1-2]。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不同类型传导阻滞多见[3],我院收治的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经皮VSD封堵术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房室传导阻滞更具危险性,应引起高度警惕,现报道如下。患者男,13岁,学生,因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于2005年3月5日入院。3个月前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平日无症状,活动不受限。查体:唇无紫绀,心率40次/min,心律不齐,胸骨左缘第3~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O%,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一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鼎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 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 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 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 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0%,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2.
杨瑛  侯传举 《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0):108-111
研究了实时三维超声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情况,综述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之前的诊断,介入治疗中的监测及术后疗效评价的优势,最后指出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体重10 kg以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儿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体重10 kg以下VSD患儿术后采取的护理措施为: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以防感染发生;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密切观察、处理低氧血症出现;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患儿出现呼吸机依赖。结果 80例患儿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为顽固性低心排出量2例,脱离呼吸机困难放弃治疗1例。77例经积极采取措施后均治愈。结论对体重10 kg以下VSD患儿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TCVSD)介入治疗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620例经TCVSD治疗中失败的50例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综合分析介入治疗失败原因。结果全组介入治疗失败发生率8%(50/620)。无膜部瘤破裂,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无持续溶血。16例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8出现放置后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因反复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停止手术4例,释放封堵器后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收回封堵器3例,术后出现无法恢复的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外科取出封堵器3例。4例出现三尖瓣返流加重。4例肌部VSD失败病例中,2例建轨困难,2例分流量小于2mm。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TC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症,结合多种检查方法,采用正确的封堵策略,可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2000~2002年手术治疗48例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病死率为2.09%.病死率的降低与完善的围手术期准备、严密的术后监护是密不可分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SPVS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SPV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215例,误诊26例(10.79%,26/241).合并主动脉瓣脱垂42例,心电图多表现为左室肥大.均行室间隔缺损(VSD)心内修复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8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6例,合并其他病变亦同期处理.术中证实VSD大小比术前彩超测量值偏大.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一例出现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30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随访率95.44%(230/241),NYHA心功能Ⅰ级189例,Ⅱ级41例.均无VSD残余漏.行AVR或AVP患者,术后轻度关闭不全1例,余关闭良好,其他合并病变处理随访结果亦满意.结论 加强对SPVSD的全面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积极手术治疗,合理处理主动脉瓣病变及其他合并畸形或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2 6(7.0 1 % )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 374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出现 2 6例残余漏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除技术原因外 ,还与修补的方法有关 ,随访 2 1例至今 ,Echo示自行闭合 4例 ,缩小 6例 ,二次手术修补VSD 1例 ,无死亡。结论 提高修补技术及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 ,是避免残余漏的发生及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异位引流伴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某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1例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全程精心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康复出院。结论: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患者的护理应密切观察尿液,监测肾功能,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