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术进行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监测设备也在同时运行,比如血氧、血压和心电监护等。而在这些监测项目中,有一项很容易被我们忽略,那就是体温。体温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的核心体温是持续、恒定的,常维持在36.2~37.5℃,临床上通常将核心体温低于36℃的情况称为低体温,而这种情况在麻醉和手术中都很常见。有文献报道,在进行手术的患者中大概会有50%~70%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情况,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患者,在大型手术和手术时间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体温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的,人体正常体温为36.3℃~37.2℃,超过37.3℃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高热是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急症,以六个月至六岁的小儿为主,当人体温度在41℃以上时,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  相似文献   

3.
<正>人体体温在36~37℃时放射的红外线波长为9~13μm,人体红外线测温仪接收人体辐射出来的红外线,将所测发热部位的辐射功率信号转变成温度形式表现出来。了解人体红外线测温仪在学校、幼儿园传染病监测中的使用效果,探讨相关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与解决办法,为进一步发挥人体红外线测温仪在传染病监测中的作用提供客观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阳泉城区一所小学2个班共121名,一所幼儿园3个班共116名进行体温测量。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体温正常范围为36.4~37.5℃,腋窝和口腔温度略低于直肠温度。如机体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低于35℃,我们称之为体温过低(hypothermia)。意外性体温过低多指意外情况(如冷水浸泡、高寒地区作业等)出现的体温过低,是原发性体温过低的一种。鉴于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不如适应高温的能力强,寒冷损伤和适应历来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寒冷低温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关节产生损害,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潜水、航海作业及登山等活动也相应增加.原发性体温过低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它也是战时(特别是海战和高寒地区作战)引起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减少寒冷应激对机体影响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分类、对机体的影响、机制、临床表现及救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也是某些非感染性疾病的特有表现。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小儿因新陈代谢旺盛,其体温略高于成人,因内外因素导致体温超过37℃叫发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4℃叫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发热超过2周叫做长期发热。对  相似文献   

6.
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体温恒定对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及各项生理机能的稳定至关重要。低体温是指身体核心温度低于36 ℃,常发生于手术、麻醉中,发生率可高达50%~70%。导致低体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麻醉因素、手术因素、环境温度、大量冷冲洗液的应用及液体输注、使用温度过低的消毒液等。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其体温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体温下降不仅使患儿在手术后易出现寒战,肢体发凉发麻等不舒适的感觉造成恢复期的躁动,更重要的是可对机体的循环系统、凝血机制、免疫机制等产生严重危害。现将小儿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对患儿机体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人体正常的体温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将机体中心体温设定在37℃,当围手术期发生体温在36℃以下的情况则称为体温过低。低体温可导致多种并发症诸如:凝血机制障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抗感染能力下降、药物代谢速度降低等[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复杂肿瘤手术在临床开展,由于手术时间的持续时间延长、为维持手术时间大剂量的麻醉剂应用的  相似文献   

8.
Yc-88远程监护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远程监护是远程医疗的重要内容,而其核心是对生命体征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监测并及时正确地记录生命体征,为战场救护中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及护理伤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人体体温超过37℃时医学上称为发热,俗称为发烧.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发烧"过于紧张,尤其是一些家长对小儿发烧更恐惧.其实人体正常体温实际上是反映一个范围而不是指某一确定数值,人体每天体温波动范围为0.4℃左右,并且进食、运动、女性月经期、排卵期体温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提及体温,几乎人人都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近日,美国"每日健康新闻网"最新载文,介绍有关体温你不知道的一些常识。1.吸烟会导致体温升高。香烟顶端温度可达90℃,吸入"热烟"会导致肺脏温度升高,肺脏难以发挥帮身体散热的作用,从而导致身体核心温度升高。停止吸烟后,体温会在20分钟时间内  相似文献   

11.
体温是机体健康状况的标志,是人体最敏感的信号。高热则是疾病转重的示警预告。在护理工作中,高热护理是临床中最常见、最棘手的问题,下面我们以80例脑外伤术后的高热资料为依据。谈一下我们对脑外伤术后高热的护理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81岁,高热时意识清楚 31例,昏迷 49例。经治疗痊愈 52例,生活自理13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1.2 高热持续时间及最高温度 本组高热中,高热期间最高体温在39~39.4℃者37例,39.5~39.9℃者…  相似文献   

12.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正常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机体不能对外界过高的温度产生反应并加以代偿时,人便会因过热而患病.如环境温度升高而机体却无法自主调节体温时,人便会中暑.此时机体排汗功能失灵,体温可能在10~15分钟内迅速升至41℃,如不及时救治,中暑可使人致死或造成永久性残疾.  相似文献   

13.
正宝宝最近打了预防针后,出现了发烧的现象,体温最高时有38℃,我们要怎样处理,需不需要去医院打针,可不可以自己买点退烧药给宝宝吃?长沙读者李奶奶预防接种是用人工自动免疫的方法,将菌苗、疫苗、类毒素等制剂应用于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抗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侵袭。人工自动免疫制剂注射于人体后,就像平时病菌侵入人体一样,会对机体形成一种外来刺激,  相似文献   

14.
住院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生命体征的改变是病人对疾病的应激反应和身体机能障碍的表现,它与病情转归紧密相关.通过护士的观察和监测,能客观地反映出患者机体的内在活动,并能为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基础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但在护理质控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病人存在拒绝生命体征监测的情况,尤其是体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 ,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 ,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但机体在受到外来抗原刺激后 ,除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外 ,有极少数小儿 ,由于个体体质等因素发生一些反应 ,尽管这些反应为数极少 ,但处理不当 ,将会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应引起重视。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方法如下。1 发烧小儿接种疫苗后 2 4~ 48小时内 ,表现体温上升 ,体温在 37 1~ 37 5℃为弱反应 ;37 6~ 38 5℃为中反应 ;超过38 6℃为强反应。发烧一般持续 1~ 2天 ,很少有超过 3天的。部分小儿还可头痛、寒战、恶心、呕…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患者体温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明  王雅杰 《上海医药》2007,28(6):274-276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体温变化对机体系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6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低体温组(T<36℃,n=7)、体温正常组(T为36℃~37℃,n=59)和体温升高组(T>37℃,n=40),对比分析低体温组、体温升高组与体温正常组之间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体温升高组90%有确切的感染源;低体温组、体温升高组MOF、脑疝及病死率显著高于体温正常组(P<0.01);体温异常与脑出血部位有关。结论:感染是脑出血继发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脑出血继发体温异常提示病情严重,MOF和脑疝是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低体温及体温升高可能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重要体征;脑出血患者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人体最高的耐受热约为40.6~41.4℃,高达43℃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医药》2009,16(10):24-24
发热,也称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体温适度升高能促进人体机能旺盛,加速机体的生物代谢或解毒、排毒过程,同时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体内抗体水平增高、白细胞吞噬消除病原体的能力得到加强等,有利于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体的清除和促进机体的康复。但是,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惊厥、昏迷等严重反应,发热过久还可造成人体消耗增加、营养供给不足而引发其他病症。因此,发热时要适当应用退热药。  相似文献   

19.
马利维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22-2324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常为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是下丘脑视前区的发热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约为(37±1)℃],被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发热一般指体温在38~41℃(称调节性体温),常常是机体被感染性微生物、免疫复合物或其他炎症因子等作用的结果。发热时体温一般不超过41℃,这种调节性体温应用抗炎免疫药有效。身体衰弱或患有重症肺炎或心衰的患儿,发热可增加氧耗量和心输出量,并可加重病情,5岁以下小儿有引起高热惊厥的危险,体温高于42℃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在儿科,解热镇痛药是一种临床常用药,如对乙酰…  相似文献   

20.
<正>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体温,以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全身麻醉后,由于人体温度调节功能受到抑制。现体长时间暴露于手术室22~24℃的室温环境中和体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温,术中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