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联合呼吸支持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MD)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60例确诊为HMD的新生儿根据家长意愿使用PS(珂立苏)与否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2例,所有病例均给予呼吸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组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支持,对照组没有应用珂立苏。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并发症、氧疗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30 min、12 h及24 h,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中10例无需辅助通气即能达到良好的肺通气状态,经皮氧饱和度90%左右;12例需无创CPAP即可;仅16例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且呼吸机参数较低,上机时间短。对照组患儿均辅助机械通气,与治疗组相比辅助通气时间长,呼吸机参数较高,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PS联合呼吸支持能快速、有效地改善HMD患儿的临床症状及肺氧合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HFOV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46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分为2组,每组23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存活患儿治疗后1、6、24hOI明显降低,a/APO2显著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肺出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可显著改善新生儿肺出血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MAS患儿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给予上呼吸机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气道充分灌洗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150 mg/kg气管内给药。观察两组患儿的氧合功能、病程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氧合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气胸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MA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病程,减少气胸及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在机械通气下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FiO_2、MAP、PaO_2/FiO_2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iO_2、PaO_2/FiO_2、MAP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45例使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为观察组,31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乳酸水平、氧合指数、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转归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氧合指数为284.48±48.11,与对照组237.88±49.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为(95.46±17.41) h、总吸氧时间为(96.61±18.09) h、住院时间为(21.30±4.60)h,对照组分别为(112.58±20.21) h、(116.72±28.11) h、(27.12±5.14) h(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8.89%)、呼吸机相关肺损伤(2.22%)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03%、16.13%,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气胸发生率(4.44% vs 3.23%)、肺出血的发生率(2.22% vs 6.4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95.56%)高于对照组(80.65%,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30例我院2015年1~12月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呼吸窘迫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仅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48 h后的PaCO_2低于对照组,PaO_2大于对照组,氧指数小于对照组,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上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存活率、3 d内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显著改善呼吸窘迫新生儿的肺功能和氧合功能,减少上机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蔡容燕  吴少皎  李淑妮 《河北医药》2016,(19):3029-3032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配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d内X线胸片检查并评分、观察患儿3d存活率、2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2 d内后X线胸片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P <0-.05),观察组于治疗后24 h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儿3 d内存活率:观察组患儿存活率93.5%,高于对照组82.76%( P >0.05)。上机之后治疗组的PCO2小于对照组( P >0.05),PO2大于对照组( P <0.05),pH值小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出血发生率以及上机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均可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的呼吸衰竭,减少呼吸道的出现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的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兵  路黎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19-3021
目的:探索机械通气在新生儿肺出血抢救中的应用方法,为防治肺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将十年来我院儿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分为对照组(非机械通气组)和治疗组(机械通气组),进行了对照观察,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出血形式、治愈率及病死率分别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P>0.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出血形式有明显差异,对照组从口鼻流出或涌出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经气管吸引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新生儿肺出血的治愈率,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病死率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以纠正新生儿肺出血造成的缺氧,增加肺部弥散和氧合功能,减少出血危险.气管吸引是早期发现新生儿肺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谭静 《中国当代医药》2012,(4):23+25-23,25
目的研究对比单独应用机械通气和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对照组患儿治愈率为62.2%,观察组治愈率为93.3%。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优势互补作用,能快速有效改善患儿呼吸症状,有效地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2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2~3h皮肤颜色转红,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6 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a/A PO2)明显上升,氧合指数(OI)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PaO2、a/A PO2、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吸入氧浓度(FiO2)及呼气末正压(PEEP)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45例,按通气模式分为HFOV组25例和SIMV组20例,比较2组患儿上机后1 h、12 h和24h的血气指标、上机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肺气漏( PA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脑室内出血( 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HFOV 组治疗1h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明显上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合指数( OI)明显下降,与SIM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开始时、12 h、24 h的PaO2、PaCO2、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短于SIMV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2组PAL、BPD、IVH 发生率、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结论 HFOV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迅速改善肺呼吸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及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好的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区别。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我院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44例,其中给予高频机械通气22例(高频组),常频机械通气22例(常频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上机时间、上机后2h吸入氧浓度的变化、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住院时间。结果高频组与常频组上机时间、上机后2h吸入氧浓度的变化、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用于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时,前者并未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肺部氧合情况及血气指标的影响。选取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接呼吸机,治疗组患儿肺部接受PS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肺部氧合情况,对治疗组PS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进行分析,并统计2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及死亡病例和原因。治疗后10 min、30 min、60 min时2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 h、48 h、72 h时2组患儿氧合指数(OI)均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儿经PS治疗后30 min、60 min时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O2/FiO2)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氧暴露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病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S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肺部氧合状态及低氧血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冬  孙晓娟  宋磊  孔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48-3350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规机械通气(CMV)的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肺出血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HFOV CMV治疗,对照组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标情况.结果: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HFOV CMV治疗24h后,氧合指数明显下降且低于CMV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撤机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FOV CMV通气方式对新生儿肺出血能更好改善氧合,减少气道伤,缩短病程,疗效好而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鄄肺表面活性物质鄄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治疗策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80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InSurE策略治疗,对照组采用早期气管插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干预后常频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变化、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及氧合指数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上机时间、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SurE策略能明显改善NRDS患儿的临床严重程度,迅速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珂立苏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院43例MAS患儿随机分成控制性机械通气(CMV)组23例和HFOV组20例。HFOV组应用高频振荡通气,CMV组常规机械通气,两组均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监测两组通气治疗0、2、12、24、48h后反映肺氧合功能的指标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联合珂立苏通气治疗后反映肺氧合功能的各参数在不同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HFOV组在时限和程度上要比CMV组显著;HFOV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CMV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肺气漏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而病死率与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珂立苏治疗重症MAS,肺氧合功能改善快,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可作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抢救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选择早期机械通气方法开展治疗工作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5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2例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对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展开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治疗,观察组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基础上,配合早期机械通气开展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的氧合指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氧合指数等表现优于对照组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差异极为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加以治疗基础上,配合开展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工作,对于患儿氧合指数的改善可以发挥显著效果,最终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足月新生儿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机械通气进行之劳,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恢复时间为(3.14±1.22)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01.24±22.61)h、住院时间为(11.54±3.27)d,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加速患儿症状恢复,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而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应用固尔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从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患儿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观察记录给患儿补充外源性PS(固尔苏),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和机械通气的参数变化。结果:采用PS治疗后患儿病症减轻,呼吸困难得到改善,在用药后2h、6h、12h内患儿的动脉血PaO2、pH值升高, PaCO2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参数在用药后2h小幅度下降,12h下降幅度增大,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可以明显改善新生儿的肺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指数和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产前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7例患儿采用产前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33例患儿仅采用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呼吸机参数高浓度氧持续时间和最高MAP水平。结果实验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都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呼吸机参数高浓度氧持续时间和最高MAP水平都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前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最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